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博士
工程博士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轻工业、手工业、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242481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共产党员:上半月、才智、今日中国:中文版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七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第二十六届全国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等;工程博士的相关文献由139位作者贡献,包括耿有权、付卫东、吕哲等。
工程博士—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2481篇
占比:99.96%
总计:242576篇
工程博士
-研究学者
- 耿有权
- 付卫东
- 吕哲
- 吴卓平
- 孟秀丽
- 狄晶晶
- 肖凤翔
- 赵美蓉
- WANG Huaiyong
- banana
- 杨连生
- 杨院
- 梁德东
- 潘峰
- 王怀永
- 蒋慧
- 邓艳
- 钟尚科
- zoewang
- 丁楠
- 乐骁立
- 于爱国
- 于航
- 云无心
- 仇国芳
- 任燕
- 何振雄
- 何正球
- 何燕华
- 何爱芬
- 刘一心
- 刘佳玲
- 刘勤
- 刘惠琴
- 刘琼
- 刘盾
- 卢铮松
- 古继宝
- 司陈洋
- 吕桥
- 吴丹
- 吴婷
- 周小川
- 唐纳
- 天舒
- 姚望
- 姚训
- 孙小羽
- 宋平
- 宋雪梅
-
-
-
姚望
-
-
摘要:
有一年,在GE公司里,一名28岁的年轻人所负责的一个实验项目发生爆炸。虽然此次爆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损失不容忽视。当天晚上,年轻人打算向集团公司的执行官查理·理德解释此次爆炸事故。这是年轻人第一次走进领导的办公室。不过,他的上司查理先生很快就使他平静下来。作为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工程博士,查理是一个有着专业素养的杰出科学家。
-
-
陈涛;
卢铮松;
陈冠云;
张立迁
-
-
摘要: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要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实施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分类选拔;进一步完善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在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专业学位博士扩招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辅相成。通过设置思政类、专业类和实践类招生考试内容,构建显性与隐性考查、横向与纵向交织的“橄榄型”考试结构,探索建立具有专业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发展性的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考试招生制度。
-
-
耿娇娇;
金衍;
詹亚力;
李一鸣;
祝宁
-
-
摘要:
文章对我国40所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试点高校的招生、培养情况进行了调研统计,分析了目前我国工程博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包括以系统工程与实践为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以"招生双审核、过程双指导、论文双评价"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培养运行保障机制。
-
-
杨希祥;
张士峰
-
-
摘要:
实施工程博士培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领军型工程人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探索.分析了当前工程博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防科技大学能源与环保领域工程博士培养实践,总结了提高工程博士培养质量的措施建议,包括招收高质量生源、以重大工程需求牵引培养工作、坚持学校与企业/部队深度协同、工程博士培养水平与导师团队研究指导水平双螺旋上升等.为我国工程博士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
-
丁楠;
杨院
-
-
摘要:
采用文本分析、深度访谈法对部分试点院校工程博士生培养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工程博士生培养中存在培养目标定位的精准度不足、各培养环节自成体系、培养成效不够理想等问题,其深层原因包括国家顶层制度设计不健全、院校层面培养运行机制不完善、工程博士生工学矛盾突出等.基于上述问题及原因,从注重形成工程博士特色的目标定位、优化依托科研项目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工程博士培养的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
-
吕哲
-
-
摘要:
牛津大学工程博士依托政府、高校和企业合作成立了工程博士中心,以培养工程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领军人才.牛津大学凭借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享誉世界的学术声誉,探索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工程博士培养模式,在招生标准、课程结构、实践学习、考核要求等方面极具特色,成为英国工程博士发展成功的代表案例.
-
-
吕哲
-
-
摘要:
牛津大学工程博士依托政府、高校和企业合作成立了工程博士中心,以培养工程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领军人才。牛津大学凭借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享誉世界的学术声誉,探索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工程博士培养模式,在招生标准、课程结构、实践学习、考核要求等方面极具特色,成为英国工程博士发展成功的代表案例。
-
-
乐骁立;
徐露清
-
-
摘要:
数字化改革浪潮席卷浙江,“未来工厂”的建设被置于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中的显要位置。宁波企业开建“未来工厂”的热情高涨,得力集团、宁波水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乐歌人体工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启动了“5G+未来工厂”建设战略。面对这种热潮,宁波数益工联创始人、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博士何盛华抛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预测——“宁波有希望诞生世界最先进的‘未来工厂’”。
-
-
何爱芬;
陈洪捷
-
-
摘要:
基于"输入–过程–结果(Input-Process-Output,IPO)"的培养模式概念总框架,对38个工程博士授权单位的91个与培养相关的文本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招录方式上,工程博士的招录方式呈现分层分类与多样化的趋势;在培养过程中,多学科交叉课程设置是其主要特色,校企联合培养和双导师制多停留在"文字表述"阶段,实质性合作任重道远,培养过程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且不同院校改革程度存在差异;在毕业要求上,不唯论文,多样化的毕业成果要求凸显特色,但实际执行存在困难.
-
-
江露;
耿有权
- 《第二十八届全国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伦敦大学学院创建于1826年,是一所世界著名的顶尖高等学府,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作为最早建立生化工程实验室的高等院校之一,伦敦大学学院在英国率先成立了生化工程系.其生化工程和生物工艺领导专业工程博士的培养模式具有申请条件要求灵活、人才培养重视实践教学、指导方式设计全面、考核体系严谨完善等显著特色,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毫无疑问,这对我国尚处于完善之中的工程博士培养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
-
- 《第七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试点虽然欧美等国家已有不少经验可供借鉴,但在国内才刚开始试点.本文在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模式上,探索建立以规章制度为本、研究生自主管理为主、导师指引为辅的项目管理模式,为工程博士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和生产实践以及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要求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工作团队的形式,参与完成导师承担的重大专项,在自主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并顺利地完成学业。
-
-
狄晶晶
- 《第七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英国高校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在短短二十余年间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2006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设立"核能工程博士中心",开始招收"核能工程"专业工程博士.该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曼彻斯特大学为首的八所英国大学联盟与合作企业联合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质量监控等方面均有创新。该培养方案进一步细化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落实以项目研究为核心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开展资源共享、成效最优的高校联盟协作教学,建立健全内外部工程博士管理与监督机制。这对我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EngD)的培养有重要参考价值.
-
-
刘琼;
耿有权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设立了"制造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旨在为美国社会培养高层次工程专业领军人物.该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在学生入学申请、课程设置、实习训练、学位论文等方面均有鲜明的特色,指出高等院校必须明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培养精英化人才,合理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凸显专业特色,高度重视工程博士的实践训练,对实习质量严格把关看,政府、高校、企业要集成设计培养方案,为领军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
-
狄晶晶;
耿有权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
| 2013年
-
摘要:
自1967年底特律大学率先实行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计划以来,美国在四十余年的摸索中己形成了成熟而独特的工程博士培养模式.以工科和农科见长的德克萨斯A&M大学长期以来在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工程、海洋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开设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并指出针对专业学位教育应当兼顾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完善工程博士课程体系,反映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纳入多元化学生评价方式,严把工程博士质量关,对于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
-
-
-
于航;
宋平;
纪楠;
吴婷;
高栋
- 《第九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新工科”是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今后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工程博士”教育与“新工科”战略思想不谋而合.扩大社会的认知度,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完成学校与企业在工程博士培养过程中的角色转变,共同合作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