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客观对应物

客观对应物

客观对应物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专利文献917591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江淮论坛、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外国文学研究等; 客观对应物的相关文献由14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显翠、曾思艺、李梅英等。

客观对应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17591 占比:99.98%

总计:917735篇

客观对应物—发文趋势图

客观对应物

-研究学者

  • 张显翠
  • 曾思艺
  • 李梅英
  • 严雯丽
  • 刘孝梅
  • 刘建军
  • 张焱
  • 戴毓庭
  • 易均南
  • 江玉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遥
    • 摘要: 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英美“新批评”理论于20世纪20年代发端于英国,英国诗人、理论家T·S·艾略特被誉为英美“新批评”理论的鼻祖。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南部的诗人、学者兰色姆及其学生艾伦·退特、布鲁克斯和沃伦,以及学者维姆萨特陆续开始在诗歌创作以及批评实践领域倡导运用“新批评”理论,并形成了“南方集团”,对“新批评”理论的推动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时期的“新批评”理论在学术界占据了统治地位。随后,兰色姆的著作《新批评》名声大噪,以上推崇“新批评”理论的理论家们才因此得名“新批评”学派。直至20世纪的60年代,“新批评”理论日趋没落。
    • 王丽莉
    • 摘要: 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T.S.艾略特提出了他的"非个性化"理论,深刻批评了浪漫主义美学对个性和情感的盲目崇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美学的摒弃,恰恰相反,艾略特继承和坚守了浪漫主义美学的基本立场,其"非个性化"理论只是一种"补弊"的策略,它既是维护诗歌独立品格、追求诗人个性的一种创作方式,又是获得诗歌快感和承担快感以外某些宏大社会内容的审美理想.
    • 严雯丽
    • 摘要: 艾略特《荒原》的典故之烦琐复杂,给诗歌分析带来了许多困难,文章将以艾略特诗学创作理论"非个人化"和"客观对应物"作为切入点,寻找隐藏在繁杂文本下的多重叙事声音,同时结合诗歌文本内容与创作时代背景,探究多种叙事声音在《荒原》中是如何做到和谐共存及其呈现的艺术效果,探讨分析两大诗学理论对叙事声音的升华效果。
    • 严雯丽
    • 摘要: 艾略特《荒原》的典故之烦琐复杂,给诗歌分析带来了许多困难,文章将以艾略特诗学创作理论"非个人化"和"客观对应物"作为切入点,寻找隐藏在繁杂文本下的多重叙事声音,同时结合诗歌文本内容与创作时代背景,探究多种叙事声音在《荒原》中是如何做到和谐共存及其呈现的艺术效果,探讨分析两大诗学理论对叙事声音的升华效果.
    • 易均南
    • 摘要: 张枣被称为"当代最低产的诗人",绝不是因为他怠惰,而是他有着对语言、意境极度苛责的创作态度。作为当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承袭了"风"、"骚"传统;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从不割裂古典与现实,用精确而感性的语言,寻求中西诗艺的融合与发展。在张枣的笔下,总能感受到古典性与先锋性的交融,繁复的人称变化,古典式轻甜、朦胧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本文将以张枣诗歌中借用的客观对应物以及典故为切入点,剖析他诗歌中的重写与创造,探索中西诗艺的契合与发扬。
    • 易均南
    • 摘要: 张枣被称为"当代最低产的诗人",绝不是因为他怠惰,而是他有着对语言、意境极度苛责的创作态度.作为当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承袭了"风"、"骚"传统;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从不割裂古典与现实,用精确而感性的语言,寻求中西诗艺的融合与发展.在张枣的笔下,总能感受到古典性与先锋性的交融,繁复的人称变化,古典式轻甜、朦胧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本文将以张枣诗歌中借用的客观对应物以及典故为切入点,剖析他诗歌中的重写与创造,探索中西诗艺的契合与发扬.
    • 李宗达
    • 摘要: 威廉·华特华兹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Eliot曾在自己提出的诗歌理论对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严厉的批评,他认为诗歌应该通过以物言情,而非直接生硬地表达情感.本文通过对两位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通过两位作者观察总结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感表现手法和客观对应物理论情感表现手法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这两种手法并非完全对立,实际上可以结合运用.
    • 李商雨12
    • 摘要: 关于诗歌写作,有一种卓越的见解:认为写作者自身就是一个高明的批评家,因为他在写作时,''一大部分的劳动是批评活动,提炼、综合、组织、剔除、修饰、检验:这些艰巨的劳动是创作,也同样是批评''(1)。这个说法启发我们在考察诗人写作时,也同样在考察他写作的来路。同时也意味着,诗人写作必定在文学史的语境中。因此,对于阿尔来说,他的写作观念的生成.
    • 刘孝梅
    • 摘要: 以现象学批评理论为视域,深入对比研究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论与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说,可发现两者在意象实质、言-象-意转化机制、审美意蕴方面的本质异同.通过对比研究,既深入解析现代主义诗歌巨擘艾氏意象观的精髓,又可挖掘出中国优秀传统诗学意象说的现代特质,以实现双方的互补互照,在古为今用、中西融合中丰富当代诗歌“意象”内涵及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