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光菌

发光菌

发光菌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227998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大连民族学院学报、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化工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二届北京水务青年科技成果交流会等;发光菌的相关文献由542位作者贡献,包括董玉瑛、王连生、雷炳莉等。

发光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2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7998 占比:99.92%

总计:228173篇

发光菌—发文趋势图

发光菌

-研究学者

  • 董玉瑛
  • 王连生
  • 雷炳莉
  • 冯长君
  • 苏丽敏
  • 袁星
  • 于瑞莲
  • 刘树深
  • 林志芬
  • 秦正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天菊; 宋娇; 黄涛; 彭宝亮; 董鑫杰; 胡小龙
    • 摘要: 为探究页岩气开发过程中水基钻屑的生物急性毒性等级,以川南页岩气开发区域某井区开发平台钻井过程中产生的水基钻屑为研究对象,以明亮发光杆菌T_(3)(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T_(3))为受试物种,通过试验评价其生物急性毒性等级。试验过程中主要考察水基钻屑生物急性毒性测试液的制备条件对其生物急性毒性测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浸提剂与水基钻屑的液固比为5 L/kg,浸提剂pH为5,振荡18±2 h后静置30 min的条件下得到的中层液为水基钻屑生物毒性测试液;当水基钻屑测试液pH为8时,将其稀释50倍后对明亮发光杆菌T_(3)的发光抑制率为52%以上。根据不同受试物种对水基钻屑生物急性毒性测试方法适应性分析可知,以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为受试物种的水生生物急性毒性测试方法(GB/T 13267—91)与以明亮发光杆菌T_(3)为受试物种的生物急性毒性测试方法(Q/SY111—2007)对水基钻屑的生物急性毒性重复测试结果较为稳定,与标准物质测试结果对比P<5%,证明水基钻屑测试液能客观反应水基钻屑的生物急性毒性等级。该研究不仅能为前端环境友好型钻井工作液开发提供参考,也能为后续水基钻屑的处理处置、特别是为后续采用发光细菌法为油气田勘探开发产生的固废、不溶性固体材料等的生物毒性分级及检测提供一定参考。
    • 吴昊
    • 摘要: 为了保证饮用水安全,该文提出基于LumiFox 8000的饮用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分析方法.以某市某湖为研究对象,针对该湖饮用水源地水质对污染物稀释能力低和轻度富营养化等风险问题,在该湖水质检测站安装Lu-miFox 8000型在线生物毒性检测仪,利用发光细菌毒性检测方法测量并分析该饮用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研究结果显示:该生物毒性检测仪的检测精准度极高,可保证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稳定,通过分析研究2018年的发光细菌发光度数据,得到毒性检测报警阈值下限值和上限值分别是发光度75%和135%.可根据毒物浓度与发光细菌发光量的线性关系,间接反映水源地毒物浓度,并对有毒水质进行报警.该方法水样检测全面,检测发光细菌发光度数值能够反映水源地水质污染状况,确保饮用水安全.
    • 宋京洋; 李泽昌; 杨婧; 王思予; 池勾剑; 崔源源; 赵静; 刘薇
    • 摘要: 污水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往往具有浓度低但毒性强的特点,可以通过多种暴露途径直接或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因此有必要评估污水处理技术对健康效应的削减效果。本研究选择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体外模型,评估典型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和湿地修复技术进水、主要工艺排水的综合毒性,并与发光菌急性毒性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水样萃取物对hBMSCs的细胞毒性呈剂量依赖性关系,进水毒性单位(toxicity unit,TU)在0.03~0.22范围内,出水TU为0.02~0.03。二级处理技术对细胞毒性的削减率为59.8%。三级处理过程中经混凝、微滤和反渗透处理后,出水无显著细胞毒性,但经臭氧消毒后最终排水的细胞毒性较进水无显著变化。湿地修复技术对细胞毒性的削减率为49.9%。66.7%(14/21)水样品对于hBMSCs细胞毒性的TU值高于发光菌急性毒性的TU值。在相对富集倍数(related fold enrichment,REF)20%效应浓度(EC_(20))下,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技术对污水hBMSCs细胞毒性的削减率低于发光菌急性毒性,但湿地修复技术对细胞毒性的削减率高于发光菌急性毒性。结果提示污水处理厂排水中残留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对人源干细胞具有较强的有害效应,为再生水水质安全性评价以及城镇污水资源化技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
    • 朱松梅; 董玉瑛; 沙志新; 方政; 邹学军
    • 摘要: 新型有机污染物(emerging organic contaminants,EOCs)对生物代谢和生态工程效能的影响受到密切关注.调控污泥生化过程稳定是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关键.为探究EOCs胁迫下污泥脲酶和海洋发光菌的应激效应,分析了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对脲酶和发光菌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4种抗生素对发光细菌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30.05×10-5、71.70×10-5、108.6×10-5和63.44×10-5 mol·L-1;而在不同浓度梯度抗生素的胁迫下,脲酶呈现不同的应激反应,包括毒物兴奋效应和耐药性.抗生素对脲酶和发光菌呈现一致的毒性递减现象:阿奇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研究结果为监控水生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为评价EOCs的环境风险和预警污水处理工艺扰动性风险提供参考.
    • 朱松梅; 方政; 董玉瑛
    • 摘要: 以海洋发光菌为受试生物,研究了红霉素、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3种抗生素的单一和联合毒性作用.基于常见的3种联合作用评价方法,对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3种抗生素对发光菌单独作用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7259×10-3,1.2078×10-3和0.633×10-3mol/L;二元联合体系对发光菌的毒性强弱为: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3种抗生素联合体系作用类型的不同与每种抗生素不同取代基对微生物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有关.在选择的联合研究体系中,以毒性单位法获得参数的数值较大,灵敏度较高.研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可为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 堵锡华; 田林; 徐艳; 吴琼; 陈艳
    • 摘要: 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日用化工原料.为了研究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对发光菌毒性与其结构之间的定量结构-毒性相关关系,基于拓扑理论,计算了14个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分子的连接性指数(m X),选取连接性指数(m X)中的2种结构参数(2 X和5 X c)作为理论结构描述符,引入与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对发光菌毒性相关的回归分析中,构建了稳定性较好的QSTR模型,并将这2种连接性指数(2 X和5 X c)作为人工神经网络法(ANN)的输入层节点,采用2-2-1的神经网络结构,构建了相关性良好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毒性预测模型的总相关系数r t达到0.9983,预测的毒性值与其相应文献值的相对平均误差只有1.60%,两者吻合度较好.结果表明,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对发光菌毒性与2种分子连接性指数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关系,利用该模型可为设计毒性低的新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分子提供指导.
    • 林海浩
    • 摘要: 为促进在线监测技术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了环境管理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在线监测存在的问题:技术的精确度有待提升,应用体制不完善,在线监测技术管理不规范,对企业污染排放管理不严格。提出在线监测技术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策略:优化在线监测技术,加大环境监测力度,解决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难题,加强人才建设,为实现环境保护、提升环境监测质量奠定基础。
    • 汪皓琦; 董玉瑛; 汪灵伟
    • 摘要: 分析了3种常见的代表性新型污染物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和等毒性比例下的联合毒性,基于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评价混合体系联合毒性作用类型.三氯生、五氯酚、双酚A对发光菌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045、0.035、0.74 mg?L-1.不同的评价方法对3种新型污染物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多元混合体系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结合分子结构特征和不同取代基的相互作用,初步分析了联合毒性机理,进一步毒性作用机制还需要通过对生物生理生化响应等进行深入研究.新型污染物混合体系对发光菌的联合作用呈现以拮抗作用为主,表明此类污染物环境残留可导致相关化学品功效降低,引发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的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