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二届流动人口健康与发展论坛
第二届流动人口健康与发展论坛

第二届流动人口健康与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11-18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暨南大学;;

会议文集:第二届流动人口健康与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所取得的成果按照原项目计划目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第二部分研究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第三部分研究高年级留守儿童辅导低年级留守儿童是否可以对父母教育投入缺失进行弥补,从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
  • 摘要:本文试图从家庭策略的角度,分析农民工随迁类型对于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安家落户的作用效果与作用机制,为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路径提供相关建议。
  •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带来的劳动力流动取向和趋势,以及影响劳动力流动取向的因素,并分析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探讨不同的劳动力流动形成的就业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等。
  • 摘要:本文尝试在以下两方面做出贡献:第一,采用全国流动人口的研究样本,提高研究结果的适用性。第二,探究时间效应、距离效应和时距效应视角下职业类型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为学术研究提供参考,为政府针对不同职业类型的流动人口制定不同的引导政策提供依据。
  • 摘要:“半城市化”是当前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所面临的尴尬困境。由于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拥有产权的比例极低,这一特殊群体很难分享到产权上所附带的城市优质的公共服务,使得大量农村流动人口游走于城市的边缘,无法实现真正的市民化。要打破这一尴尬困境,其中一个有效手段是从政策上降低农村流动人口进人城市住房市场的门槛,提高其住房白有率。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农村流动人口当前的住房支付能力。而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显示,约半数的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集中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因此,本文聚焦于我国三线及以下城市,以房价收入比和“剩余收入”法两种指标研究农村流动人口住房支付能力,以期为提高农村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率提供政策启示。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要想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住房自有率,推动该群体城市化进程,建议针对该部分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如适度降低首付比例以解决其首付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加快该群体进入当地住房市场的步伐;规范农村流动人口劳动合同,逐步扩大该部分群体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范围,或者在房贷利率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月供压力。
  • 摘要:本文采用2015年京津冀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当前京津冀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现状及医疗保险因素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基本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起到了积极作用,拥有流入地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更愿意在流入地长期居住,同时,医疗保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京津冀三地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流动特征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影响的回归分析中可以发现,居留时间越长的流动人口往往越倾向于在流入地长期居留,但随着居留时长的增加,其流入地参保率并没有大幅度提升,所以京津冀三地应从提高流动人口的流人地参保率、做好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及时结算几个方面着手,确保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权益不受损失。
  • 摘要:本文采用一般压力理论来解释留守儿童的弱势地位(压力源)、负面情绪与偏差行为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分析各种压力来源对留守儿童的负面情绪及其偏差行为的影响,并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偏差行为模式和形成机制上的异同。首先,研究不同压力源对偏差行为的直接作用;其次,验证负面情绪对偏差行为的影响和负面情绪在压力、偏差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最后,探索调节因素在压力、负面情绪和偏差行为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
  • 摘要:流动人口结构和利益诉求出现新变化,对健康与发展丁作的要求更高。新生代占流动人口总量的比例已超过50%,他们处于婚恋育儿和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融人城市的愿望强烈,在流入地生育、养育子女的比例不断提高,是生殖健康、妇幼健康、心理健康等服务的重点人群。流动人口居住长期化和家庭化迁移趋势明显,流动儿童、流动老人的数量不断增长,对相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需求持续增加。新一代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和老一代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并存,对流人地和流出地卫生计生服务的均等、接续提出更高要求。量指标,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应围绕增进流动人口健康福祉这一目标,深化对流动人口健康问题及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强服务,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流动人口健康,提升流动人口发展能力。加强人口流动迁移趋势研究,准确把握流动人口的新特征、新需求。随着我国人口形势的变化,人口流动迁移已成为影响人口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地区人口规模与结构演变有着决定性影响。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强人口战略研究,其中人口流动迁移的相关研究是重要内容。要不断创新研究技术方法,加强对流动人口总量、分布、结构的预估预判.结合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出市民化的路径建议。深化人口流动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细化对流动人口子群体的分析,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流动人口需求。
  • 摘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仍将是我国人口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从现在起,要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内在逻辑,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效结合,提出好的理念,切实解决现实难题,共同推进流动人口发展。要有一个开放、包容的视野,坚决破除当前流动人口治理中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和思维固化的藩篱,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同推进、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要将正气、实风、新态、民本深植于心,共同努力,交出让人民更加满意、成绩更加优异的新答卷。
  • 摘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流动人口健康与发展的研究有着独特的政策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认识到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发展不平等,而这两个问题均与流动人口健康与发展问题密不可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尤其是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需从根本上消除制度引发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失效问题。户籍制度不应该被当作一个笼统的概念提出,其背后实际上包含了城镇劳动力市场的群体性分割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二元化,从而在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上造成了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发展不平等。完善流动人口创业服务,鼓励返乡创业与资本下乡,创造适应的农村与城市经济平衡点。政府可以通过搭建创业服务平台,为流动人口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指导、创业帮助等服务,并为其寻求贷款支持,同时进一步创造有利于资本下乡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加快城市反哺农村进程。
  • 摘要:提升流动人口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消除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受到的歧视,让他们公平地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劳动力要素的合理配置,还能实现新时代社会公平正义价值。推倒户籍的隔墙,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是消除流动人口歧视、形成城镇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关键一步。对于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已经引起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尽管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村年轻的劳动力,但是城市中的配套及保障不完善,使得诸多流动人口没有办法将子女带到城市中上学。这些儿童留守在家中,会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这种负效应会引起人力资本的潜在损失。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对策,发现这种由家庭教育缺失引起的儿童人力资本发展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加学校投入的方法得到部分的补偿。比如研究团队在湖南省某县对8000多名儿童进行了一项辅导计划,安排学校中高年级优秀学生帮扶部分低年级后进学生,在放学后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并有老师监控,通过对辅导计划开展前后学生成绩的比较,发现辅导计划可以显著地提高后进学生的成绩。
  • 摘要:在国家规划政策的指导下,选定广东省三个流动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广州、东莞、深圳),实施开展了“广东省劳动密集型工作场所流动人口结核病预防教育试点项目”,利用桌面研究、定量研究、定性访谈等方式,收集和了解在劳动密集型工作场所就业的流动人口对结核病防治知识及国家优惠政策的知晓情况。依托绩效调查结果,设计和开发结核病预防工具箱并投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中使用,评估其有效性。探索在政府主导下、企业积极参与下的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管理的有效模式,降低结核病在劳动密集型工作场所扩散的危险,为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 摘要:未婚流动青少年享有性与生殖健康不应当是一种“奢侈品”,而应当是一项基本权利。但现实中,能够为其服务利用提供支持作用的环境所产出的实际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提高服务利用率和效能需要从生命周期的视角对支持性环境进行分阶段优先改善的路径设计。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分阶段确立支持性环境的优先干预领域。从生命历程的视角看待未婚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对于规避健康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下图所示,未婚流动青少年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支持性环境对其产生影响的强度也不同。0-6岁时人的生活重心在家庭;6-18岁时生活、学习重心在学校,但家庭仍对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观念和教育产生作用;外出打工迈人社会最早始于16岁,这个阶段直接影响力由强至弱依次是同伴、网络媒体、家庭、服务市场、社区及政策环境。本次调查显示,未婚流动青少年出现未婚妊娠等生殖健康问题的“井喷”年龄是在18岁以后,这无不与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根据生命历程,在不同的阶段确立未婚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支持性环境的优先领域能够极大地增强服务利用的效能。将“正面教育”家长作为新起点,在未婚流动青少年学前和在学期间发挥家庭和父母在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家长学校、家长网络课程、微信关注号,定期免费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尤其应当开设与子女就相关问题沟通的能力与技巧的培训。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知识水平,向家长传授沟通和教育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其产生与子女的“共情”,以正面教育的方式更好地履行对子女的相关责任和义务,发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正面启蒙”的作用。
  • 摘要:为了解常州市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现状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流动人口家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笔者在2017年自行组织开展了常州市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设及健康促进研究问卷调查,该调查主要涉及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健康医疗状况、卫生服务利用与需求三个方面的内容。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工具,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对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更是其在流入地享有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的重要保障。然而,近年来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工作发展迟缓,基本医保权益保障水平和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突破。“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计划生育事业的转型发展,卫生计生资源的深度融合,为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摘要:本文借鉴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和Alkire-Foster模型构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多维贫困指标和多维贫困矩阵,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面板数据,选取3个贫困维度,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多维贫困状况,家庭应加强思想健康教育。父母应该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留守儿童。学校应该多找机会与孩子家长特别是父母进行交流。例如适时开展家长会进行家庭访谈,或者通过电话沟通等对家长进行儿童健康意识和知识的普及,调整城市化的思路,鼓励就地城镇化,使更多的农民在本地就业,以便于照料孩子。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业转移人口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致富,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
  • 摘要:近年来,重庆市发布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试点推进探索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通过对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的积极引导,在江北区、渝北区等逐步建立了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大部分服务由社会组织提供,为社区“两委”减负,为群众“救急难、解细小”,驱动城市社区治理精细化。一些服务妇女儿童的社会组织在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有力地弥补和优化了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了妇女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服务满意度。本文以重庆市社会组织参与为农村女性务工者政府购买健康服务为例,重点剖析农村女性外出务工者在城市的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进而研究分析重庆市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的现状和问题,并就重庆市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政策精准服务实践进行探索,总结出经验与启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 摘要: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流动青少年健康风险意识调查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对流动人口的月平均健康支出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以期找到青年流动人口健康支出水平的影响因素,通过对青年流动人口的月平均健康支出计量模型分析显示:①青年流动人口的健康支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不存在年龄差异。②婚姻状况和较高的受教育程度都会对青年流动人口的健康支出产生显著影响。③月收入水平高和到大医院就医都会显著增加个人的健康支出,说明个人社会经济水平对健康支出影响显著。④青年流动人口的个人健康状况越好,健康方面的支出越少,相反个人健康观念越强,其在有关健康方面的支出越多。一是国家应该加强制定青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方面的措施,减少青年流动人口的个人健康开支,确保青年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二是应该在青年流动人口聚居区内增加体育健身设施,倡导全民运动的体育精神,促使青年流动人口增强体质,减少不必要的健康开支。三是根据在婚青年流动人口的健康支出比不在婚的高的情况,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给经济较困难的在婚流动青年人口健康支出上的补助。四是社区和医院应加强医疗健康方面的宣传,提高青年流动人口的自我保健意识。
  • 摘要:本文拟通过借鉴现有研究成果,以问卷调查获得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提出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关制度,减小农业转移人口参保的阻力,大力推进相关配套政策的改革,提高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政策期望值,加强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参保意识。
  • 摘要:本文以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27个省会城市、14个常住流动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相关人口数据的分析,评估这些城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现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评估结果结合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根据不同类别、区域的城市采取差别化的户籍政策,把重点从解决城乡“二元”分割转向解决区域内外有别上,要尊重流动人口的意愿和选择.建立“用脚投票”的迁移机制,要维护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权益,从农村内部着手,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 摘要: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武汉城市圈数据为样本,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较为全面地呈现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从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目的出发,笔者依据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定居意愿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如下推进策略:从经济、空间布局、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出发,以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互动为基础,以武汉城市圈协同发展提升城市圈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为保障,打造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经济、政策以及社会环境,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非农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建设等问题。
  • 摘要:本文利用2011-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2009-2013年中国数据库城市数据研究了房价对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影响。OLS模型、Probit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均表明,城市的房价增长越快,流动人口越不愿意定居该城市,并且工具变量法识别的负影响比OLS模型和Probit模型所得结果更加明显;此外,交叉项分析还发现不同性质的人群中房价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具体来说,无房、流向普通城市、省内流动、未婚、低学历、年龄小、女性的流动人口对于房价增长更加敏感。因此,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应加强民生建设,逐步解决流动人口租房、住房贵等问题,提高城市对于流动人口的吸引力,进而才能提高流动人口在城市落户的意愿,进一步推动人口城镇化发展,实现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 摘要:医疗保险参与比例提高将有利于改善流动人口整体的健康状况,进而也会影响其劳动参与情况和劳动生产率。因此,流动人口医疗保险体系的完善也可能会通过影响流动人口劳动生产率而间接影响其收入水平。本文着重考察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与对其收入水平的影响,旨在通过分析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参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探寻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变化的原因。研究意义在于既为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又从医疗保险参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的视角为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化提供解释。
  • 摘要:为了更好地考察流动人口居住稳定性对其消费的影响,本文从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意愿的视角探讨其在流人地的消费行为,并为户籍制度进一步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