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脑幕

小脑幕

小脑幕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707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解剖学杂志、现代医用影像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中华医学会河北省神经外科分会2007年学术会议等;小脑幕的相关文献由40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新中、刘安国、卢亦成等。

小脑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1.4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707 占比:98.50%

总计:7824篇

小脑幕—发文趋势图

小脑幕

-研究学者

  • 张新中
  • 刘安国
  • 卢亦成
  • 史继新
  • 张少军
  • 杨渭川
  • 江继贤
  • 潘强
  • 牛英旭
  • 王志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良其; 李旭文
    • 摘要: 目的:总结大脑镰旁和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特征,提高大脑镰旁和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间收治的27例经手术证实为大脑镰旁及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颅脑CT平扫图像,查阅文献资料。结果: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CT平扫征象为沿大脑镰局限或弥漫分布的条状高密度影,血肿大脑镰邻接面边缘平直,脑组织邻接面呈弧形或波浪状;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CT平扫征象为岩锥以上层面小脑幕处局限性条片状高密度影,其外侧缘边界清晰,内侧缘边界略模糊,MPR冠状位重建表现为与小脑幕紧密相连的镰状高密度影像。结论:大脑镰旁及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CT平扫征象具有诊断意义,仔细分析CT平扫图像征象可以准确诊断。
    • 卢红红; 辛林
    • 摘要: 目的 分析立体三维定向系统下经小脑幕微创清除引流创伤性颅后窝血肿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创伤性颅后窝血肿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研究组(n=25);对照组行传统微创血肿清除引流术,研究组行立体三维定向系统下经小脑幕的微创血肿清除引流术;观察所有颅后窝血肿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总有效率及远期疗效.结果 (1)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5);(2)对照组术后1例患者颅内感染、3例患者颅内出血,研究组无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和颅内出血,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3)研究组手术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4)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出院后随访,选用ADL评分对远期疗效进行评估,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恢复良好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立体三维定向系统下经小脑幕微创血肿清除引流术用于创伤性颅后窝血肿与传统微创术相比,可有效改善颅后窝血肿患者的神经缺损状况,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快速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有效率高,远期疗效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 高煜; 冯雪丹; 王向波; 赵毅; 高雪; 孙静坤; 朱世强
    • 摘要: 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TDAVF)是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少见类型,临床危害性大.TDAVF可表现为丘脑、小脑、脑干、脊髓受累的急进性神经功能障碍,诊断困难,容易误诊.静脉引流区域血管源性水肿伴出血、异常血管流空影、静脉窦不显影对TDAVF诊断有提示意义.TDAVF确诊依靠DSA,及时手术是良好预后的关键.作者回顾性分析3例TDAVF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分享诊疗经验.
    • 罗冬冬; 彭彪; 罗爱萍; 赵海林; 李丹; 胡骕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小脑幕脑膜瘤手术入路和显微手术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小脑幕脑膜瘤病例资料,根据肿瘤基底附着于小脑幕的位置及肿瘤主体部位所在而分为6个类型:幕上内侧型6例,幕上外侧型8例,幕下内侧型7例,幕下外侧型4例,跨幕型6例和镰幕型5例,采取个体化手术入路进行显微手术切除.结果 小脑幕脑膜瘤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18例(50.0%),Ⅱ级切除13例(36.1%),Ⅳ级切除5例(13.9%),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96个月,失访2例.术前KPS为(85.83±8.74),术后1个月为(65.83±10.52),术后6个月为(83.06±11.42).5例肿瘤残留病人与2例复发病人,均采用伽玛刀治疗,随访中未见再次复发.结论 根据小脑幕脑膜瘤不同分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并运用显微操作技术,可提高手术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 王军连
    • 摘要: 目的:探讨C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6月12日~2018年10月20日至我院就诊的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采用CT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98例患者经过CT检查后得知,单侧病变57例,双侧病变41例;其中单纯大脑镰血肿14例,小脑幕血肿14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16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颅骨下方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0例,脑挫裂伤且脑内血肿合并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27例.该类疾病患者以条带状、条索状高密度影为主要的影像学特征;新月形、片状可为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形状;诊断准确性为9286%.结论:对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采取CT诊断的应用价值较高,临床上应做好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工作,以免与其他疾病相互混淆,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
    • 张洪标; 徐昌浓; 吴家标; 曾维余; 吴炯松
    • 摘要: 目的 探讨大脑镰和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的MSCT表现,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CT复查证实的42例大脑镰和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的MSCT表现.结果 42例中,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22例,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8例,大脑镰和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存在12例.20例单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一侧边缘平直,另一侧呈低丘状或波浪状;14例双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较宽,向双侧呈弧形膨突或波浪状.9例双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表现为“V”、“八”、“M”形或哥德氏弧形高密度影,11例单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表现为一侧小脑幕区呈新月形、扇形、片状高密度影,冠状位MPR显示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呈边缘清楚的条带状.12例大脑镰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呈镰刀状或“Y”形高密度影,冠状位MPR显示血肿呈边缘清楚的“>”、“<”形或倒“Y”形.结论 大脑镰和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MPR可全面、清晰地显示血肿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杨晓丽
    • 摘要: 目的:探讨C 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6月12日~2016年10月20日至我院就诊的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采用C T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98例患者经过C T检查后得知,单侧病变57例,双侧病变41例;其中单纯大脑镰血肿14例,小脑幕血肿14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16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颅骨下方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0例,脑挫裂伤且脑内血肿合并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27例.该类疾病患者以条带状、条索状高密度影为主要的影像学特征;新月形、片状可为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形状;诊断准确性为92.86%.结论:对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采取CT诊断的应用价值较高,临床上应做好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工作,以免与其他疾病相互混淆,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
    • 王星宇1; 曾珍1; 刘衡1; 蒲珍珍1; 张体江1
    • 摘要: 患者男,21岁,反复一过性意识不清伴呕吐30天,无抽搐、流涎。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步态正常,定向准确,可遵医嘱活动,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MRI检查:右侧桥小脑角区见大小约56mm×49mm×42mm以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肿块,T2FLAIR序列呈高信号,瘤周未见水肿带;肿块与小脑幕呈宽基底相连,边界较清,内见斑片样囊变坏死信号;右侧小脑、脑桥受压左移,第四脑室变窄,(图1-3)。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