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防治
工程防治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85442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海峡科学、城市地质、山地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浙江省公路学会2011年年会、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抗震减灾专题学术讨论会、华东公路科技情报网200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文献由203位作者贡献,包括尹先娥、游勇、陈晓清等。
工程防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85442篇
占比:99.98%
总计:285506篇
工程防治
-研究学者
- 尹先娥
- 游勇
- 陈晓清
- 崔鹏
- 柳金峰
- 王涛
- 蒋忠信
- 万斌
- 刘文武
- 卢佳峰
- 吕燕
- 唐强
- 宗望
- 张家乐
- 曾庆禹
- 李平英
- 杨尚江
- 王怀军
- 米绍文
- 胡明永
- 郑小明
- 高银连
- 丁涛
- 乔高乾
- 于东雷
- 于凤林
- 于艳辉
- 任晓娇
- 任智敏
- 侯小凤
- 关新芳
- 冀宪成
- 刘亚剑
- 刘伟
- 刘兴成
- 刘加灿
- 刘宇昕
- 刘岩
- 刘涛
- 刘瑞强
- 刘道川
- 叶世斌
- 叶武
- 叶永祥
- 向灵芝
- 吕富威
- 吴军琪
- 吴建伟
- 吴锦鹏
- 周学尚
-
-
李其帅
-
-
摘要:
为了预防及解决某高原铁路在施工及运营期间将要面临的冰湖溃决地质灾害,选取某高原铁路伯舒拉岭至林芝段中对拟建车站有威胁的林珠藏布冰湖群为研究对象,在对林珠藏布5个冰湖进行详尽野外调查、遥感解译、统计分析、运动参数计算及危险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取了林珠藏布上游冰湖面积随时间的演化特征,获得了林珠藏布流域面积、沟道基本特征值等重要参数,并结合现有铁路选线方案,评估了林珠藏布冰湖溃决洪水对车站的影响。根据以上工作,得出以下结论:(1)在1990—2019年间,林珠藏布冰湖群的规模呈现出“缩减—扩张—缩减—再扩张”趋势,平均库容在1.88亿m^(3)~2.14亿m^(3)变化;(2)获得了极端条件下冰湖群溃决洪水水位值,其低于拟建站台、轨面和房建场坪高程,因此对拟建车站没有影响;(3)对拟建车站的施工和工程防治给出了基本要求和对策。
-
-
刘亚剑
-
-
摘要:
为解决山区铁路路基高填深挖边坡的安全稳定性问题,以贵州瓮马铁路马场坪至都匀段路基为研究对象,基于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资料,提出铁路路基边坡防治分区划分原则。根据刚体极限平衡法及赤平投影法确定边坡稳定性情况,结合工程特征,拟定以工程地质条件、岩土体特征、边坡类型、路基设计断面、稳定性和剩余下滑力为主控因素的分区原则;构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等3大工程防治分区,在此基础上考虑边坡失稳的危害性和危险性,按照“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和“就高不就低”的分区原则,细分为9个工程防治亚区。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剩余下滑力等路基分区特征,针对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及一般防治区,分别提出放缓边坡、设置抗滑支挡、坡面防护、截排水等不同组合的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
-
邓海明
-
-
摘要:
在山间经常会遇到巨厚复杂堆积层及煤层等软弱地层,这些不良地质现象易造成一些工程问题.详细地描述了云南昭泸高速公路镇雄县牛场互通巨厚复杂堆积层路堑边坡的特殊工程地质特性,阐述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不良地质问题,提出了处理相关工程防治建议,研究结果将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
-
王高峰;
陈宗良;
毛佳睿;
田运涛;
高幼龙;
邓兵
-
-
摘要:
为深入认识不同工况下泥石流灾害的堆积特征及潜在危害,采用FLO-2D模型对白龙江流域泥湾沟在有无治理情景不同降雨频率条件下泥石流堆积特征及危险区进行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有工程治理情景下,泥湾沟危险区面积相对无工程时减少29.71% ~52.06%;无工程治理情景下1% 、2% 、5% 等3种降雨重现期工况的冲出固体物质量是有工程治理同等条件下的1.55~2.99倍.结合构建的泥石流一次最大冲出量模型对模拟结果进行误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无工程治理情景下泥石流最大堆积厚度及冲出固体物质总量相对误差分别在0.74% ~28.48% 、2.03% ~14.97% 范围内,模拟效果较好,可为今后白龙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工程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
-
周小军;
向灵芝;
郝春华
-
-
摘要:
以重庆市巫奉高速弃土型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野外调查,阐述弃土型泥石流灾害的发育和成灾过程,系统研究泥石流运动特征和动力参数.结果 表明:杨家屋场桥下弃土型泥石流主要致灾因素为陡峻的地形、大量的弃土和持续降雨.针对上述特点,采用固源、清方、排导和拦挡的综合防治设计,以减少对自然环境和工程设施的危害.
-
-
苏亚林
-
-
摘要:
文山州岩溶极其发育,岩溶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3.06%,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岩溶土地面积的47.84%,州辖8个县(市)均已纳入石漠化土地监测,2009—2016年全州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04773 hm2,在多年的石漠化防治过程中总结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科技支撑、思路引领、分类施策、整合资源、制度保障等石漠化治理经验.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森林植被恢复模式、草地植被恢复与合理利用模式、经济利用类工程防治模式、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生态移民治理模式等7个综合治理模式.
-
-
-
袁东;
柳金峰;
游勇;
刘道川;
孙昊;
张莉
-
-
摘要:
白龙江流域是我国泥石流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泥石流沟分布密度和泥石流发生频率居全国首位,尽管多次治理,但仍然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甘家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在分析防治工程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颗分试验、流变试验和直剪试验,对比分析了坝上游和坝下游泥石流堆积物的颗粒级配变化情况、浆体流变特性与抗剪强度等性能指标.结果显示:实体拦砂坝存在调节泥石流颗粒粒径作用,但调节效果不显著;拦砂坝的拦挡作用会改变泥石流的力学性能;粒径调节作用较显著的坝体,其坝下游堆积物浆体的剪切应力小于坝上游堆积物浆体的剪切应力,坝下游堆积物抗剪强度略大于坝上游堆积物抗剪强度;泥石流颗粒级配的差异是影响其流变特性与抗剪强度的重要原因.该研究结果对今后泥石流工程坝型选择与参数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Bailong River drainage basin is an area subjected to the most severe debris flow hazard,with debris gully density and debris flow frequency ranking top in China.Despite many treatments,debris flows have caused large casualty and property losses.In this paper,the current engineering mitigation works in Ganjia gully of Bailong River basin were analyze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and on this basis,the particle gradations,rheological behaviors,and shear strengths of debris deposits in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check dam were compared through particle size test,rheological test and direct shear test.Results suggest that check dam plays an insignificant role in adjusting the particle size of debris flow,but apparently alter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ebris flow.The shear stress of debris deposit slurry in the downstream of check dam is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upstream;while shear strength in the downstream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upstream.In addition,the difference in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debris flow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shear strength.The results could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the type selection and parameter design of check dam.
-
-
郭岐山;
肖建兵;
关新芳
-
-
摘要:
石坎河小流域位于汶川地震发震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带上,强震后流域内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显著增强.本文收集整理了震前、震后流域内地质灾害的数据资料,详细分析研究了流域内地质环境条件、震后9a内泥石流活动特征及其治理工程情况,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工程防治的最佳时机.通过研究得出:(1)石坎河流域支沟纵坡降大,主沟纵坡降相对较小,暴发多次泥石流灾害后支沟沟道多下切,主河道淤积严重,灾害叠加放大效应明显;(2)石坎河流域暴发多次泥石流灾害后河谷变宽,地形改变较大、物源减少明显,流域内暴发泥石流的规模逐渐减小,未来暴发的泥石流规模一般不会再超过2013年7月9日的泥石流规模;(3)石坎河流域泥石流工程防治最佳时机应为2013年7月9日泥石流灾害后.
-
-
李安旺;
师伟雄;
张永康
-
-
摘要:
兰州市某滑坡为一巨型切层岩石老滑坡,规模较大,具多级、多条和多次滑动的特征.对滑坡的成因、特征、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将滑坡分为前后两级分别采取防治措施.根据滑坡具体情况,决定采用普通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锚索框架、截排水沟、陷穴回填等措施进行防治,以确保滑体的稳定.
-
-
-
张绒君;
王晓;
段菊卿
- 《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
| 2002年
-
摘要:
依据近年来西北地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涩宁兰输气管道、兰成渝输油管道、公路312国道风平段改建"等线形开发建设项目的土壤侵蚀与工程防治成果,对线形开发建设项目的土壤侵蚀特点、侵蚀量预测中的侵蚀模数取值、防护工程的对位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充人的探讨,提出了施工期土壤侵蚀模数的取值范围为:施工场地200~2000t(km·a),施工便道18000~35000t/(km·a),平坦路基1000~2500t/(hm·a),坡面路基18000~30000t/(km·a),路基边坡20000~50000 t/(hm·a),路堑边坡5000~10000 t/(hm·a),取料场8000~15000 t/(hm·a),影响区1000~2000 t/(hm·a),其土壤侵蚀以水力、重力侵蚀为主,主要形式有溅蚀、面蚀、细沟侵蚀、冲蚀、滑坡、坍塌、洞穴、泥石流等,并根据土壤侵蚀原理及河流动力学原理提出了对位配置的工程措施,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提供科学依据.以利于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达到在开发西北的同时,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之目的.
-
-
徐关铭
- 《浙江省公路学会2011年年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针对浙南山区、丘陵公路水毁现状,对水毁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公路水毁防治的有效办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造成景宁公路水毁的因素很多且错综复杂、相互作用。但最主要的有台风暴雨、地理环境、地质不良、基础薄弱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公路水毁成因的分析,认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转变过去哪里不通抢哪里、哪里冲毁修哪里,重视毁后处置、忽视毁前防治的做法,建立水毁预防机制、加强日常养护预防、工程措施防治、生态措施防治、新建公路工程防治的管理,采取多举并重的策略,有效应对公路的水毁。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