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累积
损伤累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力学、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5877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复合材料学报、煤炭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三届全国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制备/加工及应用技术交流会、2012年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第五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等;损伤累积的相关文献由432位作者贡献,包括康锐、陈颖、支旭东等。
损伤累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877篇
占比:99.45%
总计:26021篇
损伤累积
-研究学者
- 康锐
- 陈颖
- 支旭东
- 杨小林
- 沈世钊
- 范峰
- 丁阳
- 尚德广
- 褚怀保
- 沈祖炎
- 芦燕
- 韩庆华
- 李忠献
- 李颖异
- 袁增辉
- 门伟阳
- 余永强
- 叶红宇
- 吴礼报
- 徐颖
- 李志高
- 李罗金
- 王金杰
- 聂桂波
- 葛金刚
- 黄倩文
- 丁如昌
- 任志强
- 俞晓勇
- 冯飞达
- 刘丁玮
- 刘廷国
- 刘永胜
- 刘玉恒
- 刘铭劼
- 刘静
- 华玉
- 史纪村
- 吴承伟
- 吴金妹
- 周杰
- 孙昌梅
- 尹翔
- 张守军
- 张庆
- 张磊
- 张立翔
- 张超
- 张青松
- 徐明
-
-
张斐;
黄群涛;
郭盛雨;
张久云;
刘雨;
张春辉
-
-
摘要:
以典型船用钢材料Φ5 mm×4 mm的圆柱试样为研究对象,开展了5种冲击工况下的多次累积SHPB压缩试验。试验表明:材料的屈服强度随着载荷应变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塑性变形阶段,当应变率高于1520 s^(-1)时,由于热软化作用的增强,dσ/dε逐渐趋于零;第2次强动载荷冲击后,材料的动态屈服强度出现跃升;前3次冲击加载过程中,材料吸能效率逐渐降低;第四次强动载荷冲击加载时,材料内部结构出现失稳,达到屈服破坏的临界状态,吸能效率反而增大,表明多次损伤累积效应可提升材料吸能效率。
-
-
杨新春;
徐少坤(图)
-
-
摘要:
随着部队各级对军事训练伤防治的高度重视,军事训练伤急性疼痛性损伤防治措施得到落实。但超过2/3的军事训练伤是反复训练造成的微小损伤累积而形成的过度使用性损伤,由此引起的颈肩部、腰背部和下肢长期慢性疼痛疾病常常被忽视。因此,笔者建议部队各级加强对慢性疼痛疾病防治知识的科学普及,科学制定训练与治疗计划,多多采用运动处方,促进部队战斗力生成提升。
-
-
刘永胜;
朱思源;
杨小林;
褚怀保;
王昌;
任志强;
陈真;
严少洋
-
-
摘要:
为探究多次爆破作用下,损伤累积效应对大跨度硐室围岩松动圈的影响规律,结合某大跨度硐室爆破工程,采用声波法和钻孔窥视法对其爆破开挖过程中硐室围岩松动圈进行监测,利用现场试验结果分析大跨度硐室围岩损伤累积及松动圈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爆破次数的增加,超声波波速不断减小;围岩损伤值增大,但增长速率不断降低,最后逐渐趋于稳定。多次爆破作用后,硐室围岩松动圈半径由原来的2.8 m逐步扩大为3.2 m,且硐室顶部的松动圈对比边墙处较大。因此,在大跨度硐室施工中应重点考虑硐室顶部的围岩稳定性,且在围岩支护和安全防护时应充分考虑多次爆破造成的围岩损伤累积效应对围岩松动圈半径变化的影响。
-
-
郭涛;
桂博;
徐李辉;
张立翔
-
-
摘要:
发生强震时主震会给重力坝带来损伤破坏,伴随主震发生的多次余震也会给重力坝带来额外的累积损伤破坏,目前关于重力坝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研究大多都只考虑了主震及一次余震。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评估多次余震对重力坝结构的累积损伤破坏,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结合水工混凝土P⁃D⁃ε曲线求解重力坝在多次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损伤,并考虑坝体位于水下部位出现裂缝后产生的水力劈裂现象,研究主震受损混凝土重力坝在强余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动态响应。加载余震直至结构发生贯穿性裂缝破坏,并再次对破坏后的坝体结构重新建模,进一步分析后续的滑移、倾覆失稳情况。结果表明:强主震作用下坝体仅受到轻微至中等破坏,基本满足设计可修复的设计原则;多次余震对重力坝坝体的塑性损伤效益累积作用明显,坝体损伤区主要集中在坝踵、建基面和上游折坡点附近;随着余震次数的累计增加,塑性应变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最终由于累计损伤产生了贯穿性裂缝;水力劈裂对于重力坝塑性损伤累积、滑移和倾覆失稳等影响显著。
-
-
曹安生;
王光勇;
顿志林;
任连伟;
孙晓旺
-
-
摘要:
为研究循环爆炸对地下洞室的影响,基于相似模型试验,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比研究了洞室拱顶高水平单次爆炸和低水平10次循环爆炸作用下地下洞室围岩的应力波衰减规律、损伤累积规律及洞壁位移和环向应变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循环爆炸中,洞室围岩的应力波衰减速度随着爆炸次数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单次爆炸中,洞壁环向峰值应变从拱顶至直墙脚由拉应变转为压应变;循环爆炸中,随着爆炸次数的增加,拱顶环向峰值应变由压应变转为拉应变.爆炸荷载总水平相同时,低水平循环爆炸中洞室围岩的损伤面积和程度比高水平单次爆炸大.循环爆炸中,围岩的损伤累积呈现不可逆的逐级增加趋势,且累积损伤和爆炸次数之间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
-
-
张青松;
黄政华;
孙昌梅
-
-
摘要:
相贯桁架网格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大跨空间网格结构形式,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受其相贯节点的滞回性能影响较大,因此对其典型的X型圆钢管相贯节点的滞回性能进行研究尤为重要。采用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分析,改变支管与主管的壁厚比、径厚比、管径比、焊缝尺寸,分析不同参数的X型相贯节点在超低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研究节点几何参数变化对其滞回性能的影响,并采用考虑损伤累积效应的微观断裂模型(cyclic void growth model,CVGM),预测各个节点的开裂时刻。研究结果显示:支主管的壁厚比越小,节点开裂时刻越早,开裂荷载也越小,节点的滞回性能越差;减小主管壁厚可以使主管的刚度变小,节点的耗能能力降低,开裂时刻提前,开裂荷载降低;随着支管直径的增大,开裂时刻延后,开裂荷载增大;适当增大焊缝尺寸可以延迟节点的开裂时刻,提高开裂荷载,增强节点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
-
-
张青松;
黄政华;
孙昌梅
-
-
摘要:
相贯桁架网格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大跨空间网格结构形式,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受其相贯节点的滞回性能影响较大,因此对其典型的X型圆钢管相贯节点的滞回性能进行研究尤为重要.采用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分析,改变支管与主管的壁厚比、径厚比、管径比、焊缝尺寸,分析不同参数的X型相贯节点在超低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研究节点几何参数变化对其滞回性能的影响,并采用考虑损伤累积效应的微观断裂模型(cyclic void growth model,CVGM),预测各个节点的开裂时刻.研究结果显示:支主管的壁厚比越小,节点开裂时刻越早,开裂荷载也越小,节点的滞回性能越差;减小主管壁厚可以使主管的刚度变小,节点的耗能能力降低,开裂时刻提前,开裂荷载降低;随着支管直径的增大,开裂时刻延后,开裂荷载增大;适当增大焊缝尺寸可以延迟节点的开裂时刻,提高开裂荷载,增强节点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
-
-
杨小林;
朱思源;
褚怀保;
刘永胜;
任志强;
陈真
-
-
摘要:
为研究损伤累积效应对隧道内爆破振动波传播与衰减规律的影响,利用萨道夫斯基公式对某大跨硐库施工过程中测得的爆破振动波结果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单次爆破作用下,爆破振速与主频均随测点与爆破中心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多次爆破作用影响下,测点爆破振速与主频均随爆破次数增加不断衰减;随着爆破次数的增加,衰减系数(α)缓慢增长,场地系数(K)逐渐衰减.现场爆破振动波的变化规律与室内试验结果相一致,且质点振动主频与峰值振速在变化规律方面存在较高对应关系.在进行振动波传播与衰减规律研究、爆破振动安全标准制定和振动危害效应评价时,应考虑损伤累积效应的影响.
-
-
谢磊;
李庆华;
徐世烺
-
-
摘要:
利用直径80 mm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系统进行了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ltra high toughness cementitious composites,UHTCC)在多次冲击压缩荷载下力学性能的研究,分析了试件的应力-应变曲线随冲击次数的演化规律,并与其他纤维增强混凝土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多次冲击荷载作用下由于损伤的累积导致加载应变率随冲击次数增加而大致呈指数递增,UHTCC的峰值强度随应变率增大而近似线性递减,峰值应变和累积吸能值逐渐增加,单次吸能值随冲击次数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通过对本构模型进行探讨后发现,热激活损伤演化(TADE)模型能较好地描述UHTCC在首次冲击下的力学响应,但无法反映其在多次冲击下力学性能的演化规律;基于Weibull分布的损伤演化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UHTCC在多次冲击下的累积损伤演化规律及应力-应变曲线,在经历3次冲击作用后根据损伤程度的计算可认为试样已完全破坏,但此时试样通过PVA纤维的桥连作用仍能保持为整体,具有良好的抗破碎性。
-
-
王强;
李海旺;
宋夏芸;
王兴宇
-
-
摘要:
灾难地震作用下网格结构的支座节点由于损伤累积导致节点软化,对整体结构性能影响很大.为研究过渡平板支座节点在超低周疲劳试验过程中的破坏形式,设计了支座节点的双向加载试验装置,对支座节点进行超低周疲劳试验,研究支座锚栓的破坏过程,得到锚栓在加载过程中的倾角变化规律以及支座整体转角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过渡平板支座节点在试验过程的破坏形式均为锚栓断裂,锚栓断口有明显的超低周疲劳破坏特征,锚栓倾角和支座节点整体转角的变化可以反映支座节点中锚栓损伤程度,可为震后评定支座节点的状态提供参考.
-
-
王坤;
郑山锁
- 《第八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0年
-
摘要:
滞回模型不但是分析结构或构件抗震性能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基础。为了研究在地震过程中损伤从材料尺度向构件尺度的迁移转化规律,通过分析钢筋混凝土(RC)剪力墙滞回损伤及破坏的特点和规律,基于材料层次的损伤分别建立了多垂直杆模型(MVLEM) 单元竖向弹簧和剪切弹簧的滞回损伤模型,并推导出MVLEM模型基于损伤累积的刚度矩阵,利用此模型对多种不同变幅加载路径下的剪力墙滞回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然后与已有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基于损伤累积效应的滞回模型是可行的,并且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RC剪力墙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反映墙体产生损伤后其强度和刚度的退化规律,对RC剪力墙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
-
-
黄宏亮;
李贵林;
朱加赞
- 《中国航空学会第十七届机械动力传输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针对航空齿轮起动工况下传输扭矩和转速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基于线性损伤累积原理,提出了齿轮接触疲劳和弯曲疲劳计算的等效扭矩和等效转速的计算方法,总结了各强度计算标准中齿轮材料特征值的推荐值,提出了考虑润滑状态、表面状况等因素时威布尔分布常数p的修正方法,并针对某航空齿轮开展了案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起动工况通常处于承载能力T-N曲线的有限寿命区,圆柱齿轮等效扭矩略小于点火转速下的起动扭矩,锥齿轮应将载荷等效到持久寿命条件循环次数N∞下后按航标进行校核.
-
-
-
刘静;
李海旺;
刘国良;
树学峰
- 《第五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在有限元软件ABAQUS平台上,编制考虑钢材损伤累积和失效的用户材料子程序,并应用其对钢管拱桁架结构在强震下的动力响应及破坏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户材料子程序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考虑损伤的结构在失效应变由0.2减小到0.05时,其破坏加速度峰值比不考虑损伤时降低7.04%~46.7%;失效应变为0.2、0.15、0.1、0.05时,其破坏加速度峰值、最大节点位移和结构平均应变的比率分别为1:0.86:0.73:0.57、1:0.76:0.53:0.29和1:0.79:0.58:0.35;考虑损伤和不考虑损伤时,结构均发生非对称破坏形态;结构的破坏位置,考虑损伤时在1/3跨附近,不考虑损伤时在1/3跨及跨中附近。
-
-
-
-
-
孙建勇
- 《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对某产品振动疲劳寿命进行了分析,并在疲劳损伤理论和寿命分布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用振动加速试验方法来验证产品振动疲劳寿命,本文详细论述了设计产品疲劳寿命验证方案和制定产品振动加速试验条件的过程,最终的试验结果证明了采用本文的思路分析和验证产品的振动疲劳寿命是有效的。
-
-
孙建勇
- 《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对某产品振动疲劳寿命进行了分析,并在疲劳损伤理论和寿命分布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用振动加速试验方法来验证产品振动疲劳寿命,本文详细论述了设计产品疲劳寿命验证方案和制定产品振动加速试验条件的过程,最终的试验结果证明了采用本文的思路分析和验证产品的振动疲劳寿命是有效的。
-
-
-
-
-
-
-
-
- 天津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5.10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损伤累积效应的材料本构模型数值分析方法:步骤A:定义损伤变量D;步骤B:依据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获得材料单调加载力学性能;步骤C:依据材料不同应变幅的滞回曲线计算损伤参量β,ξ1和ξ2;步骤D:依据材料的滞回曲线获取待定参数m0、m1、m2、m3,建立考虑损伤累积效应的材料循环本构模型;步骤E: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将上述材料的相关参数代入材料用户子程序VUMAT中,以精确模拟材料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本发明能够有效地解决现阶段累积损伤模型应用的困难,明确损伤参数,提高计算精度,实现了考虑损伤累积效应的材料本构模型在有限元软件中的应用,可精确模拟材料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