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旋压
强力旋压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机械、仪表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351529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应用科技、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材料科学与工艺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旋压技术交流年会、第十三届全国旋压技术交流年会、第十二届全国旋压技术交流年会暨旋压学术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等;强力旋压的相关文献由401位作者贡献,包括黄福川、唐弓斌、夏琴香等。
强力旋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51529篇
占比:99.96%
总计:351687篇
强力旋压
-研究学者
- 黄福川
- 唐弓斌
- 夏琴香
- 杨合
- 詹梅
- 江树勇
- 程秀全
- 范淑琴
- 赵升吨
- 刘智冲
- 吕炎
- 张利鹏
- 李帆
- 韩冬
- 单德彬
- 朱成成
- 李继贞
- 樊文欣
- 胡雄风
- 蒋红
- 马骁飞
- 傅桌
- 周宏宇
- 孙宏波
- 张姗姗
- 张晨爱
- 张虎
- 李康春
- 李春峰
- 李灵凤
- 李瑞琴
- 杨洲
- 杨羽
- 王立志
- 肖锋
- 薛克敏
- 赵宪明
- 赵立红
- 陈彪
- 韦开焕
- 黄亮
- 党晓明
- 冯文武
- 冯鹏发
- 左羽飞
- 张军
- 张常乐
- 徐文臣
- 徐银丽
- 束学道
-
-
许成鹤;
徐恒秋;
李琳琳
-
-
摘要:
强力旋压在航天、航空、兵器、核工业及民品行业中已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对于旋转座体结构设计中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尚未引起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研究,着重对旋轮座体的关键部件进行了论述,首先是对强力旋压机旋轮座部件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然后设计了专用夹具,以确保旋压机部件的本体满足结构设计的实际需要。在保证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了经济性和生产效率,实现自主研发的强力旋转,设计流畅,为旋压机系统的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同时对于新型强力旋压机结构设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仍不乏重要的指导意义。
-
-
束学道;
夏迎香;
叶博海;
刘艳丽
-
-
摘要:
不等壁厚钣金机匣是一种典型的航空发动机机匣类零件,针对常用的高温合金材料难变形特点而导致成形机匣回弹严重、服役寿命低等问题,选取GH4169高温合金渐变壁厚钣金机匣作为研究对象,引入进给比影响系数将理论偏转角、进给比与偏转角回弹拟合得到偏转角回弹模型和回弹补偿公式。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各工艺参数对偏转角偏差的影响主次顺序及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得到壁厚回弹模型及壁厚回弹补偿公式。在SXY1000双旋轮旋压机上开展实验,拟合所得偏转角回弹方程和壁厚回弹方程的最大误差分别为12.27%和15.0%,验证了回弹拟合方程的可靠性。本文研究为提高机匣成形质量与服役寿命、提升我国飞机空心回转基础件整体制造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
-
石宁;
王文先;
张婷婷;
陈洪胜
-
-
摘要:
为了探究采用错距旋压制备镁/铝复合管过程中材料的变形行为,以及各工艺参数对复合管成型性的影响规律,采用ABAQUS/Explicit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了AZ31镁合金/6061铝合金错距旋压数值模型,分析了旋压温度、减薄率、进给比等参数对内外管变形协调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旋压温度及减薄率有助于提升内管与外管的变形协调性以及成型质量,适当增加进给比有助于提升复合管表面成型精度;旋压温度为350°C时,单道次减薄30%,进给比为1 mm/r时,获得的复合管成型质量良好;界面处应力应变分布结果表明,复合管沿径向方向的等效应力呈现出梯度分布,造成内外管界面处塑性应变不连续,导致内外管变形不协调.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了可靠的加工区间,为实际成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
-
-
向建华;
刘健;
钟乘龙;
魏满晖;
王宇江;
张利敏
-
-
摘要:
文中运用有限元法仿真了强力旋压下衬套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并基于温度等效模拟法获得了考虑残余应力下的连杆摆动副结构强度特性,进而开展了针对连杆摆动副衬套刚强度特性受减薄率、进给比和热处理温度等衬套工艺参数的规律分析和优化计算.结果表明,减薄率、主轴转速、进给比对残余应力值影响不大,残余应力值沿轴向呈对称分布,且两端较大;在连杆摆动副中,残余应力会使连杆摆动副工作中的应力与变形增大,残余应力较大处增幅明显,而对接触压力影响较小;由响应面优化该型衬套的应力和变形下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减薄率28.37%、进给比0.154和热处理温度261.73°C.
-
-
王成勇;
盛小涛;
陈锦洪;
吴进;
项志伟;
王冬艳
-
-
摘要:
针对铝合金超薄壁筒刚度差、在大减薄率强力旋压成形时易失稳等问题,以壁厚0.8 mm的A5052铝合金筒为例,建立基于ABAQUS系统张力旋压和双向交互张力旋压的有限元模型,探讨了交互张力旋压对超薄壁筒成形稳定性的影响。模拟结果发现:与普通强力旋压对比,张力旋压成形时坯料变形更稳定均匀,能降低旋压力与接触应力;在改变前后道次旋轮相对于芯轴的数控螺旋路径方向实现交互张力旋压后,提高了张力旋压成形超薄壁筒时的稳定性,在控制筒坯口部出现的扩径现象上效果更显著。
-
-
-
-
刘旭东;
李初晔;
李志强;
孙年俊;
马岩
-
-
摘要:
大型立式强力旋压机具有金属数控切削机床的精度,而其旋压力远远大于切削力.其设计方案的制定在满足设计任务的同时需要兼顾生产制造工艺性、经济性、运动可靠性、操作维护的便利性等方面.为此提出了大型立式强力旋压机的一种设计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建立了一种大型立式强力旋压机的新结构,并提出了整机组合节点耦合的有限元分析计算验证方法.
-
-
-
-
肖刚锋;
夏琴香;
程秀全
- 《2017年第十一届泛珠三角(扩大)塑性工程(锻压)学术年会暨第七届西南锻压学术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超细晶零件因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而备受关注,目前对超细晶材料的力学性能仍未有公认的理论解释.对采用“淬火-强力旋压-再结晶退火”方法所获得的具有超细晶结构筒形件及其旋压件的尺寸精度、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获得较高尺寸精度的前提下,采用“淬火-强力旋压-再结晶退火”方法获得的平均晶粒为160nm的20钢超细晶筒形件,其强度、硬度较原始管坯大幅增加、而延伸率略有下降;超细晶独特的晶粒尺寸及旋压成形时的塑性变形机制直接决定其力学性能;在经再次强力旋压后,随着减薄率的增加,筒形件的尺寸精度进一步提高,强度、硬度小幅增加,而延伸率大幅下降.
-
-
崔旭昌;
李志远;
王秀鹏;
熊秋萍;
康权
- 《第十四届全国旋压技术交流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利用工厂自主研制的CZX200/2CNC数控双轮旋压机,对HR-1抗氢不锈钢的强力旋压特性展开研究.根据目标零件要求,结合加工制造经济性,设计制造合理的芯模和坯料表面粗糙度状态,选择挤压效果较好的旋压方式和冷却润滑剂.最终,获得了良好的旋压零件,内孔表面粗糙度达到Ra0.1,硬度由母材的HV180提高至内孔HV300、外圆HV360,抗拉强度由母材的560MPa提高至940MPa~965MPa,晶粒度由母材4~5级提高至7~8级.
-
-
-
-
周路;
周平虎;
苏伟杰
- 《第十四届全国旋压技术交流年会》
| 2016年
-
摘要:
通过对药型罩零件加工工艺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各种加工工艺的特点,根据旋压工艺特点,介绍了旋压毛坯的设计,并详细介绍了旋轮和芯模的设计方法,不但保证了零件的尺寸精度要求,同时提高了药型罩的破甲性能.
-
-
张军;
丁永宏;
朱婷婷;
鄢江武
- 《第十三届全国旋压技术交流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基于Simufact这一款金属塑性仿真软件建立了30CrMnSiA材料筒形件双轮旋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边界条件、网格划分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处理,通过对不同旋压工艺参数的模拟,得到了减薄率、进给速度、旋轮直径三个关键工艺参数对旋压过程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