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
金融集聚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0年内共计579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0篇、会议论文9篇、相关期刊304种,包括当代经济、现代经济信息、工业技术经济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企业运筹学第十届学术年会、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首届(2014)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学术年会等;金融集聚的相关文献由790位作者贡献,包括黄解宇、何宜庆、李伟军等。
金融集聚
-研究学者
- 黄解宇
- 何宜庆
- 李伟军
- 孙维峰
- 李静
- 豆晓利
- 何震
- 冉光和
- 杨宁
- 田丽娜
- 翟艳
- 马慧峰
- 张玄
- 张甜迪
- 成春林
- 李义奇
- 李延军
- 李海月
- 梁琳
- 沈丽
- 王保庆
- 白彩全
- 肖艳
- 胡国晖
- 蔡苏文
- 谢婷婷
- 谢沛善
- 邵淑灿
- 郑福
- 丁艺
- 代芳芳
- 仲敏
- 任萍
- 何智辉
- 刘冬媛
- 刘宇星
- 刘红
- 刘锦华
- 卜洪运
- 史亚东
- 叶文辉
- 叶蜀君
- 周世军
- 周依仿
- 周天芸
- 周德才
- 姜冉
- 孙霞琴
- 宋文平
- 宋秋平
-
-
庞路静;
张目
- 《科技管理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基于大数据产业发展与金融集聚的现状和特点,选取2013—2017年中国31个省域的指标原始数据,运用犹豫模糊语言TOPSIS灰色关联投影法对31个省域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和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大数据产业-金融集聚的耦合协调度.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31个省域的大数据产业-金融集聚的耦合协调类型跨越了初级协调发展、勉强协调发展、濒临失衡衰退、轻度失衡衰退和中级失衡衰退等5个等级;空间上,大数据产业-金融集聚的协调发展程度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总体特征;时间上,2013—2017年广东、安徽、湖北、湖南的耦合协调类型上升一个等级,而辽宁则下降一个等级,31个省域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升多降少的总体趋势.
-
-
胡国晖;
郑美美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在分析金融集聚与金融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协同作用基础上,利用区位熵与DEA模型分别测算我国2006—2017年30个省市金融集聚水平和金融创新效率,通过SAR模型与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实证检验了二者及其协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结论显示:金融集聚和金融创新均可以显著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较强,但间接效应高于直接效应;二者的协同作用相对于其单独作用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且存在显著溢出效应;在区域层面,金融集聚和金融创新是造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沿海较内陆地区存在更显著的溢出效应.
-
-
李秋敏
- 《工业技术经济》
| 2020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31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的收集,以相关理论分析为基础,从实证层面研究金融集聚的经济增长效益及其时空分异特点.研究指出,金融集聚可通过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的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金融集聚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有明显不同,但大体上形成了协同于地区发展的趋势,且基本一致于金融集聚在各地区经济溢出效应的强弱,即东部强于中部强于西部.有鉴于此,中西部地区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适当的政策引导与地区间协调的金融资源配置对其今后经济的稳健发展意义重大.
-
-
罗薇薇;
曾五一
- 《商业经济与管理》
| 2020年
-
摘要:
以2009-2017年上市中小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应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分析了金融集聚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金融集聚可以一定程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但存在地区性差异,且门槛效应明显.金融集聚对低金融集聚水平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有明显改善,但其影响随着金融集聚水平的增加而减少.当金融集聚水平超过高门槛值时,这一作用非常微弱,总体上呈现非线性特征.这说明当金融资源高度集中时可能产生挤出效应.
-
-
-
-
-
-
-
-
魏茹;
徐晔
-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7年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推力,探求金融资源合理配置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本文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为视角,选取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4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金融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滞后效应和空间效应,结果显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绿色经济绩效呈现出显著的级差式发展趋势,且其绿色经济绩效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视角下,当期金融集聚水平的提升会共同促进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提升,且作用效果显著,而滞后期金融集聚并不必然促进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提升,且其作用因行业和滞后期的不同而不同;在产业结构合理化视角下,金融集聚再深化形成的"拥挤效应"会抑制当地城市绿色经济绩效提升,并对外围城市产生显著的外溢效应.
-
-
Hai Zhu;
朱海;
Hong-mei Zhang;
张红梅;
Mu Zhang;
张目
- 《中国企业运筹学第十届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针对以往金融集聚水平测评中,指标赋权较为单一的现状,采用相对熵对主、客观赋权结果进行优化决策.从金融集聚的内涵出发,从金融规模、经济规模及金融基础三个层面构建金融集聚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先后采用AHP、熵权法从主、客观角度进行指标赋权,再采用相对熵进行组合赋权,最后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地区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评.由于对主、客观赋权结果的优化决策,降低了测评的信息损失度,提高了测评结果的可信度、合理性.测评结果显示,总体上,金融集聚水平由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降低.
-
-
-
CHEN Lin-xin;
陈林心;
HE Yi-qing;
何宜庆
- 《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针对金融集聚和要素流动的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出可计量关键考核指标,运用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的建模和分析方法,并采用多元化投资、劳动力转移、人口政策和城镇化政策因子进行参数调控,量化分析相关政策实施效果.仿真结果表明:①“十三五”期间,多元化投资程度是影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的关键因素;提高劳动力转移程度和放宽人口政策,能源消费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人口数量和城镇化水平对SO2排放的影响不大;劳动力转移强度和城镇化水平显著影响GDP增幅.②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政策的指导下,控制人口增长和鼓励农村剩余人口回流是必要的.③环境污染问题和空气质量的下降更多地依赖国务院的顶层设计和全国人民环保意识的加强.
-
-
成春林;
陈祖华
- 《2013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构建了江苏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的机器人模型,对江苏64个县市金融集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先通过构建当期模型和跨期模型进行截面数据的估计,再去除截面数据中的距离变量进行面板数据的估计,发现经济、制度变量在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分析中对金融集聚促进作用明显;对外开放、科技水平变量在截面数据的分析中作用明显,但在面板数据分析中作用不强;截面数据的空间效应不如面板数据,说明金融集聚需要要强调时间累积.
-
-
丛正
- 《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为例,结合金融集聚效应理论,对开发区容纳金融机构的情况,园区内的生产总值,未来的远景规划进行了介绍,文章结合马歇尔的空间集聚理论阐述了开发区的金融集聚效应,介绍了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互动关系,金融产业集聚的一些衡量指标.文章最后预言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正在成长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标志性核心功能区.
-
-
金珂
- 《2012年中国银监会系统青年论坛》
| 2012年
-
摘要:
本文分别对我国金融中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以及金融集聚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前者证明金融中心城市对区域中心地区产生增长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后者得出由地区行政层级和信息基础设施整合而成的"信息源"是金融集聚的主导力量,金融产业偏好向人均收入高、消费高和国际贸易发达的地区集聚,人力资本对金融集聚的约束不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对金融集聚呈现"挤出效应".最后针对实施金融集聚服务经济增长,提出培养经济腹地发挥金融集聚辐射作用,并且完善监管体系确保金融中心持续发展,构建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有效分散市场风险,以及改善关键条件促进金融集聚水平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