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家庭策略

家庭策略

家庭策略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农业经济、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7300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理论与当代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五届海峡两岸教育史论坛、第四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中国人口学会2016年会 等;家庭策略的相关文献由89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小锋、南方、孙朝阳等。

家庭策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300 占比:99.78%

总计:37381篇

家庭策略—发文趋势图

家庭策略

-研究学者

  • 罗小锋
  • 南方
  • 孙朝阳
  • 李永萍
  • 尹旦萍
  • 朱战辉
  • 武翠红
  • 赵辉
  • 邢成举
  • 麻国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李玉霞
    • 摘要: 立足农民家庭策略变化,基于家庭发展能力、家庭发展意愿两个维度分析研究,发现发展能力弱、村庄生活预期强且以发展目标围绕社会生活展开的农民家庭更多选择镇域城镇化路径。而农民家庭策略是不断变化的,镇域空间在农民家庭中的功能与定位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镇域城镇化的萎缩、内卷问题。但镇域城镇化及其空间发育建设对农民家庭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将农民家庭的个体选择与镇域空间塑造结合起来,一方面完善公共品统筹层级,构建与镇域空间相匹配的公共品供给与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盘活镇域空间的经济机会,重视农民返乡创业与地方小规模经济体的作用,确保农民镇域城镇化质量提升。
    • 伍麟; 朱搏雨
    • 摘要: 农村青年帮助农村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是建设数字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起到促进村庄治理现代化以及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基础作用。乡村家庭的数字反哺存在维护经济利益、重组家庭政治以及开展日常生活等三重合作基础。数字反哺的代际行为表现出数字技术学习注重实用性、沟通传授中物质支持与情感支持并重、隔代反哺以及反哺时间集中在节假日等特点。调动家庭内部资源进行数字反哺是有效提高农村老年人数字素养的家庭策略之一,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家庭的发展能力和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实现家庭的发展目标。乡村老年人数字素养的初步提高,既有利于他们融入数字社会,也可以使青年人担当起代际责任。
    • 李永萍
    • 摘要: 在家庭现代化过程中,不同区域农民的家庭发展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家庭发展能力是家庭策略的产物,家庭、村庄和市场三者共同定义了农民家庭策略的基本结构。"半工半耕"的强度、代际合力的强度以及家庭目标的调控共同塑造了农民家庭策略的实践形态,导致农民家庭发展能力的分化。根据家庭发展能力的强弱,可以将农民家庭划分为生活型家庭、维持型家庭和发展型家庭三种理想形态。基于此,农村家庭政策需着眼于农民家庭形态差异,采取富有针对性的"分类治理"策略,这是激活家庭发展能力、回应农民家庭生活需要、实现家庭政策有效落地的重要基础。
    • 袁子淇; 李洁
    • 摘要: 通过对河南省C市卡车司机群体劳动过程和家庭生活的考察,描述了该群体“养家人”形象的男性气质建构过程。研究发现,不同于中产阶级家庭育儿实践,工人阶级的父职履行呈现出独特的“劳动教育”属性。由于劳动和工作安排的特殊性,卡车司机无法像大部分父亲一样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履行父亲职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家庭责任,而是以“补偿式的父爱”和“带娃上路”等方式来履行他们的父职。本研究描绘了现实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和努力承担家庭责任的工人阶级父亲形象,丰富了我们对父职实践特殊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并倡导关注父职履行的外部环境性因素。
    • 张一晗
    • 摘要: 工业化背景下,为了实现家庭的最大化积累,农民家庭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随着教育变迁的出现,新生代农民家庭的主导性目标也开始转型,从家庭经济积累转向了代际教育跃升,原有的家庭分工难以契合农民家庭的发展需求。由此,在教育目标的推动下,农民家庭完成了"一家三制"的家计重构,形塑出了年轻妇女进城陪读、青壮男性异地务工、中老年夫妇村庄务农的策略安排。"一家三制"的出现是农民家庭对家庭再生产压力积极回应的结果,但也蕴藏着家庭发展风险扩大和教育不公平加剧的危机。因此,要重新思考教育设置的问题,通过调整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主导权,增强农民家庭的教育安全感,促进农民家庭的稳健发展。
    • 李永萍
    • 摘要: 农民家庭的教育观念是在家庭策略的实践中形塑而成。家庭策略既取决于家庭资源禀赋的强弱,也取决于家庭目标的定位。文章基于家庭策略的视角,从家庭资源禀赋和家庭目标两个维度分析农民家庭教育观的形塑机制。家庭资源禀赋奠定了农民家庭教育投入的经济基础,而家庭目标定位则塑造了农民家庭教育投入的动力。总体而言,江浙地区农村由于其本地市场的区位优势,农民家庭资源禀赋较强,而发展导向的家庭目标进一步强化了教育投入的动力。西南地区农民家庭的资源禀赋有限,家庭目标的维持型导向弱化了农民教育投入的动力,农民家庭普遍不够重视子代教育,倾向于采取选择性投入的教育策略。教育是实现农民家庭发展和向上社会流动的有效途径,要引导农民家庭树立正确和理性的教育观,合理配置家庭资源,将家庭资源更多用于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从而提升家庭的发展能力。
    • 张欢; 朱战辉
    • 摘要: 不同于制度和结构视角下的农村教育转型,教育城镇化是以农村青少年为主体的乡村教育转型的过程,体现为以农民为主体的教育转型与城镇化的实践路径.乡村教育改革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青少年教育城镇化具有多元化动力来源,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农村阶层分化以及教育观念转变,分别构成了农村青少年教育进城的制度动力、社会动力和主体动力.教育城镇化重构农民家庭的适应性策略,教育成本的家庭内部化重塑农民家庭资源的配置方式,进城购房和进城陪读是获得城市教育机会以及弥补家庭教育缺位的适应策略,教育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的分工与合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城镇化加速了农村教育的衰败,加重了农民家庭教育负担,城乡教育分化进一步挤压了农村底层家庭.为此,本文建议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机会公平应当回归农民主体和底层视角.
    • 王旭清
    • 摘要: 近年来,中西部普遍出现了新生代农民教育城镇化.在基础性动力、外阶层动力和内阶层动力三重动力影响下,教育普遍内化为家庭目标并最终形成了教育城镇化.作为一种家庭教育投入,农民家庭在代际合力和教育观的作用下出现了选择性投入、最大化投入、内卷式投入和低水平投入四种教育投入方式.其中,选择性和最大化投入家庭买房陪读实现教育城镇化,内卷式投入家庭租房维持,低水平投入家庭留守考学.在农民家庭的发展性需求下,应重视城乡教育资源调整,坚持建设强大公立学校,规范引导市场化教育机构,保护农民家庭的发展希望.
    • 张有春; 杜婷婷
    • 摘要: 当前关于农村老人的研究多宏观理论分析而少微观经验研究,多客体化的外部视角而忽视了家庭的能动性与老年人的主体性.在广西乙丑村,作为主要的家庭成员,老人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与生产劳动,程度不同地参与家庭决策,在家庭中持续发挥作用.在青年人婚姻方式的选择、家庭的分合决策中,人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家庭策略,其间老人的生存需求也被纳入考虑,而没有被忽视或牺牲.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充分认识并调动家庭的能动性与老人的主体性,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对于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 袁锦铭
    • 摘要: 伴随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日趋重视,"陪读村"逐渐成为探究农村教育的重要研究对象.研究旨在通过家庭策略视角将宏观社会制度与微观家庭决策相联系,分析"陪读村"的形成及其经久存在的内在逻辑.在对W县H村的实地考察中发现:陪读是家庭经过理性思考之后所做出的决定,以何种方式陪读也是根据家庭特点所进行的安排,"陪读村"是陪读家庭与原住民双向理性决策所形成的生活领域,是在社会、家庭、个人三个方面合力作用下所重构的生活世界,有其独特的生活节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