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女性农民工

女性农民工

女性农民工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法律、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102篇;相关期刊172种,包括理论与当代、中国妇运、中国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城市化加速期社会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第五届中国经济论坛等;女性农民工的相关文献由28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若冰、国晓丽、李玫等。

女性农民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1 占比:4.3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5102 占比:95.60%

总计:5337篇

女性农民工—发文趋势图

女性农民工

-研究学者

  • 陈若冰
  • 国晓丽
  • 李玫
  • 任秀杰
  • 姜山
  • 张婧
  • 李晓静
  • 林绍珍
  • 赵欢君
  • 于春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郜宪达; 黄洪
    • 摘要: 在多重结构性张力的限制下,女性农民工如何实现增权?珠三角女工的经验显示,她们发展出了独特的姐妹情谊。情感接纳、行动动力和互助网络构成了女工姐妹情谊的三个面向,女工在其中获得良好情感体验、行动智慧和平等关系,这构成了女工反思的重要条件。女工反思的三个层面进一步促使女工发展集体身份、创造女工权力。以社区工作发展姐妹情谊、以平等关系陪伴女工增权,是女工姐妹情谊给社会工作带来的重要启示。
    • 孙文中
    • 摘要: 女性农民工在城乡迁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流动经历,本文基于对女性农民工生活史的挖掘,剖析其社会融入的轨迹、分化及机制。依据生命历程理论,认为时空的变换导致青中老三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和动态变化性,社会融入是迁移者与环境的双向互动过程,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出现同化性融入、区隔性融入和拒绝性融入类型。受制于政策制度及性别因素等公域和私域空间等各种事件影响,从生命历程的走向来看,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关键是能否将“家”安在城市,在融入过程中仍面临着家庭依附性强、经济融入低等群体效应困境,因而在推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中,需要对女性的城市融入议题给予政策上关注和回应。
    • 梁丽; 王战; 朱韦明; 周密
    • 摘要: 作为双重弱势群体的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生活边缘化问题是中国农民工家庭迁徙的重要阻碍。在政府多次强调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消除就业性别歧视背景下,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女性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上,使用政策文本内容分析方法,揭示女性农民工就业质量政策因素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评述目前国内女性农民工就业质量政策因素的研究特点,提出女性农民工就业质量政策因素的理论方法提升空间。旨在丰富女性农民工就业管理领域的研究理论体系,拓展劳动力就业及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学科发展,适应新经济形势下对女性农民工高质量就业政策设计的现实需要。
    • 郭瑞; 谭雪婷
    •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家越发重视农村地区的自主发展,对于农村的基础设施、整体规划、发展路径等方面都给予了资金、人才、技术上的支持,一大批优秀青年愿意返乡为家乡做贡献.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县镇一级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成效.文章主要研究女性农民工群体回流意愿的强弱,以及回流意愿的动因,并思考该政策的提出是否对回流产生拉力作用.
    • 钟曼丽; 杨宝强
    • 摘要: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女性农民工的市民化,只有女性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市民,才可能带动整个家庭融入城市.文章基于性别、圈层、嵌入的维度,构建了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多维分析框架.文章从身份歧视、职业选择、工作环境方面分析了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身份与性别排斥;从"群体边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方面分析了女性农民工体面劳动获取困难及圈层跨越障碍;从城乡二元"隔离"与流动的"家"层面分析了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性和关系型嵌入障碍.在此基础上,遵循"赋权—增能—自助—他助"的思路,提出了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可行路径.
    • 赵萌迪; 王成军
    • 摘要: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如何有效地开发农村丰富的女性劳动力资源,实现其非农就业质量和数量的协同发展是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2012年、2014年和2016年三期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混合横界面数据,在对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估计普通话能力对女性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普通话能力对女性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随着女性农民工普通话能力的提高其就业质量也随之提高.
    • 何莉芳
    • 摘要: 从经济、社会、心理3个层面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女性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状况进行分析,探究影响云南省少数民族女性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具体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女性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几点建议。
    • 黄琳清
    • 摘要: 电视剧创作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还原现实生活场景,不仅通过不同的主题呈现观众在各个领域的生活体验,而且影响观众的生活感知。从服装符号视域来看,电视剧中的女性农民工逐渐多样化,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从我国近年来的电视剧中,随机抽取114名女性农民工角色,从身体服饰形象、内在人格、伦理角色、职业身份四个方面对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服饰形象进行内容分析,以了解中国电视剧中女性角色服饰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女性农民工建构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董云芳; 范明林
    • 摘要: 本研究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通过非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收集资料,从生命起点、职业流动与家庭生活三个方面回顾了7名女性农民工的生命轨迹,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她们“从商业服务人员到个体工商户”这种向上职业流动的促发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促进和支持女性农民工实现向上流动的因素主要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重要网络成员的影响,以及她们的个体主体性、生命阶段的特质与过往生命历程的正向累积效应.其中,她们自己的积极主体意识发挥了核心和决定作用.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形塑了女性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与生命历程.基于此,要改善女性农民工的职业流动质量,首先要为她们创造尽可能平等、公平的社会环境,另外还要激发和运用她们的主体力量、保障她们的子女在城市中的受教育机会、加强面向她们的继续教育与个性化服务.
    • 邓倩; 罗敏
    • 摘要: 围绕女性主体性视角,聚焦不同属性媒体建构女性农民工形象的话语实践,探讨了新闻文本呈现女性农民工形象的总体特征和社会逻辑.通过对2000-2019年广东省和江苏省4份代表性报纸女性农民工议题新闻报道(N =2485)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女性农民工的媒体形象建构呈现出“主体性缺失”和“结构性弱势”两大特点.从报道数量上看,女性农民工议题的重要性经历了高峰过后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的动态变化.较之农民工整体,国内主流报纸对女性农民工“低度再现”.从媒体形象上看,尽管女性农民工行为形象的主观能动性有所提升,但“主体性缺失”的受苦受难者和被关爱者仍占比61.09%,价值形象总体上趋于客观平衡.党政机关报和都市报在女性农民工媒体形象和新闻结构框架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差异彰显着形塑文本的社会结构性要素之间的张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