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布鲁杆菌属

布鲁杆菌属

布鲁杆菌属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1年内共计73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专利文献117909篇;相关期刊17种,包括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磁共振成像、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等; 布鲁杆菌属的相关文献由318位作者贡献,包括崔步云、王文敬、姜海等。

布鲁杆菌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17909 占比:99.94%

总计:117982篇

布鲁杆菌属—发文趋势图

布鲁杆菌属

-研究学者

  • 崔步云
  • 王文敬
  • 姜海
  • 胡飞环
  • 黎诚耀
  • 任慧
  • 刘志国
  • 朴东日
  • 王妙
  • 田国忠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晨; 魏伟; 德恩金; 刘晨芳; 王立军; 彭丽; 梁秀文
    • 摘要: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羊种1型、3型布鲁菌感染致病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7年8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选取其中血液细菌培养为布鲁菌阳性且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AMOS-PCR方法进行菌种菌型鉴定的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鉴定结果分为羊种1型和羊种3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以及疗效情况。结果71例布鲁菌病患者中,羊种1型2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为(39.91±16.04)岁;羊种3型49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5例,年龄为(40.67±18.72)岁。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81,t=0.166,P均>0.05)。羊种1型患者生活在农区10例(45.5%)、牧区10例(45.5%)、城市2例(9.1%),羊种3型患者生活在农区40例(81.6%)、牧区7例(14.3%)、城市2例(4.1%),地区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6,P0.05)。两组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减少,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羊种1型、3型患者发生并发症例数分别为12例(54.5%)、14例(2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3,P<0.05)。羊种1型患者治愈10例(45.5%)、好转12例(54.5%),羊种3型患者治愈34例(69.4%)、好转15例(30.6%),两组均无无效及复发患者,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0,P<0.05)。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羊种1型、3型患者生活地区有差异,羊种1型患者易出现睾丸肿痛症状和布鲁菌病并发症。
    • 梁晨; 魏伟; 德恩金; 刘晨芳; 王立军; 彭丽; 梁秀文
    • 摘要: 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羊种1型、3型布鲁菌感染致病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7年8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选取其中血液细菌培养为布鲁菌阳性且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AMOS-PCR方法进行菌种菌型鉴定的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鉴定结果分为羊种1型和羊种3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以及疗效情况.结果 71例布鲁菌病患者中,羊种1型2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为(39.91±16.04)岁;羊种3型49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5例,年龄为(40.67±18.72)岁.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 = 0.081,t = 0.166,P均>0.05).羊种1型患者生活在农区10例(45.5%)、牧区10例(45.5%)、城市2例(9.1%),羊种3型患者生活在农区40例(81.6%)、牧区7例(14.3%)、城市2例(4.1%),地区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9.276,P<0.05).羊种1型、3型患者出现睾丸肿痛症状比例[22.7%(5/22)、6.1%(3/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4.187,P<0.05);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减少,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羊种1型、3型患者发生并发症例数分别为12例(54.5%)、14例(2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4.413,P< 0.05).羊种1型患者治愈10例(45.5%)、好转12例(54.5%),羊种3型患者治愈34例(69.4%)、好转15例(30.6%),两组均无无效及复发患者,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3.690,P< 0.05).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羊种1型、3型患者生活地区有差异,羊种1型患者易出现睾丸肿痛症状和布鲁菌病并发症.
    • 任慧; 杨恒; 胡飞环; 易嘉敏; 黎诚耀; 王文敬
    • 摘要: 目的观察布鲁菌外膜蛋白(OMP)16脂化型(L16)和非脂化型(U16)对成骨细胞的毒力效应。方法利用大肠埃希菌BL21(DE3)原核表达系统制备L16和U16重组蛋白,并使用镍柱纯化。采用成组设计,利用小鼠成骨细胞系(MC3T3细胞)分别与L16和U16重组蛋白共孵育(L16、U16刺激组),以布鲁菌脂多糖(LPS)刺激物为阳性对照(LPS对照组),未加任何刺激的细胞作为阴性对照,孵育时间为24 h。CCK-8法检测MC3T3细胞的活力;离心收集培养细胞上清,生物发光法测定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率,评价L16和U16对MC3T3细胞的毒力作用;进一步使用AnnexinⅤ-PE/7-AA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MC3T3细胞的凋亡率,以及通过免疫印迹法(WB)检测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的活化水平。结果L16刺激组细胞活力[(56.16±1.63)%]显著低于U16刺激组和LPS对照组[(97.02±1.44)%、(98.64±0.90)%,P均<0.01],LDH释放率[(84.64±0.96)%]显著高于U16刺激组和LPS对照组[(34.82±3.41)%、(26.75±1.95)%,P均<0.01]。AnnexinⅤ-PE/7-AAD染色结果显示,L16刺激组细胞凋亡率为(46.45±2.19)%,而其余组均<1%。WB结果显示,L16刺激组细胞内存在活化的Caspase-3,而U16刺激组和LPS对照组未检测到此活化片段。结论L16能诱导成骨细胞的凋亡,使成骨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而U16的作用不明显,具备完整脂化结构的布鲁菌L16是毒力效应所必需的。
    • 王亮; 李春红; 王海茜; 张玉京; 白雷; 殷昌琪; 李晓东
    • 摘要: cqvip:布鲁氏菌是需氧革兰阴性菌的一个属,为人畜共患病病原体[1]。人体直接接触布鲁氏菌感染动物后可被感染而发生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感染血管壁局部可形成动脉瘤[2-3],所致主动脉瘤最常见于腹主动脉,其次为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及髂动脉。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是目前治疗动脉瘤的首选方法[4]。本研究观察EVAR联合抗生素治疗4例布鲁氏菌感染性动脉瘤的效果。
    • 任慧; 杨恒; 胡飞环; 易嘉敏; 黎诚耀; 王文敬
    • 摘要: 目的 观察布鲁菌外膜蛋白(OMP) 16脂化型(L16)和非脂化型(U16)对成骨细胞的毒力效应.方法 利用大肠埃希菌BL21 (DE3)原核表达系统制备L16和U16重组蛋白,并使用镍柱纯化.采用成组设计,利用小鼠成骨细胞系(MC3T3细胞)分别与L16和U16重组蛋白共孵育(L16、U16刺激组),以布鲁菌脂多糖(LPS)刺激物为阳性对照(LPS对照组),未加任何刺激的细胞作为阴性对照,孵育时间为24 h.CCK-8法检测MC3T3细胞的活力;离心收集培养细胞上清,生物发光法测定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率,评价L16和U16对MC3T3细胞的毒力作用;进一步使用Annexin V-PE/7-AA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MC3T3细胞的凋亡率,以及通过免疫印迹法(WB)检测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的活化水平.结果 L16刺激组细胞活力[(56.16±1.63)%]显著低于U16刺激组和LPS对照组[(97.02±1.44)%、(98.64±0.90)%,P均<0.01],LDH释放率[(84.64±0.96)%]显著高于U16刺激组和LPS对照组[(34.82±3.41)%、(26.75±1.95)%,P均<0.01].Annexin V-PE/7-AAD染色结果显示,L16刺激组细胞凋亡率为(46.45±2.19)%,而其余组均<1%.WB结果显示,L16刺激组细胞内存在活化的Caspase-3,而U16刺激组和LPS对照组未检测到此活化片段.结论 L16能诱导成骨细胞的凋亡,使成骨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而U16的作用不明显,具备完整脂化结构的布鲁菌L16是毒力效应所必需的.
    • 金丹婷; 左春磊; 吴昕哲; 刘洪书; 赵勇; 谈忠鸣; 茆海丰
    • 摘要: 目的了解非布鲁菌病疫区江苏省连云港市布鲁菌分离株的基因分型特征。方法对2018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微生物室血培养分离的13株疑似布鲁菌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布鲁菌特异性基因bcsp31和插入序列IS-711,对鉴定结果进行复核和分型。运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进行基因分型,测序结果用Mega 4.0软件进行编辑。结果13株分离株经初步鉴定均为布鲁菌属。经Real-time PCR检测,13株分离株均为羊种布鲁菌。MLVA结果显示,13株羊种布鲁菌分为12个基因型,且聚类在"中地中海簇"中。13株羊种布鲁菌中有3株生物1型、2株生物2型和8株生物3型。结论连云港市分离的布鲁菌菌株均为羊种布鲁菌,MLVA聚类在"中地中海簇"中。
    • 杨鑫; 田艳君; 任慧; 胡飞环; 张国侠; 张辉; 王文敬; 黎诚耀
    • 摘要: 目的利用布鲁菌Omp31的单克隆抗体,初步建立布鲁菌抗原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方法,分析该方法在人布鲁菌病(简称布病)临床样本检测中的价值。方法牛种布鲁菌2308、104M、S19,羊种布鲁菌M5-90和猪种布鲁菌S2共5个菌株,经超声破碎,获得其菌液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已制备的抗布鲁菌Omp31单克隆抗体5H3对上述5个菌株的识别能力。构建Omp31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Omp31)并转染人胚肾细胞(293F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Omp31蛋白的表达。羊种布鲁菌弱毒疫苗株M5-90侵染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构建含菌单核吞噬细胞。将5H3抗体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或藻红蛋白(PE)标记,采用FCM,利用FITC-5H3抗体检测pcDNA3.1-Omp31转染293FT细胞和含菌单核吞噬细胞,鉴定该抗体对细胞内布鲁菌抗原的识别能力,初步建立FCM的检测方法,并测定FITC-5H3抗体在FCM中的灵敏度。利用双抗体(PE-5H3和FITC-CD14)的流式细胞染色测定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析该方法应用于人布病临床检测的可行性。结果抗布鲁菌Omp31单克隆抗体5H3不仅能识别羊种布鲁菌M5-90菌株和猪种布鲁菌S2菌株,还能识别缺失Omp31基因的牛种布鲁菌2308、104M、S19菌株。FITC-5H3抗体可用于流式细胞染色识别细胞内的布鲁菌抗原,表达Omp31的293FT阳性细胞比例约为59.3%,疫苗株M5-90侵染的THP-1阳性细胞比例约为6.2%,检测293FT阳性转染细胞的灵敏度为4%。初步建立了基于PE-5H3和FITC-CD14的双抗体染色的FCM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布病患者PBMCs中的双抗体阳性细胞比例(1.93%)高于健康人群(<0.30%,阴性)。结论利用FCM,初步建立了荧光素标记抗布鲁菌Omp31单克隆抗体5H3检测细胞内布鲁菌抗原的方法,并发现5H3抗体能识别牛种布鲁菌,弥补了布鲁菌抗原检测中Omp31的应用缺陷。此方法的建立为布病病原学检测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策略,为检测试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材料。
    • 金丹婷; 左春磊; 吴昕哲; 刘洪书; 赵勇; 谈忠鸣; 茆海丰
    • 摘要: 目的 了解非布鲁菌病疫区江苏省连云港市布鲁菌分离株的基因分型特征.方法 对2018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微生物室血培养分离的13株疑似布鲁菌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布鲁菌特异性基因bcsp31和插入序列IS-711,对鉴定结果进行复核和分型.运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进行基因分型,测序结果用Mega 4.0软件进行编辑.结果 13株分离株经初步鉴定均为布鲁菌属.经Real-time PCR检测,13株分离株均为羊种布鲁菌.MLVA结果显示,13株羊种布鲁菌分为12个基因型,且聚类在“中地中海簇”中.13株羊种布鲁菌中有3株生物1型、2株生物2型和8株生物3型.结论 连云港市分离的布鲁菌菌株均为羊种布鲁菌,MLVA聚类在“中地中海簇”中.
    • 杨鑫; 田艳君; 任慧; 胡飞环; 张国侠; 张辉; 王文敬; 黎诚耀
    • 摘要: 目的 利用布鲁菌Omp31的单克隆抗体,初步建立布鲁菌抗原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方法,分析该方法在人布鲁菌病(简称布病)临床样本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牛种布鲁菌2308、104M、S19,羊种布鲁菌M5-90和猪种布鲁菌S2共5个菌株,经超声破碎,获得其菌液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已制备的抗布鲁菌Omp31单克隆抗体5H3对上述5个菌株的识别能力.构建Omp31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Omp31)并转染人胚肾细胞(293F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Omp31蛋白的表达.羊种布鲁菌弱毒疫苗株M5-90侵染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构建含菌单核吞噬细胞.将5H3抗体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或藻红蛋白(PE)标记,采用FCM,利用FTTC-5H3抗体检测pcDNA3.1-Omp31转染293FT细胞和含菌单核吞噬细胞,鉴定该抗体对细胞内布鲁菌抗原的识别能力,初步建立FCM的检测方法,并测定FITC-5H3抗体在FCM中的灵敏度.利用双抗体(PE-5H3和FITC-CD14)的流式细胞染色测定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析该方法应用于人布病临床检测的可行性.结果 抗布鲁菌Omp31单克隆抗体5H3不仅能识别羊种布鲁菌M5-90菌株和猪种布鲁菌S2菌株,还能识别缺失Omp31基因的牛种布鲁菌2308、104M、S19菌株.FITC-5H3抗体可用于流式细胞染色识别细胞内的布鲁菌抗原,表达Omp31的293FT阳性细胞比例约为59.3%,疫苗株M5-90侵染的THP-1阳性细胞比例约为6.2%,检测293FT阳性转染细胞的灵敏度为4%.初步建立了基于PE-5H3和FITC-CD14的双抗体染色的FCM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布病患者PBMCs中的双抗体阳性细胞比例(1.93%)高于健康人群(<0.30%,阴性).结论 利用FCM,初步建立了荧光素标记抗布鲁菌Omp31单克隆抗体5H3检测细胞内布鲁菌抗原的方法,并发现5H3抗体能识别牛种布鲁菌,弥补了布鲁菌抗原检测中Omp31的应用缺陷.此方法的建立为布病病原学检测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策略,为检测试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材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