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深工艺
拉深工艺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公路运输、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603694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材料导报、金属加工:热加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年全国塑性工程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九届泛珠江三角塑性工程年会、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2011年飞机数字化制造技术学术会议——大飞机工程与数字化制造等;拉深工艺的相关文献由298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存江、李红梅、王健等。
拉深工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03694篇
占比:99.98%
总计:603809篇
拉深工艺
-研究学者
- 冯存江
- 李红梅
- 王健
- 刘相华
- 宋孟
- 李妍妍
- 洪慎章
- 白凤梅
- 黄贞益
- 曾振鹏
- 王新湧
- 程永奇
- 陈振华
- 高静
- 丁文江
- 付秀娟
- 何祝斌
- 傅定发
- 刘丹
- 刘倩
- 刘军华
- 卫原平
- 吴平
- 喻海良
- 夏伟军
- 夏琴香
- 崔晓辉
- 崔礼春
- 廖毅娟
- 张光成
- 张永清
- 张淞
- 曾小勤
- 李云江
- 李建军
- 李柏林
- 李硕本
- 林晓娟
- 林艳丽
- 柳亚输
- 江浩
- 沈启彧
- 王如忠
- 王楷栋
- 王烨
- 王玉国
- 王雷刚
- 王青山
- 聂绍珉
- 肖小亭
-
-
刘存平;
龚利华;
郭晟;
刘勇;
吴福洲
-
-
摘要:
针对盒型拉深件在拉深中出现的零件起皱问题,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凸凹模间隙、压边力、摩擦因数和冲压速度这4个因素对零件起皱的影响。利用Dynaform软件对试验进行模拟仿真,考察最大增厚率与这4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到的成形该零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凸凹模间隙1 mm、摩擦因数0.15、压边力60 kN、冲压速度6000 mm/s。根据所得到的优化参数改进了模具结构,从而解决了零件的起皱问题。
-
-
盛国涛
-
-
摘要:
伺服压力机是我国锻压机床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近些年国内学者对锻压机床的探究及产品研发的深度有不断拓展趋势,取得的成绩是十分理想的.本课题研究中将伺服压力机设定为目标对象,较为详细的探究该设备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伺服拉深工艺曲线的规划要点,曲线的优化方法,包括伺服拉深工艺、时间效率及滑块运动曲线的优化等,希望能和同行分享实践经验,为伺服压力机的冲压工艺运用及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及加工等提供更可靠的理论支持.
-
-
-
-
崔礼春;
徐迎强
-
-
摘要:
通过分析侧围内板中段现有成形工艺,并结合零件造型特点,采用了基于两侧压料的敞开拉深工艺,有效提升材料利用率及降低工序数;基于CAE平台技术,对拉深成形进行动态过程模拟,优化工艺参数;根据两侧压料的敞开拉深工艺特点,完成拉深模的结构设计;经实物批量生产验证,模具状态良好,零件精度达标.
-
-
柳亚输
-
-
摘要:
对农用卡车油箱的拉深成形过程进行了工艺分析,根据毛坯尺寸和拉深次数进行凹模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CAE分析软件Dynaform5.9对容易造成拉深成形缺陷的压边力进行优化,与传统模具制造相比,这种方法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
-
周金俊;
柳亚输;
曹冬林
-
-
摘要:
对农用拖拉机油箱下壳的拉深成形过程进行了工艺分析及模具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Dynaform5.5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修正计算结果并确定最终的拉深工艺参数.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大量人力和物力.
-
-
闫凯民;
方刚
-
-
摘要:
为测定镁合金的极限拉深比,根据圆筒拉深件成形的特点,设计了可实现差温变形的拉深模具.凹模与压边圈采用加热棒进行加热,最高温度可达300°C,以提高板坯的成形性能;凸模中通人冷却水,使完成弯曲变形进入到筒壁传力区的板料快速降温以提高其强度.利用该模具,分别对5083铝合金和AZ31镁合金进行了圆筒极限拉深比的测定试验,验证了该模具系统的可靠性.
-
-
李春勇
-
-
摘要:
介绍了一种中厚板直壁件的拉深工艺方法.通过对集成制动缸缸体拉深工艺分析和计算,确定采用二次拉深成形工艺:第一次拉深底部直接成形;通过减小圆角半径、逐渐缩小筒形开口直径的方法实现第二次拉深成形,避免了起皱、侧壁印痕等质量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结果进行分析、预测,得出了适合的压边力,减少了模具调试周期.
-
-
殷文齐;
李建;
宋清玉
-
-
摘要:
An efficient drawing mode with four-section drawing trajectory is established for heavy servo presses. The drawing parameters are controlled by setting the parameter at key points. An mathematical model is set up to optimize the efficient drawing process for servo presses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punching rate. The model performs calcuation with the combined penalty function and complex method to obtain the optimum drawing trajectory that fulfill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restrictive conditions, such as the space and time limitation of the feeder, the torque and thermal limits of the servo motor, the maximum 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of a servo press. The verification was performed and proves the servo motor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the drawing trajectory optimizing design are correct and effective.%建立起轨迹划分为4个区间段的高效拉深工艺模式,并且通过设置关键点参数来控制拉深工艺参数。以冲压生产节拍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了伺服压力机高效拉深工艺轨迹优化设计数学模型,采用惩罚函数和复合形相结合的优化算法进行求解,获得了满足传输机械手空间和时间、伺服电机动态限和热极限以及压力机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等约束条件的最佳拉深工艺轨迹。通过实例,验证了伺服电机加减速控制算法和拉深工艺轨迹优化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
胡玄通;
夏琴香;
李振石;
阮卫平
- 《2015年第五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制造2025发展论坛》
| 2015年
-
摘要:
高强度钢板具有强度高、塑性差、成形难度大等特点,论文对某高强度钢板阶梯型盒形件拉深工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两道次拉深成形方案;基于DYNAFORM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坯料进行了反求,确定了毛坯形状尺寸;并结合伺服液压机具有自由运动的特点,分别采用常速型行程曲线、变速型行程曲线、阶梯型行程曲线对DP980高强度钢拉深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采用阶梯型行程曲线和变速型行程曲线能够有效提高盒形件的成形质量,且阶梯型行程曲线情况下的成形质量结果更优;采用阶梯型行程曲线情况下,最大减薄率最小,仅为16.67%,远低于变速型行程曲线和常速型行程曲线情况下的38.55%和38.7%;采用基于伺服液压机的阶梯型行程曲线和两道次拉深的工艺方案能够获得合格高强钢阶梯型盒形件.
-
-
-
肖小亭;
刘丹;
廖毅娟;
陈登
- 《2010年全国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本文针对侧壁带矩形孔圆筒形件的结构特点,提出采取先冲孔后拉深成形的工艺方案.借助于计算机模拟和实验研究,比较了预冲孔的形状、大小对拉深成形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与不带侧孔的相同尺寸的圆筒形零件拉深相比.只要预制孔的形状合理,带侧孔一次拉深不但可以使拉深成形后侧壁孔的形状尺寸满足要求,而且能节省工序、获得更大的拉深高度,实现低碳成形目的.
-
-
-
-
-
-
林启权
- 《第十二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6)》
| 2016年
-
摘要:
近年来,汽车用高强度钢板特别是先进高强度钢板以其独特的深拉深性、高强度、烘烤硬化性等一系列的优点,逐渐取代了普通低碳钢冷轧钢板,成为轻量化汽车用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高强钢强度的增加,板料拉深成形中的粘模行为已成为影响模具失效和产品表面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国内外学者对拉深粘模机理并未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对拉深粘模位置的判断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项目以汽车用高强钢板拉深成形为切入点,从宏观、微观和原子尺度上对拉深粘模行为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减小或消除汽车用高强度钢板拉深粘模现象提供科学依据.
-
-
林启权
- 《第十二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6)》
| 2016年
-
摘要:
近年来,汽车用高强度钢板特别是先进高强度钢板以其独特的深拉深性、高强度、烘烤硬化性等一系列的优点,逐渐取代了普通低碳钢冷轧钢板,成为轻量化汽车用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高强钢强度的增加,板料拉深成形中的粘模行为已成为影响模具失效和产品表面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国内外学者对拉深粘模机理并未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对拉深粘模位置的判断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项目以汽车用高强钢板拉深成形为切入点,从宏观、微观和原子尺度上对拉深粘模行为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减小或消除汽车用高强度钢板拉深粘模现象提供科学依据.
-
-
林启权
- 《第十二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6)》
| 2016年
-
摘要:
近年来,汽车用高强度钢板特别是先进高强度钢板以其独特的深拉深性、高强度、烘烤硬化性等一系列的优点,逐渐取代了普通低碳钢冷轧钢板,成为轻量化汽车用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高强钢强度的增加,板料拉深成形中的粘模行为已成为影响模具失效和产品表面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国内外学者对拉深粘模机理并未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对拉深粘模位置的判断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项目以汽车用高强钢板拉深成形为切入点,从宏观、微观和原子尺度上对拉深粘模行为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减小或消除汽车用高强度钢板拉深粘模现象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