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生物学
天体生物学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生物物理学、天文学、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57371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地质学报、科技传播、科学大观园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第十二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等;天体生物学的相关文献由10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汉基、张志远、王鲁峰等。
天体生物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57371篇
占比:99.98%
总计:357459篇
天体生物学
-研究学者
- 吴汉基
- 张志远
- 王鲁峰
- 蒋远大
- (蒋)远大
- Alian Wang
- Jan Amend
- 孔凡晶
- 孙敏
- 宫冬
- 肖智勇
- 赵晓明
- 郑永春
- Caleb Scharf
- David
- Emilie Rauscher1
- John A. Baross
- Michael J. Drake
- Shea
- Wettergreen
- Woodruff T. Sullivan Ⅲ
- Yves Sciama
- lolisolo
- 任秋凌
- 佚名
- 克劳斯·布拉
- 冯磊
- 凯莱布·沙尔夫
- 刘宇昆
- 刘易斯·达特内尔
- 刘晗(译)
- 刘杏忠
- 刘艳
- 刘骏
- 卢瑜
- 史蒂夫·米尔斯基
- 叶斌龙
- 向梅春
- 吕爱平
- 吴苏妹(编译)1
- 吴蕴豪(译)
- 唐红
- 大卫·罗斯
- 孙微
- 小天
- 尼克·小笠
- 席鹏
- 弃疾
- 张宝明
- 张现辉
-
-
谢树成;
罗根明;
朱秀昌;
王灿发;
袁松虎;
邱轩;
纪建达;
阮小燕
-
-
摘要:
“四深”微生物是指深海、深地、深空和深时环境的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等。人们对“四深”微生物的了解非常有限,是亟待突破的地球生物学前沿领域。“四深”微生物的研究对理解地球生命起源、界定生物圈的边界条件、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以及行星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贡献。随着我国深海、深空、深地等重大工程计划的推进,一系列与“四深”微生物有关的前沿科学问题不断提出,包括地质微生物与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地质微生物的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地质微生物参与的隐匿地质过程等。特别是,“四深”环境活性氧自由基对微生物的影响、地质病毒对生物演化和地质过程的影响等前沿领域都亟待突破。活性氧自由基能对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乃至整个生物圈的演化以及微生物地质作用都产生重要影响。病毒引发了现代和近代诸多全球性疫情爆发,地质病毒则可能对生物的背景灭绝和大灭绝以及一些地质过程产生影响。
-
-
陈季;
朱听
-
-
摘要:
生物分子的手性均一性是地球上生命的重要标志.生命对D型核糖和L型氨基酸的依赖究竟是生命起源的必然,还是早期地球上发生的一次偶然事件,目前尚无定论.地球上生命手性均一性的原因还未能被很好地解释,但一些实验证据已显示基于L型核糖和D型氨基酸的镜像生命被合成出来的可能性.本文简要总结了当前对镜像生物分子的研究进展和方向,并探讨了在实验室中运用新型镜像分子生物学工具构建镜像生命的可行性.
-
-
杜辛楠
-
-
摘要:
寻找地外生命最根本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是:宇宙中那些孕育其他生命的星球,是否和地球一样?我们怎样定义“生命”?进而又如何开展对系外行星、宜居带及地外生命的探索?天体生物学是近二十余年发展出的新兴交叉学科,涵盖了天文学(物理学、行星科学)、生物学、化学及地球科学等众多学科,以寻找和研究太阳系外宜居天体及地外生命为核心。众所周知,我们现在只了解地球这一颗有生命的行星和人类这一种智慧生物。
-
-
冯磊
-
-
摘要:
提出了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新模型—星云中继假说,它是宇宙胚种论的修改版本.在这个模型中,作为宇宙"种子"的原始生命起源于太阳系的前身恒星系统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并且在前身恒星死亡后充满整个原太阳星云.地球生命的起源可以分为3个阶段:太阳前身恒星的原始生命起源,原太阳星云时期和太阳系形成与地球生命时期.这个模型最主要的推论是原始生命(或其后裔)以及它们的化石存在于太阳系内各种天体之中.
-
-
肖智勇;
惠鹤九;
秦礼萍
-
-
摘要:
行星科学起源于天文学和地球科学,是伴随人类月球和行星探测工程快速诞生的学科,与全球板块活动理论同时期建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行星科学已细分为行星地质、行星化学、行星物理、天体生物学等成熟的分支。其中,行星地质学使用多源遥感数据和模拟对比的方法,主要目的是了解天体的地质演化;行星化学起源于传统地球化学和陨石学,主要目的是了解天体物质的起源和演化。行星地质和化学从跨越天体的角度研究地质过程和地球化学的本质,为探索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尤其是地球早期演化、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
-
尼克·小笠;
董子晨曦(翻译)
-
-
摘要:
在地下深处,放射性元素可以分解水分子,产生为地下生命供能的成分。这一过程又被称为辐射分解(radiolysis)在长达数百万到数十亿年的时间里,这种方式为地球上生活在孤立的、充满水的裂缝中以及岩石孔隙中的细菌提供了能量。如今,一篇发表在《天体生物学》(Astrobiology)杂志上的最新研究表明。
-
-
卢瑜
-
-
摘要:
25年前,1996年12月20日,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逝世。卡尔·萨根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在行星大气、天体生物学和地球生命起源等方面做出了诸多重要的研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直在积极地向公众普及天文知识和更为重要的、理性的科学思维方式。
-
-
-
-
摘要:
到那时,在2014年启动这项实验的科学家都已不在人间,他们永远无法知道,在21世纪提出的这个与细菌寿命有关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这项实验的发起人是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微生物学家拉尔夫•穆勒、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天体生物学教授查尔斯•科克尔和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生物化学教授彼得•塞特洛。
-
-
Yves Sciama;
王隽(编译)
-
-
摘要:
盖亚假说(Gaia hypothesis)好似环保主义者的口号或是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的某种神秘隐喻,甚至还像某本糟糕科幻小说衍生出的古怪想法。尽管鲜被提及,它实则已成为如今地球科学的统一范式,在过去的30年推动了地质学、气候学、海洋学、冰川学、天体生物学、生态学、进化科学乃至科学哲学的发展。根据该假说,人类栖居的地球本质上也有生命。
-
-
史蒂夫·米尔斯基;
红猪(翻译)
-
-
摘要:
2018年6月,《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显示在极端红光中培养的含有叶绿素的蓝藻(也叫“蓝细菌”)也能实现一定的光合作用,虽然这种光线能量很低。不久后,《宇宙》杂志(Cosmos)就报道了这项发现,刊登了一篇精彩的文章,标题是《突破极限:蓝藻能将火星改造成地球吗?》(Pushing the Limit:Could Cyanobacteria Terraform Mars?)。导语是:蓝藻可在极弱的光线下实现光合作用,这项发现对天体生物学颇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