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龙江流域

白龙江流域

白龙江流域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水利工程、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958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九届中国水论坛、中国植物学会2010野外藓苔植物学专题研讨会、2009中国电力论坛等;白龙江流域的相关文献由32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高峰、赵遵田、叶振南等。

白龙江流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7.0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1958 占比:92.75%

总计:2111篇

白龙江流域—发文趋势图

白龙江流域

-研究学者

  • 王高峰
  • 赵遵田
  • 叶振南
  • 田运涛
  • 高幼龙
  • 孟兴民
  • 邓兵
  • 陈宗良
  • 韩国营
  • 高慧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焦润安; 常正星
    • 摘要: 以白龙江流域不同海拔的油橄榄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海拔对油橄榄园气候特征和油橄榄株高、基径和冠幅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海拔条件下油橄榄生长指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油橄榄株高在海拔960~1 083 m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呈降低趋势;除海拔990 m的油橄榄园外,油橄榄基径、冠幅和冠幅面积(CA)随着海拔的升高均降低。空气湿度、露点温度、气温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温度露点差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土壤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各海拔的油橄榄基径与空气湿度均呈正相关。海拔通过影响气温、空气湿度、土壤温度等气象因素而影响橄榄的生长发育。
    • 罗亮; 宋国虎; 唐良琴; 向灵芝; 李小龙; 梁梦辉
    • 摘要: 基于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白龙江流域武都区段共发育329条泥石流沟。根据地形地貌、物质条件、外部激发因素三大孕灾条件,选取高程、坡度、岩性等9个孕灾因子,基于ArcGIS平台,分析研究区内泥石流分布规律,采用信息量法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地形地貌上,研究区泥石流主要分布在1800~3000 m和NDVI值为0.2~0.4的范围内,其优势坡度分布区间为15°~35°。(2)物质条件上,泥石流大量分布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的范围内,且在以千枚岩、板岩为主的软弱-坚硬中厚层-厚层板岩、碎屑岩组区内,与距断层距离呈负相关分布。(3)外部激发因素主要分布在1 h最大降雨量为36~40 mm区域内,与距河流、道路距离呈负相关分布。(4)运用信息量法对泥石流做危险性评价,得到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图,在中度、高度、极高度危险范围内的泥石流面积分别占总泥石流面积的21.77%,32.94%,31.49%,且较高等级危险区主要分布在白龙江的北岸。应用ROC曲线验证评价结果,AUC=0.737,表明评价结果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 陈锷; 赵晓冏
    • 摘要: 利用MODIS数据和Landsat TM/OLI数据,运用混合像元分解法估算了白龙江流域的植被覆盖度,并对白龙江流域2010~2020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空间差异。趋于升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宕昌县和武都区;降低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迭部县、舟曲县、文县和武都区交界处;②从各县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看,只有宕昌县和武都区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其中武都区增加趋势较明显,迭部县植被覆盖度减小趋势较明显;③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过程来看,植被覆盖度呈现持续上升的区域占流域面积的22.15%,13.33%的区域呈持续降低,7.99%的区域呈先升后降,56.53%的区域呈先降后升,总体上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呈升高的态势;④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为:“两头小中间大,高低波动并存,较高波动居多”,稳定性存在明显地域差异。高波动区所占比重最小,较低波动区分布最为广泛,主要分布在中度波动区域外围。
    • 何晓锐; 廖小辉; 张路青; 曾庆利
    • 摘要: 为探究白龙江流域内崩滑灾害的孕灾因子,以及道路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扰动效应,本文通过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获取了2730个崩滑灾害点,使用GIS空间分析和遥感解译提取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多个孕灾因子。基于信息量模型,分析了各因子的孕灾作用;采用空间约束多元聚类分析方法,依据各因子的特征和地理位置将崩滑灾害聚类,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获取了各类集群中各因子的重要性,分析了道路工程对崩滑灾害的扰动效应。结果表明,崩滑事件受海拔、坡度、坡向、降雨、岩性、断层、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和道路工程扰动等多因子的共同作用。崩滑灾害可以被聚类为4个集群,不同集群区域内各孕灾因子对崩滑事件所起的重要性不同:多年平均降雨量对白龙江中游的A类集群重要性最高;海拔对白龙江上游的B类集群重要性最高;距断层距离对宕昌东北向的C类集群重要性最高;距公路距离对白龙江下游D类集群的重要性最高。道路工程的扰动效应表现为在地质环境脆弱的区域重要性较低,而在地质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重要性较高。
    • 毛婷; 黄发润
    • 摘要: 白龙江迭部县流域,河流冲刷能力强,河道演化复杂,河道工程年久失修,抵御洪水能力较差,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对迭部县城区河道及一级支流河道演变分析,找出现状河道存在的防洪安全问题,针对性的采取治理措施,提升河道的排洪能力,修复路基损坏问题,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 谢兴隆; 王高峰; 李秋辰; 牛雪; 叶振南; 马雪梅
    • 摘要: 白龙江流域构造活动频繁,是本区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众多学者对该区域的构造运动及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针对本区隐伏活断层勘查的例子较少。针对白龙江流域隐伏活断层,笔者通过高密度电法、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层析法三种手段进行有效组合勘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适用于白龙江流域隐伏活断层勘查的综合物探方法,该方法不仅查明了断层的性质,还证实了断层的活动性。分别以含水断层与非含水断层两种类型进行举例说明,两者的地球物理特征既有相似点也有区别,所提出的综合物探技术对这两类断层均有较好的勘查效果,可以广泛应用于白龙江流域隐伏活断层的勘查工作,对其他地区的勘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丁全定; 黄石; 齐昊; 杨静; 林媛
    • 摘要: 为准确了解白龙江流域人工油松林尤其是进入成熟期以后的人工油松林土壤养分状况和动态,给林地抚育管理和利用提供依据,以迭部林区不同林龄(35、40、45、50、55 a)人工油松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0~20、20~40 cm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和pH值等6个与土壤养分有关的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林龄35~55 a的人工油松林土壤养分含量0~20 cm层显著高于20~40 cm层,随着树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碱解氮随着树龄增加而增加,与全氮含量不呈直线相关;速效磷含量随着树龄增长而略有增长,但其含量极低。为改善进入成熟期之后的人工油松林土壤养分状况,应营造油松混交林,施入磷肥,改良土壤养分结构。
    • 王高峰; 高幼龙; 姚亚辉; 田运涛; 徐友宁; 孙秀娟; 李瑞冬; 何元宵; 邓兵; 叶振南; 陈宗良; 郭宁
    • 摘要: 【研究目的】泥石流灾害是白龙江流域分布广泛并常引起群死群伤的重大地质灾害,准确评价泥石流活动规模及其危险度,是泥石流危险性预警预报的前提,合理构建危险性预报模型是泥石流防灾减灾的关键。【研究方法】本文以研究区历史泥石流案例和对应降雨资料为基础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形成泥石流关键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了白龙江流域潜在泥石流危险度定量评价模型,提出了两类泥石流危险级别临界判别模式。【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以泥石流活动规模、沟床平均比降、流域切割密度、不稳定沟床比例为判断因子的泥石流危险度动态定量计算模型,能快速准确预测未来不同工程情景和降雨频率工况下泥石流危险度;(2)影响降雨型泥石流发生的地形条件由流域面积、10°~40°斜坡坡度面积比、沟床平均纵比降等组成,降雨条件主要由泥石流爆发前的24 h累积降雨量、触发泥石流1 h降雨量或10 min降雨量等组成;(3)依据30条典型泥石流沟危险度计算结果,获得泥石流危险性临界判别值,提出了降雨型潜在泥石流危险性1 h预报模型(Ⅰ类)和10 min预报模型(Ⅱ类),其中Ⅰ类模型高危险度以上泥石流预测精度大于87.5%,Ⅱ类模型中等危险度以上泥石流预测精度大于80%,而两类预报模型验证准确率为83.3%。【结论】研究成果为泥石流精准预警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建立中小尺度泥石流实时化预警系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聂晓康; 连华; 肖建虎
    • 摘要: 以白龙江流域甘肃段13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白龙江流域甘肃段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比较集聚的形态分布,形成了文县这一高密度聚居区以及沿白龙江的分散聚居区,呈现“一心一带”的空间分布特征。该流域内传统村落分布并不均衡,主要表现出西南部数量多、东北部数量少,东部汉族传统村落多、西部民族传统村落多的总体特征。白龙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是地形地貌、水系、气候条件、地域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流域内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及河流沿线地区,呈现出明显的“亲近水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该流域传统村落对河流的依赖性。
    • 杨路色
    • 摘要: 地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白龙江流域的舟曲县,其织锦带工艺已经传承几千年了。截至目前,织锦带工艺传承与保护研究还远远不够,文章首先对舟曲织锦带的渊源、工艺流程、纹样专业术语、种类和用途,以及保护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并辅以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其次,选择其代表性的符号元素,以分形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建立织锦带新的纹样方式与产品的创新再设计。最后对织锦带进行图谱分析,发现其审美内涵价值所体现的基本纹样元素的多样化问题,从而对舟曲织锦带的现代应用进行探索性设计;为舟曲织锦带纹样的创新运用和活态传承提供实践参考及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