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原铁路

高原铁路

高原铁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18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经济、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篇、会议论文67篇、专利文献47767篇;相关期刊192种,包括理论学习与探索、神州(中旬刊)、铁道标准设计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4年全国环境声学学术会议、'2011中国(国际)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论坛、第七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等;高原铁路的相关文献由595位作者贡献,包括程刚、刘刚、林森等。

高原铁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4 占比:0.65%

会议论文>

论文:67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47767 占比:99.21%

总计:48148篇

高原铁路—发文趋势图

高原铁路

-研究学者

  • 程刚
  • 刘刚
  • 林森
  • 伍振
  • 刘军华
  • 包烨明
  • 姜文涛
  • 张绍俊
  • 李天胜
  • 李文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静; 马世伟
    • 摘要: 为了解高原铁路旅客卫生保障措施现状,对现行保障措施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列车全列供氧、旅客告知制度、卫生知识宣传、配备随车医护人员、建立救治绿色通道等方面阐述现行高原铁路旅客卫生的保障措施。对供氧口氧浓度、车厢供氧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采用弥散式供氧,车厢氧浓度基本能满足旅客的供氧需求,4500~5000 m海拔区间不同车厢间供氧浓度存在一定差异。进而提出应重视供氧设备的检查和维护、提高旅客健康资料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卫生知识宣传等建议,以进一步提升供氧效果、保证旅客健康。
    • 李其帅
    • 摘要: 为了预防及解决某高原铁路在施工及运营期间将要面临的冰湖溃决地质灾害,选取某高原铁路伯舒拉岭至林芝段中对拟建车站有威胁的林珠藏布冰湖群为研究对象,在对林珠藏布5个冰湖进行详尽野外调查、遥感解译、统计分析、运动参数计算及危险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取了林珠藏布上游冰湖面积随时间的演化特征,获得了林珠藏布流域面积、沟道基本特征值等重要参数,并结合现有铁路选线方案,评估了林珠藏布冰湖溃决洪水对车站的影响。根据以上工作,得出以下结论:(1)在1990—2019年间,林珠藏布冰湖群的规模呈现出“缩减—扩张—缩减—再扩张”趋势,平均库容在1.88亿m^(3)~2.14亿m^(3)变化;(2)获得了极端条件下冰湖群溃决洪水水位值,其低于拟建站台、轨面和房建场坪高程,因此对拟建车站没有影响;(3)对拟建车站的施工和工程防治给出了基本要求和对策。
    • 刘启宾; 魏周春; 徐旸; 褚卫松; 赵志强
    • 摘要: 某高原铁路沿线工程与环境条件复杂,正线以铺设少维护且经济性良好的双块式无砟轨道为主。为解决连续式道床板病害多、修补难度大且对基础变形适应性差等问题,拟采用单元式无砟道床结构。然而,道床结构单元化会削弱道床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需采用植筋加强道床与隧道基础间的连接。为确保植筋设置的可靠性与经济性,基于数值分析方法对道床板与隧道基础之间植筋设置情况进行检算分析。研究表明,采用Φ16 mm的HRB400级钢筋时,基于植筋抗剪强度、仰拱回填层混凝土局部抗压强度及植筋胶抗压强度要求,高原铁路隧道地段单元式道床板植筋数量不应小于12根;结合高原铁路工程与环境特点以及植筋横断面布置要求,一般地段每块道床板布置植筋16根,洞口200 m范围及线路纵坡≥25‰的地段每块道床板布置植筋20根。
    • 梁永忠
    • 摘要: 在传统特长隧道施工通风过程中,通风管理难度大,通风成本高,其中,电费占比高达80%以上,为此,对隧道通风成本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重点分析了通风机功率影响因素,分析得到降低通风机功率的核心手段为降低风机工作风压,降低一次性通风长度可有效降低风机工作风压,并提供了一种蓄风房通风技术,获得较好的巷道式通风的效果,并降低施工通风成本,颇具推广价值。
    • 李庆安; 王兆雨
    • 摘要: 伟大的工程铸就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助推伟大的工程。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成为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这条离天最近的神奇“天路”打破了美国旅行家保罗·索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的断言,为雪域高原送来吉祥。
    • 摘要: 2006年,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至此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建设青藏铁路,对于青海西藏两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侯小祥
    • 摘要: 应急热备救援设施的设置方案影响热备机车、热备动车组的救援效率,对保证铁路正常运行秩序起着重要作用。新建某高原铁路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特殊的自然环境、长大隧道、高桥、长大坡道及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列车救援尚无先例。参照现有装备制造水平条件下成熟运用的内燃机车参数,计算确定了应急救援热备机车台数,以及全线困难条件下的热备机车出动救援至连挂运行的救援时间。热备机车救援场景为出现局部外部电源或接触网故障导致断电列车中途停车及自轮运转设备出现故障的情况;按旅客列车应急通风时间内热备机车连挂完成时间反推,测算出热备机车布点半径宜按50~70 km考虑,同时还需研发新型混合能源机车保证长大隧道内救援安全性。以现有成熟动车组参数分析该铁路热备动车组救援方式及场景,经计算该铁路30‰大坡道线路条件无法实现动车组互救,热备动车组救援场景为旅客换乘救援,林芝、昌都、新都桥配置热备动车组可满足旅客换乘救援需求。
    • 刘晋南; 钱昊; 陈华军; 许龙飞
    • 摘要: 某高原铁路工程环境具有“显著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山地灾害”“敏感的生态环境”“恶劣的气候条件”“薄弱的基础设施”六大工程环境特征,是中国乃至世界山区最为复杂艰险的铁路工程。结合某高原铁路工程特点、难点,系统分析了沿线地质条件、高原气候、生态环境、桥隧工程等因素对某高原铁路建设工期的影响,在调研国内类似铁路工程施工工期的基础上,归纳某高原铁路隧道工期指标关键参数,结合高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建议关键施工工序工期参考指标可适当考虑1.1~1.2的调整系数,以确保全线总工期更符合实际,并提出施工工期风险防范措施的合理性建议,考虑到某高原铁路极其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建设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某高原铁路总工期建议按10~12年控制。
    • 王玉环
    • 摘要: 西南高原地区的气候极其复杂、严苛,给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建设带来诸多难题。高原铁路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也要重点关注施工的便利性、工艺匹配性、减材节能及施工环节缩减程度等问题。接触网是沿线连续电能供给系统,接触网装备中腕臂结构数量巨大,且高原适应性尤为重要,通过深入调研西南高原铁路所处环境及地理状态,提出适应高原环境的接触网支持结构形式。拟采用实际工程“类比法”及基于有限元理论的MIDAS软件进行仿真辅助手段,提出节点简约及集成,并从机械、力学、施工、运维等方面验证此方案在高原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新型接触网腕臂结构在高原缺氧情况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运维效率。
    • 贺志荣; 金鑫; 李定国
    • 摘要: 通过对新建某高原铁路朗镇4号雅鲁藏布江特大桥水中墩下部结构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技术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雅鲁藏布江流域桥梁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