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789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常用外国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64333篇;相关期刊426种,包括新闻世界、东南传播、今传媒(学术版)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内经研讨会、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框架理论的相关文献由983位作者贡献,包括廖桂生、曾操、王璐等。

框架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2 占比:1.19%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4333 占比:98.80%

总计:65116篇

框架理论—发文趋势图

框架理论

-研究学者

  • 廖桂生
  • 曾操
  • 王璐
  • 肖晓玲
  • 赵静
  • 陶海红
  • 朱圣棋
  • 李世东
  • 蒋丽平
  • 邓国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青昱
    • 摘要: 利用框架理论进行媒介内容的传播学研究层出不穷,然而许多时候研究者只提框架理论,不提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是框架理论的认识论源流,二者无法割裂而谈。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与框架理论都认为,社会现实不是自然而就的,而是被精心设计、编排过的。因此利用框架理论做媒介内容研究是具有认识论方面的适当性的。
    • 钟唯
    • 摘要: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宣布将向海洋排放福岛核废水,此举引发国际社会一片哗然。然而一贯对中国环境问题“忧心忡忡”的西方媒体却在此次事件中集体失声,仅有的几篇报道也无不呈现出避重就轻、转移焦点的意图。文章以新闻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西方几大主流媒体在福岛核废水排污事件中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并与同一时期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对比,尝试找出现今国际舆论环境中,西方媒体如何利用框架选择、转移与突出新闻焦点,影响国际舆论进而污名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同时为中国打赢涉华舆论战、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争夺国际话语权提出几点建议。
    • 张悦; 魏晓红; 吴辉
    • 摘要: 后真相时代,社会热点事件报道对公众情绪的影响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借助python软件整理、统计媒体对社会伦理事件的报道及公众评论,对新闻主题框架如何影响公众情绪进行实证考察。在本研究当中,以鲍毓明事件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发现,在社会伦理新闻报道中,使用"案件细节""调查进展"主题框架的新闻报道对公众"中立情绪"有正向影响,使用"处罚惩治""问责监管"主题框架新闻报道对公众"消极情绪"有正向影响,"负面报道"对公众"消极情绪"有正向影响,"中性报道"对公众"中立情绪"有正向影响。当前社会伦理报道存在极致煽情、倾向单一、焦点偏移等问题,而坚持平衡报道、开展善意传播、培养法治理念、探索社会伦理报道的成熟模式,是疏导公众情绪的有效策略。
    • 胡友峰
    • 摘要: 西方环境美学从对比艺术审美与自然审美入手进行理论建构,将“非框架性”视为自然对象区别于艺术作品的重要特性。环境美学对框架的反思则经历了颠覆、回归、重构三个阶段。从批判视角出发,环境美学中的非框架主义将框架视作艺术美学传统对自然审美的强行规训,主张颠覆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艺术审美框架。从自然审美的主客体关系出发,框架主义认为框架不仅是自然对象需要保持独立和区分的必要边界,而且是主体审美经验选择与聚焦审美对象的必然要求,从而回归了框架的本然内涵。在分歧与争论中,环境美学以科学知识、文化叙事等因素不断丰富着框架的内涵,以实现主客体的融合与平衡。在反思的同时,环境美学也在更广阔的语境下重构了自然审美框架。环境美学对自然框架的三重反思不仅厘清了自然审美中框架理论的多重内涵,也为当前自然美学的发展拓宽了视域。
    • 王耀宗
    • 摘要: 新媒体社会中健康传播的渠道逐渐拓宽,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开始扮演重要角色,互联网成为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本文以框架理论为基石,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出发,对微信公众号内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议题文章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出该议题在各个层次的呈现情况,发现该议题在高层次框架中存在健康媒体呈现不足、内容同质化明显的问题,在中层次框架中存在消息来源交代不清、版权意识略薄弱的问题,在低层次框架中有着图片质量欠佳、音视频存在感弱的问题,由此提出推进传播主体多元化发展、规范自媒体健康传播秩序和推动健康信息内容可视化的建议措施,以期优化该症的健康传播现状。
    • 王熙; 娄竞文
    • 摘要: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地方融媒体中心建设已成为媒体改革的重要议题。在疫情防控中,融媒体中心在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分析城市区级融媒体中心的受众框架特征、抗击疫情报道的报道框架,同时探讨了新形势下两种框架的内在逻辑关系。
    • 张玉玲
    • 摘要: 随着移动终端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长期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小镇青年逐渐走入人们视野。本文主要以框架理论的观点来探究抖音短视频平台上自媒体对小镇青年这个群体的形象建构。从议题、场景以及叙事这三个框架分析发现,小镇青年虽然往往呈现一种求知奋斗的青年形象,但是内心向往悠然自由的生活,是与城市青年相去甚远的一个群体。自媒体的“自塑”框架可为小镇青年以往的“污名化”形象正名,而媒体及社会也应当关注和解决小镇青年本身的焦虑之感,“共塑”小镇青年形象。
    • 张德敬; 黄坚亮
    • 摘要: 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呈现自我的重要方式,更是政府塑造自我形象的机会。基于架构理论的视角对云南6个州市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分析,发现:(一)其发展架构和道路架构塑造了致力于发展的形象;(二)成果架构和考试架构塑造了在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果的形象;(三)“战争”架构塑造了不畏艰险和迎难而上的形象;(四)执行架构和线框架构塑造了有效执行的形象;(五)领域架构、生命架构和机械架构共同塑造了促进当地社会全面发展的形象;(六)人民架构、服务架构和责任架构共同塑造了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但如何让政府的语言架构与受众架构契合,以此提高政府话语质量,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仍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 张月馨
    • 摘要: 词汇是一切英语教学的基础,是英语听说读写的前提。根据框架理论可知,了解相应的概念结构或语义框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语言中词语的含义。本文应用框架理论,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同义词辨析、构词法、根据语境猜测词义等学习策略。
    • 邵奕敏
    • 摘要: 女性故事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构成,女性形象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折射与体现。文章立足于人民日报、澎湃新闻两大新闻媒体共计120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女性医务工作者的报道样本,基于学者臧国仁的高中低层次框架理论,探析报道中呈现的中国女性医务工作者形象及其背后折射的多重国家形象。结果表明,抗疫期间媒体对女性医务工作者的报道打破了传统报道对女性的偏见,彰显了其守岗敬业、向险逆行、温暖亲和的独特形象,折射出民主进步、富有人文关怀、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大国形象。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讲好中国女性故事,传播好中国国家形象的“四多”对策:多主体设置女性议题、多角度创新叙事方式、多形式呈现女性形象、多学科交叉开展女性研究,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和传播效果,促进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