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对苯醌

对苯醌

对苯醌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60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99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林产化学与工业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第178次学术会议、2013中国化工学会年会——精细化工分会场、全国第19届有机和精细化工中间体学术交流会、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青年科技论坛等;对苯醌的相关文献由1213位作者贡献,包括曹亮、王彦林、花宇等。

对苯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17.1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499 占比:82.48%

总计:605篇

对苯醌—发文趋势图

对苯醌

-研究学者

  • 曹亮
  • 王彦林
  • 花宇
  • 潘德华
  • 不公告发明人
  • 高士敬
  • 黄军
  • 万晓波
  • 安增建
  • 杨启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宋慧敏; 王召莹; 王全璐; 李文青; 韩永芹
    • 摘要: 为充分利用导电聚吡咯独特的掺杂结构与石墨烯气凝胶丰富的多孔结构,研究了氧化还原活性剂对聚吡咯/石墨烯气凝胶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制备性能优异的电极复合材料。以对苯醌作为氧化还原活性剂,使用一步水热法制备聚吡咯/石墨烯水凝胶,冷冻干燥后制备得到氧化还原活性复合气凝胶。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引入对苯醌后有利于获得有序的三维网络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吡咯被成功聚合的同时氧化石墨烯被还原为石墨烯。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对苯醌浓度为5 mmol/L时,复合气凝胶可获得最佳电化学性能,比电容可达304.0 F/g,循环10000次后可保持初始比电容的79.88%。将其与活性炭组装成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可获得高的能量密度(41.56 Wh/kg)与功率密度(400 W/kg)。
    • 侯伟; 曾爱武
    • 摘要: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铜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HKUST-1,并利用XRD、SEM、FTIR、XPS、TG和BET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分析。选取苯氧化生成对苯醌反应作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和氧化剂用量对氧化反应的影响,并筛选了合适的溶剂。实验结果表明,在最适宜反应条件下,对苯醌的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64.61%和11.96%;此时催化剂用量为0.15 g,反应温度为60°C,反应时间为80 min,n(苯)∶n(过氧化氢)为1∶4,溶剂为乙腈。此外,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反应5次后,对苯醌的收率仍保持在10.87%以上。
    • 潘学祥; 王芳; 黄德奇; 冯守佰; 陈绍杰; 刘红红
    • 摘要: 系统研究了对苯醌催化加氢的工艺,并筛选了合适的加氢催化剂,优化加氢的反应工艺。系统研究了反应温度、压力及加氢方式对对苯醌催化加氢反应的影响,提高了反应的安全性,确定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实现对苯二酚绿色合成的工艺目标。研究结果表明:以对苯醌为原料,负载型骨架镍为催化剂,在超重力催化装置中压力为1.5 MPa,温度为90°C条件下进行连续化反应,对苯二酚的产率最高。
    • 马芳; 张永江; 田欣哲; 任运来
    • 摘要: 为了避免传统工艺中加热和催化剂的使用,本文引入光促进的方式,在室温和无催化剂条件下,实现了对苯醌与醇的直接反应,发展了一种合成对苯二酚的绿色方法,并研究了各种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异丙醇是最佳的溶剂和氢源,在光功率和波长分别为75 W和420 nm时,对苯二酚的产率最高,达到85%.自由基抑制试验及副产物分析结果表明:光促进对苯醌加氢生成对苯二酚的反应为自由基机理.
    • 杨钟煜; 范慧; 金葆康
    • 摘要: 利用循环伏安法(CV)、现场红外光谱法、恒电位电解法开展了BQ在乙腈溶液中的电化学捕获CO2的研究.结果显示,CO2在BQ还原过程中被一价阴离子自由基BQ·-所捕获,表明BQ·-是可以当作亲核试剂来捕获CO2.采用恒电位电解的方法,得到了BQ电化学捕获CO2后的终产物.1H-NMR、IR、13C-NMR以及元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捕获CO2后的终产物为BQ与CO2进行化学反应的加合物,其化学计量比为1:2,且亲核进攻CO2的是BQ羰基上的氧,形成较为稳定的羧酸式结构.产物酸化处理生成对苯酚,进一步证明BQ电化学捕获CO2产物结构.
    • 张妮; 胡守江; 周耀斌
    •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总有机碳分析仪(TOC分析仪)系统适用性实验所用低浓度对苯醌溶液进行含量赋值,同时将均匀性研究、稳定性研究和测定值的测量结合起来,对结果进行全面的不确定度评定.经检验,对苯醌标准溶液均匀性良好;1个月内样品组分无显著性变化,稳定性良好;在实验室内用不同原理的检测方法和不同来源的一级标准品对配制值进行验证,样品的量值与配制值一致性良好.按95%置信概率,包含因子k采用2,对苯醌溶液定值为(0.506±0.015)mg/L,量值准确可靠;对总不确定度的贡献按由大至小排列为:测定值(6.67×10-3)、稳定性(3.09×10-3)、均匀性(4.34×10-4).此溶液可用于TOC仪器校准、方法评价和质量监控等方面,满足环境监测及各行业检测实验室相关分析测试的工作需求.
    • 杨茂林; 刘新宇; 马威; 张博文; 崔政伟
    • 摘要: 针对臭氧(O3)降解对氯苯酚(4-CP)中效率有限且尾气排放高的问题,采用光催化辅助高浓度臭氧循环工艺并对TiO2浓度、循环气量以及pH值等因素进行研究,结合对苯醌变化及猝灭剂试验分析其协同机理.循环气量为2.0 L·min-1,TiO2投加量为250 mg·L-1时,O3/TiO2/UV体系的降解动力学系数为0.291 min-1,是O3体系的1.24倍;pH值在6.7~11.0区间内与降解效果呈正相关,pH值为11.0时反应10 min,O3/TiO2/UV协同体系中4-CP和COD降解率为98.21%和61.68%.微量TiO2在高浓度臭氧水中激发的·OH以及·O-2是促使对苯醌等前期产物生成与降解的主要氧化粒子,且OH-的加入能促进相应自由基的生成.
    • 郭虎菲; 马池松; 率为举; 王欣; 陈平
    • 摘要: 以铅电极为阴阳极,以H2 SO4为电解液、对苯二酚为原料,在无隔膜电解槽中进行电化学氧化合成醌氢醌,考察了电流密度、电解液浓度、反应温度、原料质量浓度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同时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醌氢醌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25°C 、硫酸质量分数5% 、通入理论电量1000 A/m2、对苯二酚质量浓度60 g/L时,醌氢醌收率达到88.49%,选择性100%,电流效率为88.49%;电化学研究表明,醌氢醌有两对氧化还原峰,为两电子两质子转移过程,醌氢醌得到两个电子和两个质子被还原生成对苯二酚,然后对苯二酚失去两个电子和两个质子被氧化;其电极过程为扩散过程,电极表面扩散系数为1.38×10-3 cm2/s.
    • 冯雪; 米胃杰; 郭庆春; 郭红永; 刘海龙; 张越
    • 摘要: 旧的]对甲氧基苯酚是合成农药螺虫乙酯的重要中间体,旨在找到高效、易操作、易分离、三废低的合成方法.[方法]以对苯二酚为原料,HND-8酸性树脂为催化剂,甲醇为溶剂制备对甲氧基苯酚.对催化剂种类、用量、使用次数,以及反应温度、时间等进行研究.[结果]对苯二酚的转化率为76.43%(HPLC),产物对甲氧基苯酚收率为68.98%(HPLC).[结论]用酸性树脂催化剂进行反应,使得反应操作简便、易于分离、三废少、可重复使用,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 李国亭; 康恒嘉; 赵宝龙; 张帅阳; 李康丽; PAK Tannaz
    • 摘要: 资源环境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可以用来提取油气,副产物生物炭预期能够用于环境治理.在600°C条件下,通过简单的限氧热解法制备得到玉米秸秆生物炭,将其用于吸附去除在高级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中间氧化产物——对苯醌,研究了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投加量和溶液初始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玉米秸秆生物炭吸附对苯醌的动力学、热力学作用机理,玉米秸秆生物炭的再生利用性能等.研究结果表明:①玉米秸秆生物炭能够高效吸附去除对苯醌,投加量为0.8 g/L时的去除率可达到97.2%.②在较宽的pH值变化范围内(3.0~11.0)均表现出了较高的去除能力,且生物炭和对苯醌之间产生的∏-∏电子供体-受体(∏-∏electron-donor-acceptor interaction)相互作用占主导.③Elovich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试验动力学数据,表明玉米秸秆生物炭与对苯醌之间可能存在扩散控制的化学吸附过程.④基于Langmuir模型的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对苯醌的最大吸附量qmax为94.6 mg/g;与Langmuir模型相比,Freundlich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试验热力学数据,且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对苯醌的吸附在很大程度上是多分子层吸附过程.⑤多次循环再生后的玉米秸秆生物炭仍具有较好的吸附去除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