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市场潜能

市场潜能

市场潜能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220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人口学刊、人口与经济、当代经济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1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第二届全国空间经济学研讨会、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等;市场潜能的相关文献由15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修岩、师博、段玉彬等。

市场潜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1.9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5220 占比:98.01%

总计:5326篇

市场潜能—发文趋势图

市场潜能

-研究学者

  • 刘修岩
  • 师博
  • 段玉彬
  • 殷醒民
  • 葛晶
  • 贺小海
  • 余运江
  • 周犀行
  • 夏卿
  • 崔寰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添天
    • 摘要: 文章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方法,研究了我国市场潜能与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竞争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地区市场潜能的提高,对该地区增强资本流动特别是促进资本流入具有显著推进作用.与此同时,市场潜能的差异容易引起区域资本的非均衡性,而市场潜能对资金流动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表现出地区之间资金转移的竞争性.市场潜能较高地区对市场潜能较低地区的资本形成一定的"虹吸效应".
    • 于泳波; 周子为; 易子涵; 王利军
    • 摘要: 本文以2005—2018年的省级数据为样本,考虑产业结构升级、市场潜能的关键作用并构建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从技术流入与输出双向视角检验了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区域间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先进制造业集群显著促进了区域间技术转移,对技术流入与输出的促进作用无显著差别;产业结构升级对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区域间技术转移的过程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其作用仍有待提升;市场潜能仅对后半段中介路径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市场潜能越大越能强化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间技术转移的促进作用,且对技术流入的调节效应更强。基于此,本文提出政策启示如下:鼓励各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差异化发展,强化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垂直关联,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以及在低集群地区充分挖掘区域市场潜能
    • 吴刚
    • 摘要: 建设统一大市场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畅通国际国内大循环,提高市场配置资源要素效率,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也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和信心所在。当前全球经济恢复增长乏力,“超大规模市场”更是宝贵的战略资源,不仅对全球经济增长发挥正外溢性,同时,为我国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推进经济恢复性增长注入强大的动能。进一步激发超大规模市场潜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建设统一大市场,“赋能”超大规模市场提供新的路径遵循。
    • 曾光; 聂鑫; 路宇; 李菲
    •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317个地级市农产品加工业微观企业数据,采用Levinsohn-Petrin半参数法对企业和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引入就业市场潜能指标控制城市规模,实证检验地方经济结构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结果显示:采用从业人数滞后项、地理中心度以及地面平均坡度等工具变量,对就业市场潜能的内生性问题进行控制,模型能够有效识别集聚外部性的不同来源和强度,避免了传统方法对产业集聚效应的高估。地方经济结构对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同类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外部性,通过知识溢出等微观机制显著地促进城市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之相反,多样化和竞争外部性,则由于存在“拥挤效应”和过度竞争,阻碍城市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增长。
    • 纪祥裕
    • 摘要: 基于2003—2017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城市规模及其空间互动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包括:第一,全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随着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城市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是该正向作用会受到城市所处地区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第二,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更大的市场需求规模与更高的金融集聚水平是大城市拥有更多创新产出的重要路径;第三,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分析后发现,城市创新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正的显著性,同时当城市的规模越大时,其对周边城市创新的抑制效应就更为强烈.
    • 曹跃群; 魏茜希; 崔寰宇
    • 摘要: 理清资本投入和市场潜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深入贯彻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带一路”沿线44个国家为例,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经济增长模型,在测算44个国家1995-2018年生产率资本存量和市场潜能的基础上,对44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资本投入是“一带一路”沿线44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资本投入每增加1%,经济平均增长0.361%;(2)空间溢出效应是“一带一路”44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市场潜能每增加1%,经济产出平均提高0.419%,超过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3)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产业集聚和居民消费是资本投入、市场潜能促进经济增长的两条渠道。本文的研究为评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本投入和市场潜能的影响效果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分析视角,也为探索“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 曹跃群; 魏茜希; 崔寰宇
    • 摘要: 理清资本投入和市场潜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深入贯彻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带一路"沿线44个国家为例,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经济增长模型,在测算44个国家1995-2018年生产率资本存量和市场潜能的基础上,对44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资本投入是"一带一路"沿线44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资本投入每增加1%,经济平均增长0.361%;(2)空间溢出效应是"一带一路"44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市场潜能每增加1%,经济产出平均提高0.419%,超过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3)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产业集聚和居民消费是资本投入、市场潜能促进经济增长的两条渠道.本文的研究为评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本投入和市场潜能的影响效果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分析视角,也为探索"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 杨水根; 王露
    • 摘要: 利用湖南省武陵山片区2001-2018年37个县(市、区)的数据,在剖析市场潜能与经济增长溢出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面板和空间计量模型估计其作用效应.研究发现:片区整体市场潜能强度不断提升,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片区内部作用强度不一;市场潜能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关联-集聚-溢出"空间效应过程,经由价格提升、要素流动等形成集聚促进了本地区经济增长,但市场分割、邻近竞争的存在明显抑制了周围地区空间溢出;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大致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其有效溢出范围为80 km内,并在影响范围、方向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内部差异.
    • 王金波
    • 摘要: 基于200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市场潜能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市场潜能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市场潜能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具有空间倒"U"结构,其特征满足"威廉姆森"假说.进一步计算市场潜能的拐点值发现,在不同的空间权重下超过90%的样本位于拐点值左侧的递增区间,这表明市场潜能对本地劳动力流动具有正向效应,且在东部地区表现突出,而在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弱.在考虑市场潜能的空间溢出效应后,本地市场潜能对邻近地区的劳动力"虹吸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空间竞争",并且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这种"空间竞争"在东部地区表现得更为强烈,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市场潜能对邻近地区争夺劳动力资源的空间竞争有所减弱.最后,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市场潜能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经济集聚与公共服务机制.结果表明,市场潜能通过集聚效应与公共服务效应可以有效吸引劳动力流入,扩大了地区劳动力存量规模,验证了之前的理论假说.
    • 蓝管秀锋; 吴亚婷; 匡贤明
    • 摘要: 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构建两类空间面板模型,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市场潜能对地区间整体及地区内城乡结构性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潜能对地区间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市场潜能较高的地区将获得更强的经济发展动力,从而该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也就更高;收入水平呈现空间集聚特征,不同地区之间市场潜能对收入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且这一差距在较大程度上解释了中国不同地区之间尤其是东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市场潜能与城乡结构性收入差距之间表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影响,其拐点在7.02处,对于尚未超过该拐点的地区而言提高市场潜能仍然是改善地区内城乡结构性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