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收缩城市

收缩城市

收缩城市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70346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人民论坛、经济研究导刊、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收缩城市的相关文献由203位作者贡献,包括龙瀛、周恺、高舒琦等。

收缩城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0346 占比:99.85%

总计:70453篇

收缩城市—发文趋势图

收缩城市

-研究学者

  • 龙瀛
  • 周恺
  • 高舒琦
  • 李郇
  • 吴康
  • 杜志威
  • 张伟
  • 钱芳芳
  • 何林飞
  • 刘唱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权逸群
    • 摘要: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以人口流失和经济活力下降为特征的“收缩城市”现象。中国进入新常态以来,也出现一些中小型城市悄然收缩的现象。文章使用城市发展的周期理论、邻里生命周期与邻里再生理论、城市发展循环阶段理论解读“收缩城市”现象,科学认知城市发展规律,正确对待“非增长”的城市发展阶段,为应对收缩城市现象提供思路。
    • 张伟; 裴敏洁
    • 摘要: 从城市收缩的维度类别、维度数量、时序演化3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套新的多维度分析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城市收缩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在1995—2000、2000—2005、2005—2010和2010—2015这4个时期中,人口收缩城市占中国城市总量的比例分别为9.55%、20.34%、15.34%和19.72%;经济收缩城市占比分别为5.32%、4.85%、0.47%和8.29%;空间收缩城市占比分别为7.04%、3.44%、3.76%和1.72%。2)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城市收缩现象并不是很严重,大部分人口收缩城市的收缩率均低于3%。3)中国的城市收缩现象存在3个悖论:93.03%的人口收缩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在扩张,92.37%的人口收缩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增长,94.57%的经济收缩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在扩张。这与中国的要素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融资模式等存在较强的关系。文章所构建框架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较强的适应性,有助于增强收缩城市研究的可比性。此外,该框架在推动城市多维度收缩的类型学研究,分析城市收缩的时序演化规律等方面也具有较大的潜力。
    • 陈鑫
    • 摘要: 两德统一后,原东德城市出现了人口减少与经济衰退的收缩现象,而后大量空置建筑的出现使得城市空间肌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本文以图林根州哥达市为例,探讨德国政府针对收缩城市的更新措施及实施要点。通过对哥达市收缩现象背景与成因的介绍,对城市更新各阶段的目标与方法进行分析,笔者总结了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再到市政府各层面的政策与实践框架,从城市更新计划、城市更新法规政策、城市产业转型引导及城市人口吸引策略四个方面对哥达城市更新的具体项目进行分类讨论与研究,并对项目实施所达到的具体效果进行简要介绍,全方位阐述针对收缩城市的城市更新方法。
    • 刘菊; 孙平军; 罗宁; 彭雅丽
    • 摘要: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对国内外城市收缩研究进展及其中国本土化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1)国内外城市收缩研究的演进脉络具有高度趋同性,但形成背景和作用机理存在区域异质性,导致现有研究成果缺乏普适性,基于各国经验开展城市收缩的共性规律研究成为共识。(2)在时序上,研究呈现出以2010年为界点的阶段性特征,即2010年及以前的平稳起步阶段和之后的快速发展阶段;在空间上,研究主要集中于以德国、美国为主的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发文量增幅大且关注度高;在内容上,国外研究视域更为深入细化,国内尚处于国外经验的引鉴阶段。(3)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收缩城市内涵及其识别体系缺乏统一标准,混淆城市收缩与收缩城市内涵,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从而将城市收缩看成是单纯的人口流失现象,局限于收缩城市本身而“就收缩城市论城市收缩”等。(4)从构建中国语境理论体系、加强不同发展语境比较研究、利用新技术挖掘多源数据支撑收缩城市多指标识别等方面,加强城市收缩研究的中国本土化思考,为中国城市收缩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提供依据,为世界城市收缩研究提供中国经验。
    • 郝汉舟; 徐新创
    • 摘要: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人口的减少更大程度上预示着城市经济和消费活力的下降。识别城市收缩现象,探明城市收缩机制,是推动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梳理城市收缩的内涵,将灰色关联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结合,分析城市收缩的动因机制。得出以下结论:湖北省城市收缩呈现出城市综合发展—人口流失的对偶悖论;空间自相关表明湖北省全域自相关呈现随机分布,而局部自相关则表现出部分年份存在“H-L”(高—低)和“L-L”(低—低)特征;灰色关联分析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夜间灯光指数和城市建设面积与湖北省收缩城市具有高度关联性;面板回归模型结论显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对城市发展具有正向效应,可以缓解城市收缩效应。最后提出在遵循“城市产生—城市繁荣—城市衰退”的客观发展规律基础上,科学识别收缩城市,主动应对城市收缩,采用精准收缩策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 占思思; 陈思伽; 胡濒月; 冯楚芸; 孙昊
    • 摘要: 文章基于“六普”与“七普”数据的对比,分析2010~2020年中部五省的人口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中部五省(除河南省外)10年来人口呈正增长的地级市通常不超过6个,中部五省在“强省会”战略下,人口进一步向省会城市及都市圈近域集聚态势显著,省会城市与次中心城市的人口增量悬殊拉大,大量城市呈人口负增长态势。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需夯实“七普”数据研究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口—经济—用地—资源的适配性研究,结合“强省会”战略下人口负增长城市的成因,精准判定收缩城市的类型及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应对建议;需依托人口集聚特点、增长动力及空间分布,对省会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地级市进行差异的城镇化模式引导。
    • 冉路
    •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收缩城市”正逐步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城市的收缩与“人口问题”紧密相连。本文采用GM(1,1)模型预测鹤岗市的老龄化趋势,并分析鹤岗市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以期为鹤岗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谋求新思路。研究发现,鹤岗市老龄化人口在2023年将达到24万人,需要从鹤岗市的生育政策、退休制度以及经济产业结构方面调整。
    • 肖佳鹏; 王庆
    • 摘要: 进入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探索收缩城市的更新策略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收缩城市、精明收缩理论的解读,在案例借鉴的基础上梳理国内外城市精明收缩更新规划的相关策略。以鄂托克旗乌兰镇为样本,识别乌兰镇城市收缩表征,剖析其城市更新现状,以城市有机更新为出发点,划分精明“瘦身”、精明“恢复”、精明“强体”3个阶段并提出更新规划策略。
    • 洪顺发; 杨洋
    • 摘要: 识别收缩城市及其典型特征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夜间灯光数据量化城市规模,在县级尺度上识别环渤海地区的收缩城市,并综合探讨收缩城市的数量、空间与人口-经济-地理特征。结果表明:在环渤海地区,共有86个收缩城市,占所有县级行政单元的19.58%,且总体上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特点;城市发展态势呈大都市区增长、小城镇收缩的特点,虹吸效应显著;收缩城市整体上呈现人口流失与经济衰退的趋势,其中,以辽宁的收缩城市表现最为显著;低气温、多山地和高坡度是影响城市收缩的关键因素,且这三大因素对城市收缩的影响呈交互放大效应。
    • 单良; 侯鹏飞
    • 摘要: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逐渐进入提质减量新阶段,人口外流、经济衰退、公共服务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矛盾愈加难以调和,受其影响,收缩城市功能结构变化显著,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基于此,选取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对收缩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质量及其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分析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共33个收缩城市,占城市总量的30%,以轻度收缩为主;(2)整体来看,时间维度上,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收缩城市人居环境综合发展质量整体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空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收缩城市人居环境综合发展质量呈现出中心城市周边汇聚提升,四周相对下降的空间演变特征;(3)分系统来看,人口与文化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较为均衡,社会经济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公共基础服务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较为剧烈,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相似于居住环境质量,其时空变化较为失衡;(4)长江经济带收缩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质量耦合协调度虽呈下降趋势,但整体水平偏高,其中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收缩城市明显高于中上游地区收缩城市,区域差异显著;(5)经济发展效率、政府投入力度为上游地区收缩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主导动力;公共基础服务、居住条件的改善是中游地区收缩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在驱动力、人居软硬环境的综合建设是下游地区收缩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