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德国作家

德国作家

德国作家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专利文献249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读书、新闻爱好者等; 德国作家的相关文献由9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港、朱祖谋、杨晓娟(绘)等。

德国作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29.86%

专利文献>

论文:249 占比:70.14%

总计:355篇

德国作家—发文趋势图

德国作家

-研究学者

  • 刘港
  • 朱祖谋
  • 杨晓娟(绘)
  • 白欣
  • 白脸
  • 陈海燕
  • 2013年广西考生
  • 丁永明
  • 丁辉
  • 云波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承辉
    • 摘要: 在统编版教科书中,课文篇幅的长短存在差异。篇幅短的课文一般是几百字,如,茅盾的《天窗》576字(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德国作家柏吉尔的《琥珀》919字(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丰子恺《白鹅》835字(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
    • 钱心甜; 徐婕(指导)
    • 摘要: 晨间的雾气、斑驳的树影、吉娜的微笑、缤纷的色彩……这些附近的景色萦绕于画家克林索尔的心间,激起了他最热烈的创作欲望。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中写道:“克林索尔爱着一切,统领一切,拥有一切。”对于他来说,即使是附近一缕倾泻的月光也能引起他对生活的热爱。出现“附近的消失”这一现象,归根结底源于我们总是习惯将目光投向远方,而漠视了“附近”。唯有珍视眼前的“附近”,属于我们的画作才能更加缤纷灿烂。
    • 邱华栋
    • 摘要: 在我们这样的时代,阅读是否还重要?一位德国作家说过,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像是一间屋子没有窗户。我承认如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的快捷和便利,以及它在瞬时引爆的快感冲击。如果我们悲观一些,就无法忽视这种可能的趋势,伴随着科技和媒介的发展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文学的衰退期。但为什么还是有许多人更愿意或正襟危坐或惬意倚靠,手里卷着一本书,与书里面那些低像素的字和词做心智的博弈呢?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曾说过,阅读在其深层意义上不是一种视觉经验.
    • 徐兴正
    • 摘要: 一将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和法国作家让-保尔·迪迪耶洛朗的《6点27分的朗读者》放在一起来重读,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除我本人之外,还有别的读书人存在,他们是汉嘉、米夏和吉兰,分别是这三部中篇小说的主人公。而我只是普通读者,似乎他们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 廖春梅
    • 摘要: 我的语文教学生涯的前十年,是在上饶山区的一所普通小学度过的。那里校舍简陋,设备单一,但孩子们淳朴可爱。每当登上讲台,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大眼睛,我的内心深处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便会立时化着一份责任、一个信念,让人激情澎湃、热情洋溢!记得在一次教学德国作家柏吉尔的《琥珀》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了解琥珀的样子,还原故事的本真,我打算亲自动手做一个类似琥珀的松脂球,需要的主要材料是松脂、苍蝇、蜘蛛。
    • 何宁
    • 摘要: 作品简介:德国作家卡伦·杜维在《内特小姐短暂的夏天》(Fr?ulein Nettes kurzer Sommer)里讲述了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安内特所经历的1820年的夏天。安内特身体孱弱却才华出众,她和贫穷的市民诗人施特劳步维持着真挚的友谊。
    • 宋春丹
    • 摘要: 杨苡住了近60年的南京大学一栋老旧宿舍楼的书房里,挂着自己17岁时的半身像,婴儿肥的圆脸上刘海覆额,眼含憧憬。德国作家安娜·西格斯曾写过一部小说《已故少女的郊游》,反思当年德国民众为什么会被希特勒的纳粹思想所迷惑,杨苡常开玩笑地对望着这张照片的朋友说,其实这也是个“已故少女”。
    • 唐棣
    • 摘要: 苏珊·桑塔格说过,"小说的结局带给我们一种解脱,一种生活无论如何也不愿给予我们的解脱:一切都彻底结束了,但这个结束不是死亡"。也许死亡并不是结束:2001年冬,大雪日,一条乡下公路上,一辆车疾驰而行,突然在一个转弯,这辆车失去控制。当时公路上迎面驶来一辆卡车,卡车鸣笛示意,躲避不及,两车相撞,顿时玻璃碎裂……这是德国作家塞巴尔德生命里最后一幕场景。
    • 张于惠子
    • 摘要: 德国作家、诗人赫尔曼·黑塞有言,“对于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艺术家便是各个年代走在“找寻自我”最先锋的那类人,严超以敏感的文人思维和善于将被忽略的物质记忆转化为艺术语言的超群能力行走在“找寻自我,坚守自我”的最前端。
    • 陈运韬
    • 摘要: 《悉达多》提起德国作家黑塞,最初,我的脑海里只有一本空洞的《黑塞文集》。一天,一位爱好历史的朋友告诉我乔达摩·悉达多的故事:刹帝利的儿子,35岁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我知道释迦摩尼的故事,但对悉达多这个名字一无所知。经过查阅,我在"悉达多"这个名字后面找到两个延伸:佛教谓称、黑塞创作的小说。经过阅读我逐渐了解到,黑塞笔下的悉达多并非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可以是一切觉醒者,也可以是佛陀,东方神秘的宗教文化的代表。在20世纪战乱频繁、精神迷惘的欧洲,悉达多和浮士德一样,成为一种象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