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晶体塑性

晶体塑性

晶体塑性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力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94139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旋压技术交流年会暨旋压学术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与传动专委会暨武汉市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冲击动力学讨论会等;晶体塑性的相关文献由35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克实、张光、董湘怀等。

晶体塑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4139 占比:99.87%

总计:94259篇

晶体塑性—发文趋势图

晶体塑性

-研究学者

  • 张克实
  • 张光
  • 董湘怀
  • 刘永杰
  • 张宏
  • 李浪
  • 王宠
  • 王清远
  • 耿小亮
  • 郭运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凯迪; 韩晓宁; 唐斌; 张梦琪; 李金山
    • 摘要: 建立二维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研究微孔洞与高周循环载荷作用下双相钛合金微塑性变形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何必需位错(GND)倾向聚集于微孔洞周围,且导致平均GND密度升高。孔洞尖端塑性区域(TPZ)的曲率对GND密度的影响大于孔洞尺寸的影响。随着TPZ曲率和空洞尺寸的增大,初生α、次生α及β基体内的累积剪切应变增大。初生α相内柱面滑移系上的累积剪切应变主导其变形。当微孔洞间距增大时,微孔洞对累积剪切应变的影响减弱。
    • 王环珠; 解清阁; 杨平; 姜伟宁; 武晓龙
    • 摘要: 晶界和{100}柱状晶在硅钢生产过程中对织构的遗传和演变有关键作用,因此本文利用晶体塑性有限元方法进行立方和旋转立方取向双晶在晶界不同位向时晶体取向演变的全场模拟。模拟显示,三种晶界位向下,晶界都具有诱发晶内产生S形状形变不均匀和缓解局部形变不均匀区取向转动的特点,立方和旋转立方取向双晶在带有剪切作用的轧制条件下都显示明显的取向稳定性。GB0x0E䥺Symbol^A@0x0FRD(表示晶界垂直于轧向)晶界位向时,旋转立方取向晶粒优先在晶界中心位置发生取向转动,而立方取向则优先在远离晶界的端部发生取向转动。GB0x0E䥺Symbol^A@0x0FTD(表示晶界垂直于横向)的晶界位向下,其晶界阻碍作用最小,双晶内产生的取向漫散度大,织构强度较低;除绕TD转动外,也具有复杂的绕RD、ND的取向转动。GB0x0E䥺Symbol^A@0x0FND(表示晶界垂直于法向)的晶界位向下,取向转动与GB0x0E䥺Symbol^A@0x0FRD时相近,但有少量取向绕ND转动。
    • 万曦; 姚松林; 裴晓阳
    • 摘要: 氦泡等缺陷对金属材料动态强度的影响一直是动态强度研究关注的重点。将相场方法引入冲击加载下氦泡演化行为研究中,通过与晶体塑性理论耦合,建立了可描述冲击下氦泡早期演化行为的介观模拟技术。应用该方法,针对含氦泡的金属铝材料,从介观尺度对氦泡的演化行为及其对位错集体演化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氦泡结构的非均匀性导致局域应力集中和塑性变形集中,局域塑性变形集中会导致沿冲击波传播方向发射稀疏波;从能量守恒角度上看,在材料变形过程中氦泡生长与塑性变形呈竞争关系,塑性耗散的快慢直接影响氦泡的生长速率,使其发生改变。研究结果可为解读含氦泡材料的宏观屈服强度和层裂行为提供理论支撑。
    • 叶常青; 陈然; 刘桂森; 刘静楠; 胡建波; 俞宇颖; 王栋; 陈开果; 沈耀
    • 摘要: 在多晶材料中,不同取向晶粒间的晶界往往对材料在冲击加载下的动力学响应有极大的影响。在单晶晶体塑性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考虑晶界与位错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建立了一个包含晶界阻力、几何必需位错以及背应力的多晶晶体塑性模型,并模拟研究了基于Voronoi几何模型的多晶铝在冲击加载下的力学响应。结果表明:冲击波后的晶界单元存在极高的残余剪应力,而晶粒内部单元的剪应力趋近于零;晶界附近存在较大的塑性变形梯度,产生大量沿晶界分布的几何必需位错和背应力;由滑移不连续性引起的晶界阻力是造成冲击波后大量残余剪应力的主要因素,而几何必需位错和背应力对剪应力松弛程度的影响较小。
    • 刘永康; 王博; 赖小明; 刘洋; 王国峰; 张荣
    • 摘要: 为探究5B70铝合金高温变形行为,利用Gleeble-1500模拟实验机在不同参数下对该合金进行了热压缩实验,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介观维度建立了5B70铝合金Taylor模型并进行了热压缩模拟,阐述了该合金热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及位错密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高温条件下试样的形变是由硬化作用和软化作用共同影响的;多晶体内部分为硬晶粒和软晶粒,在热压缩时硬晶粒的应力较小,但内部位错密度较大,而软晶粒的应力较大,但内部位错密度较小;当温度一定时,5B70铝合金的流动应力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应变速率一定时,该应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晶体塑性模拟能够准确地反映5B70铝合金热压缩时的加工硬化及动态软化作用,解释了微观结构变形机理.
    • 覃达威; 朱建文; 岑成贤; 陆大敏; 李泽深; 张克实
    • 摘要: 结合试验和有限元多晶晶体塑性计算模拟,研究循环载荷下Q235钢非均质性和不均匀变形对疲劳的影响,探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完成Q235钢材料试样一系列对称循环下的低周疲劳试验,采用反映细观随机生成多晶结构的VORONOI多晶"代表性单元"(RVE)模型进行材料疲劳循环模拟.材料循环塑性特性用晶体塑性模型来描述,通过数值模拟对循环加载中材料晶粒尺度不均匀局部应变(最大主应变和轴向应变)的计算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应变统计标准差随循环不断增长,并存在极限;不同应变幅循环下对应的极限值相近;用该极限值作评判材料疲劳破坏的指标参量,借助多晶RVE晶体塑性循环模拟,可预测材料应变疲劳寿命曲线(现有方法必须通过系列试验才能获得);无论按BCC或FCC晶体晶格进行计算,对材料疲劳寿命规律的预测结果基本相同.
    • 陈守东; 卢日环; 孙建; 李杰
    • 摘要: 采用具有拉拔?压缩?剪切复合成形功能的微型异步轧机,对厚度方向具有单层和少层晶结构的铜极薄带开展箔轧实验.基于晶体塑性有限元理论,模拟分析复合轧制单层和少层晶铜极薄带的塑性各向异性行为.将单层和少层晶铜极薄带的初始织构和晶粒形貌输入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分析极薄带轧制成形中晶粒层次的滑移启动、定量应变演化以及变形局部化现象.同时,模拟分析单/多滑移系启动、滑移局部化以及与微观组织相关的变形演化.结果表明:轧制单层晶铜极薄带的滑移区域和局部化趋势主要依赖于晶粒形貌结构,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准确获得滑移启动及其滑移区域的演化.轧制少层晶铜极薄带的滑移和塑性变形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且随晶粒层数的减少而增强.同一晶粒内部和相邻晶粒的晶界局部区域存在显著的滑移与变形差异,这为裂纹的萌生和缺陷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位置.
    • 陈守东; 卢日环; 陈子潘; 孙建; 李杰
    • 摘要: 在晶粒尺度采用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极薄带材轧制成形过程,对优化和改进材料模型以及探究极薄带材塑性变形机制具有重要作用.箔材轧制成形性能主要依赖材料的微观结构(晶界、滑移系、取向).采用退火态的单层晶铜箔为原料,进行箔轧实验和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建立反映晶粒形貌、晶界和取向各向异性的单层晶铜箔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分析极薄带轧制成形中单/多滑移系启动状态和应变局部化现象.为准确构建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的初始晶粒结构,消除微观组织亚表面的影响,采用垂直晶界即在厚度方向上建立只有一层晶粒的铜箔晶粒模型.结果表明:晶粒各向异性影响单层晶铜箔的轧制变形机制;晶界处的变形和滑移系运动状态完全不同于晶粒其他位置;单层晶轧制变形的滑移状态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出现局部滑移带和应变局部化,随轧制变形量的增大,滑移差异显著增大;晶界两侧局部区域存在滑移和变形的显著差异,这为亚晶和微观裂纹源的形核提供了有利的位置.
    • 赵伯宇; 胡伟平; 孟庆春
    • 摘要: 材料内部的解理、滑移面剥离等细观损伤是引起宏观失效的根源,从细观尺度研究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有助于深入认识材料的变形和失效过程.本文基于晶体塑性理论,从滑移系的受力和变形出发研究材料的细观损伤,建立了考虑滑移面分解正应力的细观损伤模型,为晶体材料解理断裂的分析提供了新方法.首先,在晶体弹塑性变形构型的基础上引入损伤变形梯度张量的概念,从变形运动学着手建立了考虑损伤能量耗散的本构方程,并推导了塑性流动方程与损伤演化方程;然后,建立了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给出了应力与状态变量的更新算法,推导了Jacobian矩阵的表达式;接着,以[100]取向的单晶铜材料为例,通过有限元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标定了11个材料细观参数;最后,将所提细观损伤模型应用于RVE单轴拉伸过程的模拟,得到了考虑损伤影响的应力应变曲线,并分析了材料的塑性流动与损伤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模型能够计算材料在受载过程中的损伤累积效应,合理反映晶体材料的细观损伤机理.
    • 杜松; 金成
    • 摘要: 针对焊接残余应力,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多组焊接工艺参数下的薄板铝合金焊接接头进行了模拟.根据不同焊接工艺参数下的焊接接头EBSD数据,分别建立宏观、细观模型,细观模型根据铝合金晶胞结构建立以滑移为主的面心立方模型计算,得到温度场与残余应力场.在此基础上使用非共振振动消减残余应力,对比宏观与不同初始晶体取向的细观模型残余应力变化,并比较了不同初始应力下晶体取向对应力消除效果的影响.结果 表明,细观模型较宏观模型残余应力消减效果明显,其中晶体取向差异大的多晶模型效果应力消减程度最高,可以有效模拟纵向残余应力的消减,与试验结果契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