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传播
宗教传播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061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法音、中国天主教、群文天地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等;宗教传播的相关文献由145位作者贡献,包括袁爱中、程敦辉、兰秋林等。
宗教传播
-研究学者
- 袁爱中
- 程敦辉
- 兰秋林
- 刘勇
- 刘曼
- 刘骞
- 孟姣
- 尚辉
- 张伟
- 张竹邦
- 曾绚琦
- 李智瑛
- 李辉
- 杨健
- 杨德睿
- 梁颐
- 董桂军
- 赖全
- Davis Derek H
- 丁小平
- 丁洲
- 严萍
- 乌力巴孜尔·卡得尔别克
- 付强
- 任雅仙
- 侯亚荣
- 傅云鹤
- 傅恩凤
- 储一鸣
- 公保才让
- 冉昌光
- 冯天瑜
- 冯秋季
- 凌文斌
- 刘兴辉
- 刘志明
- 刘骞1
- 叶蕾34
- 吕军
- 吕继红2
- 吴华
- 吴民
- 周博文
- 周博文2
- 学诚
- 封兴中
- 尚止
- 岳宗凤
- 崔华杰
- 常玢
-
-
侯亚荣
-
-
摘要:
古钢琴艺术活动的本质属性是基于人际关系的传播,中外文化在传播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多维度的信息产生交流与沟通,使社会关系在历史洪流中产生生生不息的变化,单一维度的艺术活动溯源是文化传播的"活化石"。古钢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多面而开放的,与宗教文化的传播密不可分,尤其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曾关注与研究清朝康熙皇帝对古钢琴的发展与推动,研究方向聚焦古钢琴在皇室的宗教文化交流上,尤其倾向于康熙本身的音乐造诣,很少有人去审视康熙与古钢琴艺术活动的传播学意义。文章通过深挖康熙与古钢琴艺术内在联系,剖析原因,从中提取了康熙与古钢琴艺术活动的传播学意义。
-
-
蒙芋颖
-
-
摘要:
自明后期以来,基督教逐渐深入中国民间,教士们试图通过一系列慈善救济活动拉近与中国民众间的关系,舒解由于东西文化观念冲突而带来的传教压力。明清传教士慈善救济的实施内容包括:(一)救治疾疫;(二)赈济灾民;(三)救养弃婴。除慈善事业外,教士们更希望能获得中国民众对其宗教文化的认同,从而为拓展基督教传播空间建立基础,无形中为中西文化架起了交流与互动的桥梁。明清传教士慈善救济事业与传教工作的曲折行进,正是中西不同文化间冲撞与融合的真实写照。
-
-
陈笑霏
-
-
摘要:
音乐的形成普遍认为与萌芽时期的宗教活动密不可分,而其发展又随着宗教传播的不断深入,交织着不同元素的相互碰撞,与其他因素共同构成了音乐长河的辉煌历史。宗教的传播间接促进了中西方音乐的发展和风格特色,本文结合《中西方音乐史及作品鉴赏》一书,分析宗教传播过程中的中西方音乐交流与逆变。
-
-
刘曼
-
-
摘要:
本文利用明清天主教汉语文献、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汉词典、晚清民国期刊等资料,在宗教传播、语言接触的背景下重新考察"礼拜"一词的来源,指出"礼拜"明末已见于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传教士的汉语著述中,但在华天主教传教士主要使用"主日"和"瞻礼+数字".新教传教士来华后,从广州人处习得了自东南亚传入的"礼拜"以与天主教相区别,并影响了中国人的用词."礼拜"最终进入汉语共同语,可能还因为中国其他宗教的影响."礼拜"一词的产生机制是汉语与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接触中词项空缺、语义借用引发的仿译、意译造词.
-
-
崔华杰
-
-
摘要:
近代以来,以传教士、游历家和外交官为主的西方人深入西藏地区开展宗教传播、资源勘测和地理调查等工作,在探查地方的同时留下不少笔记。其不仅记录了在这一地区的所见所闻所感,还着意描述经行地的物产、民族、典章、制度,尤其史地情形。部分西方人专意蒐集、整编汉文史料,加以外文文献考辩详释,疏通中外载籍译名,考释西藏的地理、历史与人事,有时还引入史学辅助学科对相关文献和文物做深入考察,从而在研究上出现了学术化和史学化的倾向。
-
-
刘曼
-
-
摘要:
本文利用明清天主教汉语文献、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汉词典、晚清民国期刊等资料,在宗教传播、语言接触的背景下重新考察“礼拜”一词的来源,指出“礼拜”明末已见于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传教士的汉语著述中,但在华天主教传教士主要使用“主日”和“瞻礼+数字”。新教传教士来华后,从广州人处习得了自东南亚传入的“礼拜”以与天主教相区别,并影响了中国人的用词。“礼拜”最终进入汉语共同语,可能还因为中国其他宗教的影响。“礼拜”一词的产生机制是汉语与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接触中词项空缺、语义借用引发的仿译、意译造词。
-
-
-
-
-
潘天波
-
-
摘要:
宗教传播为中国古代文化外溢提供了绝佳契机,然而,"连接中外的丝绸之路,最活跃的跋涉穿行者就是佛教僧侣"1。他们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独特路径,特别是僧侣与传教士在"西学东来"与"东学西渐"中起到文化互通、互译与互惠的桥梁作用。就漆器文化而言,僧侣与传教士是中西漆器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使世界文化在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丝路")上不断地溢出、传播与回流。
-
-
张晓虹
- 《“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2013年10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丁铎尔项目组对滇西北地区进行了考察,当时从大理出发,沿着永平进入怒江流域,沿着怒江一直向北到南滇藏交界的丙中洛地区.在这次考察中,主要作务是研究怒江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考察之前在做资料准备时,就发现滇西北地区有几个教堂非常重要.一是位于怒江流域的白汉洛教堂.这一个非常独特的白族建筑风格的天主堂,大概在1898年的时候由法国传教士修建.
-
-
张晓虹
- 《“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2013年10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丁铎尔项目组对滇西北地区进行了考察,当时从大理出发,沿着永平进入怒江流域,沿着怒江一直向北到南滇藏交界的丙中洛地区.在这次考察中,主要作务是研究怒江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考察之前在做资料准备时,就发现滇西北地区有几个教堂非常重要.一是位于怒江流域的白汉洛教堂.这一个非常独特的白族建筑风格的天主堂,大概在1898年的时候由法国传教士修建.
-
-
张晓虹
- 《“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2013年10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丁铎尔项目组对滇西北地区进行了考察,当时从大理出发,沿着永平进入怒江流域,沿着怒江一直向北到南滇藏交界的丙中洛地区.在这次考察中,主要作务是研究怒江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考察之前在做资料准备时,就发现滇西北地区有几个教堂非常重要.一是位于怒江流域的白汉洛教堂.这一个非常独特的白族建筑风格的天主堂,大概在1898年的时候由法国传教士修建.
-
-
张晓虹
- 《“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2013年10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丁铎尔项目组对滇西北地区进行了考察,当时从大理出发,沿着永平进入怒江流域,沿着怒江一直向北到南滇藏交界的丙中洛地区.在这次考察中,主要作务是研究怒江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考察之前在做资料准备时,就发现滇西北地区有几个教堂非常重要.一是位于怒江流域的白汉洛教堂.这一个非常独特的白族建筑风格的天主堂,大概在1898年的时候由法国传教士修建.
-
-
张晓虹
- 《“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2013年10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丁铎尔项目组对滇西北地区进行了考察,当时从大理出发,沿着永平进入怒江流域,沿着怒江一直向北到南滇藏交界的丙中洛地区.在这次考察中,主要作务是研究怒江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考察之前在做资料准备时,就发现滇西北地区有几个教堂非常重要.一是位于怒江流域的白汉洛教堂.这一个非常独特的白族建筑风格的天主堂,大概在1898年的时候由法国传教士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