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寥寥数语

寥寥数语

寥寥数语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80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5篇、专利文献17篇;相关期刊513种,包括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闻爱好者、新闻知识等; 寥寥数语的相关文献由836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夏丐尊、沈黎明等。

寥寥数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5 占比:97.93%

专利文献>

论文:17 占比:2.07%

总计:822篇

寥寥数语—发文趋势图

寥寥数语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夏丐尊
  • 沈黎明
  • 张宇
  • 林特特
  • 沈栖
  • 蒋丰
  • 刘继兴
  • 吴明福
  • 姚瑶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詹建妹
    • 摘要: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对毛主席眉眼的细致描写,把文章内容串联起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毛主席艰难抉择的过程,凸显了他既是父亲,又是国家领导的双重身份,体现了大悲无言、大爱无声。紧锁眉头:爱子牺牲疑非真。当毛主席得知爱子的噩耗后无比悲痛。文章用寥寥数语描写人物的神态,传递真实的情感。“紧锁的眉头”是毛主席难以接受爱子去世,内心悲痛欲绝的外在表现,其背后是对岸英与自己一次次分离又相聚的深情回忆,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身心俱裂。
    • 杨位伸
    • 摘要: 我珍藏着两张汕头大学图书馆寄来的“赠书纪念卡”。一张寄自2010年春,另张2019年岁末。“……谨致谢忱,所赠文献将珍藏我馆供广大读者阅览。”寥寥数语映着封面上汕大图书馆外景,戳得我的心发紧发疼。恍惚中电话响起来了。“叮铃铃……”铃声在深夜里十分清亮。“你一定要坚持住,不要怕;……科学、乐观、坚强……”
    • 画舟
    • 摘要: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北宋·王安石)这是一首我们很熟悉的诗,它没有一句直接描写梅花的色彩和形态,却让我们从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了梅花的美。
    • 莫名
    • 摘要: 诗意是一种简约的美,是一种克制的美,是一种充满想象的美。寥寥数语勾画出了生活的图景,欲说还休,散发出了人生的韵味,让人禁不住想象,这想象中包含着自己的过往与未来。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追求诗意的生活。可以说,诗意是流淌在人们骨子里的审美准则。紫砂壶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从一开始就与诗意密不可分。从壶的制作到使用、鉴赏,人们通过不懈的努力让紫砂浸在诗意中,并且不断有有心人在细枝末节上精益求精。当我观赏完吴震的《梅桩》《提松闻香》等作品时,就觉得吴震是有心人,是有心人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有心、有情、有诗意。
    • 李清照; 龚景浩(译)
    • 摘要: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全词富有一种自然之美,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给人以美的享受。
    • 吕文娜
    • 摘要: 《三顾茅庐》是一篇由《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的寥寥数语改写成的故事。若以此文为模板,配合单元改写教学任务,无疑比单纯地讲解改写的知识点要好很多。一、明确本质、要求和形式,夯实改写之基《三顾茅庐》能否成为改写的模板,这取决于阅读前能否明确改写的具体要求。否则,《三顾茅庐》的阅读教学就只能是小说文本的阅读而无法顾及改写知识的传授。
    • 刘善红
    • 摘要: 根据馆局新“三定”方案,2021年8月,我被安排到利用部工作。当我第一次走进利用接待室,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锦旗,“丹心守史,勤勉服务”“秉承管档守史初心,牢记为民服务使命”,寥寥数语,让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现在,虽然我投身利用工作不满1年,却切身感受到锦旗的背后是档案利用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绝对忠诚。在锱铢必较的利用审核中践行绝对忠诚前段时间,某市为举办展览,要求查阅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央及高层领导对该市工作的指示、调研等相关档案资料。
    • 李旭山
    • 摘要: 小说的叙事追求,对读者的语言建构能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小说语言短小灵活,特别适合训练叙述的节奏感。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寥寥数语就交代了人物,烘托了气氛,讲述了情节,这全得益于快节奏的讲述。少有定状补,不用关联词,充分突出谓语的中国小说语言,无疑是我们语言建构的范本。外国小说语言的形式也对我们的语言建构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 王应平
    • 摘要: 2013年9月的一天,我的导师金宏宇先生让我到湖北省社科院找吴永平先生拿一本书,当时吴先生的《胡风家书疏证》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获得学界广泛好评,吴先生的同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也得以顺利结题。我记得吴先生住在湖北省社科院家属区一栋极为普通的老楼里,家里陈设极为简朴,简直可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在靠南边一间有阳光的小书房中,我请教了他几个有关“十七年”文学的问题。其时我的博士论文已完成开题,其中一个章节涉及“十七年”文学中的五次思想规训运动,而1955年那场声势浩大的对所谓“胡风集团”的批判自然算一次思想规训运动。吴先生侃侃而谈,寥寥数语就点破了“十七年”文学发生思想规训的原因和实质,接着如数家珍地罗列出胡风、舒芜的交往史料,指出学界对二人的所谓恩怨解读存在新的阐释空间。
    • 刘长春; 马学玲
    • 摘要: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领域的璀璨明珠,言之不多却蕴含无穷意味,寥寥数语便刻画出美的意境,之所以如此,地域文化功不可没,它可以是素材,为古诗词提供描绘对象,也可以烘托环境,将诗词作者带入某种氛围中让其尽情抒发.在美学视角下,古诗词中的美是多样的,与其共生和形影不离的地域文化也会呈现出多种美学样态,这既升华了地域文化意象,也拓展了古诗词情感表达空间.参考期刊《文艺争鸣》和《人文地理》中的相关文献,可以对中国古诗词中地域文化的呈现方式有所了解,并能从中探索出地域文化与情感表达的内在关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