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政治
抗争政治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1年内共计70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950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甘肃行政学院学报、天津行政学院学报、东南亚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2012政治学行政学博士论坛暨国家的治理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等;抗争政治的相关文献由81位作者贡献,包括肖唐镖、丁岭杰、刘力锐等。
抗争政治
-研究学者
- 肖唐镖
- 丁岭杰
- 刘力锐
- 刘拥华
- 曾润喜
- 李平菊
- 申端锋
- 丁岭杰(编译)2
- 严瑶婷
- 付翠莲
- 仝志辉
- 仝志辉1
- 余俊
- 倪明胜
- 允春喜
- 刘 莉1
- 刘乐明
- 刘建义
- 刘艺菲
- 吕德文
- 吴方彦
- 吴锦旗
- 吴长青
- 周凯
- 周如南
- 孙培军
- 宋业臻
- 宋业臻2
- 张乐
- 张亚红
- 张传香
- 张倩
- 张寒
- 张正州
- 徐西庆
- 曹海军
- 曾向红
- 朝冉冉
- 朱健刚
- 朱利平
- 李阳华
- 杨爽
- 杨琳瑜
- 杨艳文
- 林雅玲
- 梁佳卉
- 梁华平
- 王崇
- 王拓涵
- 王新强
-
-
允春喜;
徐西庆
-
-
摘要:
抗争政治的本质是利益诉求.控制与调解的方式反而可能会埋下问题隐患、助长抗争升级,而具体改革措施虽能缓解某个领域的抗争,却无法实现更长效的治理.更为宏大、更具包容性的治理架构就是合作,合作型治理模式仍然需要国家控制力作为坚强后盾,并以合作精神实现国家力量的道德化.抗争政治从"表达""发声"开始,因此能否促进形成有效交流的对话机制成为追求正义、合作治理的关键,但在允许参加对话的人员与话题上需要明确特定的范围.抗争政治涉及诸多非理性因素,"共生共在"的思维则成为推进合作对话的基础.
-
-
张正州
-
-
摘要:
社会冲突具有社会整合的"正功能",然而在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首要治理目标的政治精英看来,社会冲突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社会不稳定状态,破坏着社会秩序乃至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面对社会分化与冲突的现实,应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明确社会冲突治理的理念导向,重构社会冲突治理的策略选择.在整合社会冲突过程中,政治精英需要体认社会冲突的"正功能",主动介入社会冲突与抗争,将具体冲突事件的妥善化解作为社会安全阀,从而掌控社会冲突的强度与影响,通过化解社会冲突以维护社会稳定.同时,构建社会安全阀机制,丰富社会冲突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以促进社会利益主体表达和参与,推动社会有机体的良性运转,增进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与联结,实现政治共同体的有机整合.
-
-
郑旭涛
-
-
摘要:
集体行动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学术概念.中外学者在研究集体行动时往往涉及集体行为、抗争政治、集体抗争、社会运动、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等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拓宽了集体行动的研究范围,但又可能造成概念之间的混用.因此,通过梳理国内外学界的代表性观点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来明确界定集体行动并与相近概念进行系统比较,能够更加明确地理解集体行动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与相近概念的关系.集体行动作为一群人为了大致相同的目标而做出的协同性行动,与集体行为有交集.集体抗争、集体上访、社会运动、群体性事件是集体行动的子集.群体性事件是一种体制外的集体行动;社会运动是有组织、提出普遍性价值诉求、持续时间较长的集体行动;抗争政治未必是集体行动,其与集体行动的交集是集体性抗争政治.因此,系统比较集体行动及其相近概念,一方面有助于推进集体行动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实务界准确理解与认识不同的社会行为,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来缓解与解决社会矛盾.
-
-
范若兰;
饶丹扬
-
-
摘要:
净选盟运动是21世纪马来西亚最重要的抗争政治,而新媒体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净选盟通过新媒体进行动员和组织,极大地推动了马来西亚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本文运用政治过程理论,着重研究净选盟运动如何运用新媒体进行动员和组织,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对马来西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净选盟通过新媒体建立了新型“集体行动形式库”,创造公共领域,构建组织网络,并促进了马来西亚民众的政治参与.
-
-
钟小鑫
-
-
摘要:
从1962年至2011年,缅甸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军人专制时期.军治时代的缅甸乡村社会延续了英殖民时期的抗争政治传统,但农民抗争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英殖民时期的抗争政治主要表现为社会运动和暴力革命,军治时代的抗争政治则走向了柔性的、隐秘的日常抗争.2011年,缅甸军政府退出历史舞台,通过多党制与普选制产生的文人政府开始接管国家政权,缅甸民主化进程迎来关键性的突破,这一重大转变重塑了缅甸乡村的日常政治生活.通过对缅甸基层政治生活的历史性回顾以及在缅甸乡村社会中长期的田野调查,文章发现,随着选举竞争与政党政治不断向乡村渗透,村落共同体开始出现派系与裂痕,农民的日常政治生活开始由纵向的“抗争政治”转向横向的“党争政治”.缅甸乡村社会中正在展开的政治图景,可以为理解缅甸“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一些独特的事实经验和理论空间.
-
-
刘乐明
-
-
摘要:
工人职业健康是劳动关系学、社会学与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其相关研究只是散见于职业卫生与预防医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社会医学以及抗争政治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性的论著。通过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归纳工人职业健康的理论模式,提炼出理解工人职业健康问题的内核,进而搭建分析工人职业健康问题的系统框架,以期推动工人职业健康研究的系统化与理论化。
-
-
董辉
-
-
摘要:
我们将“唐慧案”置于“新社会运动”的背景下,研究媒介与社会冲突性事件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以党报为代表追求的主流媒体所形塑的“公平正义”框架和以市场化媒体为代表追求的“法制化”框架是媒介在国家-社会框架下发展的结果;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媒体对“唐慧案”的报道,反映了在针对中国底层抗争政治报道中新闻媒体及从业者对于专业主义理念的践行与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以往的研究认为媒介在社会动员和建构集体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关于“唐慧案”的底层抗争中,媒介的动员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媒介建构的集体认同更多的是媒介之间的自我认同.由于大众媒介的报道和介入,使得“唐慧案”具有的底层抗争政治的性质更加明显,大众媒介不仅仅是这场抗争运动的报道者,同时也参与建构并消解了这场底层抗争运动.
-
-
-
林雅玲
-
-
摘要:
自2007年厦门PX事件以来,邻避抗争的发展愈演愈烈,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力图通过6个邻避案例的比较归纳,将邻避抗争置于"抗争政治"的框架下理解。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梳理出民众暴力、低暴力和非暴力的抗争方式,以及政府回避、妥协、协商、压制的应对策略,形成基本的分析框架。其次通过案例的比较形成"政府的封闭决策-受阻的体制内申诉渠道-行动者的抗争表演-政府的应对策略-不同的抗争结果"这一基本抗争路径,并发现民众与政府在邻避抗争中是一种"协商互动"的关系。最后通过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发现,邻避抗争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市民社会的成长,但未制度化的"协商互动"关系对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而言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
-
周凯
-
-
摘要:
西方警治历经的武力升级、协商管理、策略瓦解三种模式变迁,折射了西方国家抗争治理的理念转变.西方警治模式的发展既与西方社会"街头政治"的兴起密切相关,又深受警察因素、抗争者因素、威胁性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中国社会的抗争治理虽然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经验,但其警治行为中的模式演变、警察群体的角色定位、警治行为的法治保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
刘拥华
- 《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在对抗争政治的分析传统中,所面对的对象都是愤怒激扬的人群,他们勇敢地走向街头,通过各种行动策略去展示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特定事件或者人群的不满,用行动去维护自身或者群体的利益.这些激昂的呼声,当然是抗争政治中的大部分,且是容易被把握和认识的一部分。但它不是抗争政治的全部。正是在这里,试图提出,在抗争政治的策略行动中,有些抗争是悄无声息的,采取的是与激昂的呼声完全不同的策略形式,即“退出”。“退出”表示的是,面对不公或者难以忍受的处境,不是大哭大闹,而是转身离开,换个环境。这并不是表示人们就承认或者认可目前的处境,而是人们不想过多地牵扯进去,想选择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本文将围绕“退出”问题,对退出者的个人认同、国家认同以及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推进对抗争政治的理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