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荒原

荒原

荒原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4篇、相关期刊804种,包括诗刊、中华诗词、朔方等; 荒原的相关文献由1730位作者贡献,包括梁晓声、章德益、李春生等。

荒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4 占比:100.00%

总计:1674篇

荒原—发文趋势图

荒原

-研究学者

  • 梁晓声
  • 章德益
  • 李春生
  • 江玉娇
  • 刘涛
  • 杨思凡
  • 于坚
  • 何塞·恩里克·罗多
  • 余纯顺
  • 孙卫东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蒋士美
    • 摘要: 《一朵野花》的产生情境充满了复杂性,中西文化和诗艺的碰撞,时代生活的投影,个人生命体验和情感生活的纠结,俱在其中。回到诗歌所产生的历史现场,从中西诗艺及现实人生的角度考察其生成路径,《一朵野花》通过引入"荒原"意象重置了传统中国"野花"的意义,并显出独特的现代性内涵。《一朵野花》实际上蕴涵着陈梦家对中国新诗命运走向的深刻思考,揭橥了陈梦家实现诗艺转向及人生转向的内在原因,也为中国古典诗学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潮之结合提供了经验及启示。
    • 李嵱
    • 摘要: 在可可西里,布周已不知不觉坚守了十一年。他将可可西里申遗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视作人生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大事。他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可可西里守护者。不光是他,可可西里的老队员新队员身上都有一种传承的精神,那是可可西里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以命相搏凝聚在这片高原净土的精神。他是守护者,也是被荒原赋予力量的人。
    • 陈海波
    • 摘要: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一代代塞罕坝人始终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始终胸怀“咬定青山不放松”“绿了荒原白了头”的执着坚守,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血肉之躯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 范莹芳; 闻鑫琛
    • 摘要: 英美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荒原》不仅主题奇特,而且叙事颠覆传统。文章通过时序、时距、频率三个维度,研究了《荒原》的叙事时间--在时序上,分析了其预叙、外部倒叙及混合倒叙;在时距上,研究了叙事中场景、概述、省略和停顿形式的运用;在频率上,探讨了单一叙述、重复叙述及概括叙述的运用。研究发现,该诗叙事中对时间要素的运用在设置悬念、营造氛围、塑造人物、构建意义秩序和揭示主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 李敬巍; 喻名希; 牛煜琛
    • 摘要: 艾略特的“传统”观是其文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从柏格森的“绵延”理论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审视艾略特传统观中的历史意识。通过分析艾略特的历史意识与其文学理论中“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的关系,可以接近艾略特的历史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实践运用——通过一种作为过程的“追忆”,改变了对“传统”的态度和接近它的方式。《荒原》文本则是艾略特历史意识与“追忆”行为的具象化呈现。
    • 李璨
    • 摘要: 《时代周刊》在封面上将2020打上了红叉,并称之为The Worst Year Ever。回眸辞旧,人都无法独善其身。航班熔断,多国国境关闭,疫情的反复贯穿一年的始终。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在《荒原》里问:“你们紧密地聚居在一块是因为你们彼此相爱吗?”在这场告别里我回答:“爱”。封城并非孤城,翻看相册,穿过达达尼尔海峡闪着银光的海,心怀雀跃地抵达阿瓦诺斯小镇,精美的瓷器上缀着爱琴海的蓝。回望留学之路,记忆流入深海。这一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 于坚
    • 摘要: 云南丽江的迷人之处在于,它依然是一个经常会遇到荒原的地方。高山、湖泊、荒原都是一种东西,都是荒凉的东西,但人们仰止高山、爱护湖泊,对荒原则仅仅视为“荒”,以为无用,视而不见。荒原之所以在这个大开发的时代得以幸存,恐怕就是因为它的无用。其实荒是一种最有力量的东西,世界在开始的时候,是它的荒一最强烈地给人关于原初、关于永恒、关于存在的启示。大地是由于无用才存在的。
    • 摘要: 秘鲁南部的纳斯卡荒原中,有一系列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巨幅神秘人造图案,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古怪形象,被称作纳斯卡线条。前不久,考古学家在这里的一个山坡上发现了新的纳斯卡线条——一幅巨大的猫形地画。考古学家当时正在执行秘鲁文化部支持的纳斯卡-帕尔帕管理计划,为当地自然景观重新建模,偶然发现了这幅猫形地画。
    • 曹文轩
    • 摘要: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 刘璐(文/摄影)
    • 摘要: 毛腿沙鸡是栖息在沙漠与荒原地带的鸽形目鸟类,它们的童年始终笼罩在缺水的阴影下,对它们而言——喝水比吃饭更重要!小鸟们如何缓解饥渴?毛腿沙鸡亲鸟竟然将自己变成"移动的饮水机"。说起毛腿沙鸡,生活在西北荒漠草原地带的人们并不陌生,作为鸽形目家族成员,它们外形似原鸽,但尾甚长而尖,翅亦尖长,不惧干旱、不惧严寒,常大群栖息在沙漠和荒原,喜欢低空疾速飞行。毛腿沙鸡的中间两根尾羽特别尖,十分显眼,小腿上的羽毛又长又密,披及脚面,就像穿着"毛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