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寻求
感觉寻求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教育、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06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等;感觉寻求的相关文献由23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明、梅松丽、胡春梅等。
感觉寻求
-研究学者
- 张明
- 梅松丽
- 胡春梅
- 许晶
- 张雨青
- 徐佳
- 杨丽珠
- 王俊平
- 谢威士
- 何华敏
- 施建农
- 王蕾
- 石岩
- 赵闪
- 郑莉莎
- 陈丽娜
- 于薇
- 刘幸娟
- 刘晶
- 周森林
- 喻承甫
- 孙龙
- 张卫
- 张晓燕
- 徐志国
- 朱哲
- 李兆良
- 李新旺
- 杨慧
- 王华容
- 秦培涛
- 肖电姣
- 葛宁
- 贺岚
- 马丽珍
- PAN Ying
- WANG Yu
- 万兵华
- 丹豫晋
- 于凯
- 于雅琴
- 何玲玲
- 何素艳
- 倪照军
- 冀慧玲
- 刘宁1
- 刘宇平
- 刘小丹
- 刘岩
- 刘崇庚
-
-
谢威士;
PAN Ying;
WANG Yu
-
-
摘要:
探讨抑郁对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的影响,以及感觉寻求这一人格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和性别差异。研究方法: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尝试吸烟行为清单和感觉寻求量表,对安徽、河南、湖北、江苏四省部分中学的628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与抑郁和感觉寻求均显著正相关,抑郁与感觉寻求呈正相关。感觉寻求在抑郁与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性别调节了该中介模型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的前半段。抑郁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还通过感觉寻求间接影响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性别调节了抑郁与尝试吸烟行为的中介模型。
-
-
沈彦斐;
李丽娜;
解子秋;
刘晓玲
-
-
摘要: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感觉寻求和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测验法对201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 人口学变量在感觉寻求、手机依赖和自杀意念上存在显著差异;2) 手机依赖和感觉寻求、手机依赖和自杀意念、感觉寻求和自杀意念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手机依赖和感觉寻求可显著预测自杀意念;3) 感觉寻求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手机依赖起部分中介效应。结论:1) 人口学变量对农村留守儿童感觉寻求、手机依赖和自杀意念有影响;2) 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机依赖越严重、感觉寻求越高,其自杀意念就越强;手机依赖和感觉寻求对自杀意念有预测作用;3) 手机依赖在感觉寻求对自杀意念的影响起部分中介效应。
-
-
谢威士;
李惠;
王玉;
左训雅
-
-
摘要:
目的探讨吸烟利弊权衡对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的影响,以及感觉寻求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感觉寻求量表、吸烟利弊权衡量表(包括利“Pros”和弊“Cons”两个维度)和尝试吸烟清单对来自安徽、河南、湖北、江苏的628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Pros对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6,P<0.001);Cons对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9,P<0.001);感觉寻求在吸烟利弊权衡的Pros与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3%[95%CI(0.02,0.09)]。结论吸烟利弊权衡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还通过感觉寻求的间接作用影响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
-
-
吕悦;
王振航;
李冬倩;
高瞻;
王华容
-
-
摘要:
目的:探讨个体特质对交通情境中道德两难决策的影响。方法:132例被试完成《人际反应指针量表》、《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及《感觉寻求量表》等个体特质测量后,进行虚拟现实情境下交通情境道德两难决策实验。结果:(1)面对交通两难情境时,女性选择牺牲自己的比例(0.67±0.33)显著大于男性(0.51±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7,P0.05)。(3)在低马基雅维利主义组中,被试选择牺牲自我的比例(0.62±0.33)高于选择牺牲他人的比例(0.38±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8,P0.05)。(4)低感觉寻求水平组在放纵欲望维度(0.66±0.37,P0.05)。结论:女性相较于男性在交通两难情境中更倾向于作出利他决策,个体特质影响交通两难情境的行为决策产生,表现共情能力高、欲望放纵程度低和马基雅维利主义低的个体在交通两难情境中更倾向于利他。
-
-
李晓明;
刘小丹;
戴婷
-
-
摘要:
为了考察特质焦虑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并基于双系统模型探究其中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特质焦虑问卷、简版自我控制量表、感觉寻求量表和青少年多领域冒险行为问卷对1720名12~18岁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数据1549份。结果发现:(1)特质焦虑能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冒险行为,自我控制在特质焦虑与冒险行为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2)感觉寻求调节了该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即个体的感觉寻求水平越高,自我控制对冒险行为的预测作用越大。
-
-
-
葛宁;
胡春梅;
娜仁
-
-
摘要:
调查中学生性取向现状及与感觉寻求的关系,为开展中学生性教育提供参考.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在重庆市某区选取中学生3745名完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60%(2495/3745)中学生性取向为异性恋,2.80%(104/3745)为同性恋,6.60%(247/3745)为双性恋,24.00%(879/3745)为未确定.不同学校、学段、性别、生源地、父/母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状况中学生的性取向人数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594,P<0.01;x2=270.292,P<0.01;x2=19.838,P<0.01;x2=14.743,P<0.01;x2=17.294,P<0.01;x2=29.593,P<0.01;x2=15.689,P<0.01),重点中学生未确定比例(20.80%)低于非重点中学(27.70%);初中生未确定比例(35.10%)高于高中生(12.70%),异性恋比例(56.50%)低于高中生(76.90%);男生双性恋比例(4.80%)低于女生(8.20%);农村学生未确定比例(25.10%)高于城市学生(22.90%),双性恋比例(5.20%)低于城市学生(8.10%);父/母教育程度"专科及以下"学生异性恋比例(68.10%、68.50%)高于父/母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者(61.90%、59.20%);父母婚姻状况良好学生双性恋比例(5.90%)低于父母婚姻不良者(10.10%).感觉寻求是同性恋、双性恋、未确定(OR值分别为OR=1.112,P<0.01;OR=1.151,P<0.01;OR=0.958,P<0.01;)的影响因素.可见,中学应该重视并开展学生性取向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结合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的培养.
-
-
周森林;
贺岚
-
-
摘要:
以湖南省三所高校360名大学生为例,以吸烟和饮酒行为作为物质滥用的代表,主要探讨感觉寻求这一人格特质和环境因素中的社会支持变量对大学生物质滥用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感觉寻求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吸烟、喝酒行为;(2)社会支持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吸烟、喝酒行为;(3)社会支持在大学生感觉寻求影响吸烟、喝酒行为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即对于社会支持高的大学生,感觉寻求对吸烟、喝酒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对于社会支持低的大学生而言,这种正向预测作用显著。
-
-
郭滢
-
-
摘要:
目前,许多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好奇心有所下降。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好奇心的某些方面有所下降,比如对于他人的好奇,又比如对新知识的好奇,还比如对自己的好奇,老年人可能并不那么热衷于发现新的自己。还有研究会去测量和好奇心相关的一些其他心理特征,这些研究也表明,老年人探索、忍受、思考新事物的意愿,即大五人格测试中的"开放性(openness)"下降;寻求复杂多变、强烈新异感受体验的意愿,即感觉寻求(sensation seeking)下降;他们还会更多出现冷漠(apathy),对新事物缺乏兴趣的现象。
-
-
周森林;
贺岚
-
-
摘要:
以湖南省三所高校360名大学生为例,以吸烟和饮酒行为作为物质滥用的代表,主要探讨感觉寻求这一人格特质和环境因素中的社会支持变量对大学生物质滥用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感觉寻求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吸烟、喝酒行为;(2)社会支持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吸烟、喝酒行为;(3)社会支持在大学生感觉寻求影响吸烟、喝酒行为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即对于社会支持高的大学生,感觉寻求对吸烟、喝酒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对于社会支持低的大学生而言,这种正向预测作用显著.
-
-
徐佳;
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
施建农;
张雨青
- 《2007年中国心理学家大会》
| 200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绘画种类和绘画风格美术工作者的感觉寻求人格特质倾向。rn 方法:将86名美术工作者与153名普通人的感觉寻求特质进行比较,并根据美术工作者的绘画种类和绘画风格进行分类相互比较。rn 结果:美术工作者的感觉寻求得分明显高于普通人的得分,美术工作者与普通人之间在"摆脱抑制"(DIS)分量表上的差异最为显著。美术组男性与女性除了在"经验寻求"(ES)分量表上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三个分量表的得分均高于女性。国画与西画倾向之间除了"经验寻求"分量表上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三个分量表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现代与传统风格倾向则在"经验寻求"、"单调耐受性"(BS)和"一般特征"(GEN)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经验寻求"最为显著。rn 结论:"摆脱抑制"分量表得分的高低与是否美术专业有关,而"经验寻求"得分的不同与美术工作者的个人绘画风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