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差异
工资差异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1年内共计198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591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南方人口、南方经济、南开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管理学百年与中国管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2012微观数据与实证方法国际研讨会、2011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等;工资差异的相关文献由271位作者贡献,包括薛欣欣、方超、姚先国等。
工资差异
-研究学者
- 薛欣欣
- 方超
- 姚先国
- 唐茂华
- 孔冬
- 张世伟
- 赵显洲
- 郭如平
- 马红梅
- 黄斌
- 丁述磊
- 何翠香
- 何雄浪
- 冯波
- 刘仰利
- 刘可君
- 刘小玄
- 吴奇峰
- 呼丽娟
- 孔祥智
- 张广胜
- 张成
- 方峥
- 李南南
- 李煜鑫
- 李科松
- 柯宓
- 汪雯
- 王美艳
- 罗润东
- 胡靖春
- 苏群
- 詹鹏翔
- 郭凤鸣
- 郭宇
- 陈博
- 韩易乔
- 韩雪
- 黄志岭
- J·巴瓦蒂
- Martin Fournier
- Sylvie Démurger
- Thomas Black
- 丁志超
- 丘邦翰
- 亓朋
- 付光新
- 伊再提古丽·麦麦提图尔荪
- 余官胜
- 余玲铮
-
-
孙广亚;
张征宇
-
-
摘要:
"双轨制"用工是我国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的重要特征.文章利用2011年、2013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了我国公共部门"双轨制"用工导致的工资差异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编制内外员工的工资存在显著差异,在编人员工资显著高于非在编人员;(2)禀赋差异引起的工资差距大于特征回报差异引起的工资差距,工作经验是引起公共部门编制性工资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同时教育年限、政治面貌和职务也对公共部门编制性工资差异有重要影响;(3)公共部门的编制性工资差异存在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低工资群体的编制性工资差异大于高工资群体;与事业单位相比,政府部门的编制性工资差异更大,对非在编人员的歧视更严重.基于以上发现,在推动行政改革和取消事业编制的大环境下,文章的研究可为公共部门的编制改革提供实证经验和参考依据.
-
-
宋迪
-
-
摘要:
论文从性别差异角度入手研究高等教育对劳动收入的影响,即高等教育回报率。使用2013年中国综合调查数据并运用明瑟收入方程和Oaxaca-Blinder分解法分别计算出高等教育收益率和分析导致性别工资差异的背后原因,分别从教育收益率和造成性别工资差异原因两个角度得出研究结论,同时基于实证研究发现提出了一些有关教育和建设劳动力市场的建议。
-
-
聂正彦;
张成
-
-
摘要:
运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将城市劳动力按照户籍和劳动力是否跨县流动划分为本地城镇、本地农村、外来城镇、外来农村4类,并运用Oaxaca-Blinder方法对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与工资收入差距进行分解,分析了2012年至2016年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歧视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劳动力遭受的就业和工资的户籍歧视程度在下降,但面临的户籍歧视仍不可忽视,外来劳动力遭受的户籍歧视比本地劳动力更严重.此外,教育对就业获得及工资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劳动力可以获得更高的教育回报率.
-
-
杜磊
-
-
摘要:
在劳动力市场上,性别和种族歧视等问题一直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身高歧视却极少引起重视.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OLS回归方法,并以遗传靶身高作为工具变量,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身高歧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排除体能和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后,仍然存在"身高溢价",同时身高对女性获得一般工作和男性获得非农行业工作均有抑制作用;分组回归发现,"身高溢价"在不同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以及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
-
王庚;
毛逸波;
詹鹏
-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工资水平不断上升,与城镇雇员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基于2019年江苏省农民工调查数据,探究农民工和城镇雇员的工资议价行为差异和工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农民工与城镇雇员能够参与工资议价的比例相近,然而农民工参与工资议价所带来的经济回报远小于城镇雇员.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引起两类群体存在较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会和社会关系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工资议价对农民工和城镇雇员之间工资差异的影响非常微弱;两类群体之间的工资差异主要来自城镇雇员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禀赋和农民工更高的工作强度.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权益和状况,并推动农民工劳动保障政策的制定.
-
-
方超
-
-
摘要:
公共教育政策的改革质量及其对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影响效果是政策效果评价的热点问题之一.采用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因果性与异质性教育收益率的测量,实证评估了义务教育改革质量对流动人口工资水平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1)义务教育改革显著提高了流动人口的义务教育参与率、受教育程度以及工资水平,但内生性致使传统研究方法严重低估了义务教育改革的工资效应;(2)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与处理效应模型进行纠偏后发现,义务教育改革的工资效应分别为16.5%~24.3%与29.6%~35.8%;(3)进一步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教育回报率的异质性收益特征表现为"V"形曲线,义务教育改革有助于收窄流动人口在低-高收入群体上的组内工资差异.因此,深化教育事业改革质量,增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教育补贴,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有助于提升流动人口的工资水平,缩小工资差异.
-
-
潘文卿;
陈佳楹
-
-
摘要:
本文主要考察中国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2006年推行人民币汇率定价改革后的关税和汇率的变动对行业工资水平的影响.基于Fujita等的FKV模型,本文通过引入贸易成本和产业聚集度因素,基于2003-2016年中国31个省份19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对行业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入世后关税水平的下降提高了中国的行业工资水平,而汇率定价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对行业工资水平的上升带来了抑制性影响.虽然关税和汇率与产业集聚程度的交互项并未对行业的工资水平产生显著影响,但中国关税与汇率的变化对行业工资水平的影响与两类行业特征(垄断性特征、高新技术特征)以及三类地区特征(教育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的异质性有关.
-
-
方超
-
-
摘要:
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供的自然实验,通过因果性与异质性教育收益率的测量及工资差异的分解,实证评估了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改革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1)利用基准回归测得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收益率和义务教育收益率分别为4.6%和14.9%;(2)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与处理效应模型纠正了可观测和不可观测异质性后,发现农村劳动力的义务教育收益率约为14.2%~19.4%与33.6%~34.3%;(3)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义务教育改革的异质性增收特征表现为对低收入群体具有更强的个体增收效应,总体工资差异具有"黏地板效应"的鲜明特征.
-
-
方超
-
-
摘要:
公共教育政策的改革质量及其对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影响效果是政策效果评价的热点问题之一。采用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因果性与异质性教育收益率的测量,实证评估了义务教育改革质量对流动人口工资水平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1)义务教育改革显著提高了流动人口的义务教育参与率、受教育程度以及工资水平,但内生性致使传统研究方法严重低估了义务教育改革的工资效应;(2)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与处理效应模型进行纠偏后发现,义务教育改革的工资效应分别为16.5%~24.3%与29.6%~35.8%;(3)进一步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教育回报率的异质性收益特征表现为“V”形曲线,义务教育改革有助于收窄流动人口在低-高收入群体上的组内工资差异。因此,深化教育事业改革质量,增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教育补贴,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有助于提升流动人口的工资水平,缩小工资差异。
-
-
-
冯波;
苏群;
吴奇峰
- 《2016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基于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Neumark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教育质量与户籍歧视对城乡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乡劳动力的工资差异主要是由劳动力个人特征差异造成的,但户籍歧视也是存在的,户籍歧视的比重为13.78%,不考虑城乡教育质量差异会高估户籍歧视的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城乡教育质量差异是通过影响劳动力个体受教育年限的回报率来间接影响工资,城市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城乡教育质量差异与户籍歧视会给农民工带来双重效应,使农民工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政府应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力度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
-
-
-
-
-
谢周亮
- 《管理学百年与中国管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
| 2012年
-
摘要:
一般而言,人力资本决定工作效率,进而决定劳动收入的差异,可许多研究表明,改革开放许多年后,中国的教育收益率仍非常低,受教育程度等人力资本无法解释所有的劳动收入差异.社会资本主要是通过就业和晋升间接影响收入水平。一个假设是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当就业和晋升的显规则缺乏时,潜规则也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此时社会资本的影响会很大。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资本对收入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调查数据分析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对收入差异影响程度和特点,并研究社会资本对不同人群工资的影响特征。首先对社会资本影响收入差异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再对调查数据的特征进行描述;接着对社会资本和个人收入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分人群进行研究,解释分析结果;最后给出研究结论。
-
-
谢周亮
- 《管理学百年与中国管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
| 2012年
-
摘要:
一般而言,人力资本决定工作效率,进而决定劳动收入的差异,可许多研究表明,改革开放许多年后,中国的教育收益率仍非常低,受教育程度等人力资本无法解释所有的劳动收入差异.社会资本主要是通过就业和晋升间接影响收入水平。一个假设是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当就业和晋升的显规则缺乏时,潜规则也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此时社会资本的影响会很大。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资本对收入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调查数据分析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对收入差异影响程度和特点,并研究社会资本对不同人群工资的影响特征。首先对社会资本影响收入差异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再对调查数据的特征进行描述;接着对社会资本和个人收入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分人群进行研究,解释分析结果;最后给出研究结论。
-
-
谢周亮
- 《管理学百年与中国管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
| 2012年
-
摘要:
一般而言,人力资本决定工作效率,进而决定劳动收入的差异,可许多研究表明,改革开放许多年后,中国的教育收益率仍非常低,受教育程度等人力资本无法解释所有的劳动收入差异.社会资本主要是通过就业和晋升间接影响收入水平。一个假设是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当就业和晋升的显规则缺乏时,潜规则也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此时社会资本的影响会很大。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资本对收入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调查数据分析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对收入差异影响程度和特点,并研究社会资本对不同人群工资的影响特征。首先对社会资本影响收入差异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再对调查数据的特征进行描述;接着对社会资本和个人收入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分人群进行研究,解释分析结果;最后给出研究结论。
-
-
谢周亮
- 《管理学百年与中国管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
| 2012年
-
摘要:
一般而言,人力资本决定工作效率,进而决定劳动收入的差异,可许多研究表明,改革开放许多年后,中国的教育收益率仍非常低,受教育程度等人力资本无法解释所有的劳动收入差异.社会资本主要是通过就业和晋升间接影响收入水平。一个假设是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当就业和晋升的显规则缺乏时,潜规则也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此时社会资本的影响会很大。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资本对收入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调查数据分析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对收入差异影响程度和特点,并研究社会资本对不同人群工资的影响特征。首先对社会资本影响收入差异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再对调查数据的特征进行描述;接着对社会资本和个人收入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分人群进行研究,解释分析结果;最后给出研究结论。
-
-
贺胜兵;
刘友金;
周华蓉
- 《2011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
| 2011年
-
摘要:
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低廉的综合成本优势,然而由于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制造业的价格竞争优势,特别是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本文选择普通工人工资来观察企业用工成本的变化,通过回归分析探索工资的性别差异、工种差异、学历差异和地区差异,进而以实证分析的结果为基础,探讨工资地区差异对沿海产业转移的影响。推动沿海产业向要素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并在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掌握主动权的重要国家发展战略。然而,现实表明沿海产业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并未发生。本文首次以普通工人的网络招聘工资为数据来源,基于20102011年的实时工资数据,通过虚拟变量回归探索工资分布及其变动对沿海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男性、技术工种、受过高等教育和沿海地区的工资显著高于基准组,特别地,尽管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东西部的工资差距趋于缩小。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而表明,劳动力成本降低不足以构成驱动沿海企业跨区域大规模转移的充分条件,劳动力成本差异并不能成为中西部吸引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优势。
-
-
贺胜兵;
刘友金;
周华蓉
- 《2011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
| 2011年
-
摘要:
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低廉的综合成本优势,然而由于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制造业的价格竞争优势,特别是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本文选择普通工人工资来观察企业用工成本的变化,通过回归分析探索工资的性别差异、工种差异、学历差异和地区差异,进而以实证分析的结果为基础,探讨工资地区差异对沿海产业转移的影响。推动沿海产业向要素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并在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掌握主动权的重要国家发展战略。然而,现实表明沿海产业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并未发生。本文首次以普通工人的网络招聘工资为数据来源,基于20102011年的实时工资数据,通过虚拟变量回归探索工资分布及其变动对沿海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男性、技术工种、受过高等教育和沿海地区的工资显著高于基准组,特别地,尽管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东西部的工资差距趋于缩小。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而表明,劳动力成本降低不足以构成驱动沿海企业跨区域大规模转移的充分条件,劳动力成本差异并不能成为中西部吸引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