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菌

古菌

古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8篇,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学、轻工业、手工业、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4670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世界、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六次、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2007年会暨国际研讨会等;古菌的相关文献由78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维维、韩继刚、向华等。

古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4670 占比:99.80%

总计:84840篇

古菌—发文趋势图

古菌

-研究学者

  • 张维维
  • 韩继刚
  • 向华
  • 崔恒林
  • 侯靖
  • 张浪
  • 张传伦
  • 申玉龙
  • 万云洋
  • 张文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姬雪莉; 林琪琪; 陈颖
    • 摘要: 岩溶环境是一类具有特殊水文和水质特征的环境,蕴含着丰富的水资源同时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微生物对岩溶环境水质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作为地球微生物群体重要组成的古菌,相关研究报道十分有限。本文综述了近20年有关岩溶环境古菌的研究论文,总结了已报道的岩溶环境中古菌的群落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探讨了当前岩溶环境古菌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将来岩溶环境古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龙云川; 蒋娟; 胡菁; 张珍明; 朱成斌; 苏荣翔; 周少奇
    • 摘要: 为探究高原湖泊湖滨带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对磷赋存形态的影响,以草海湖滨带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磷素赋存形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组成.结果表明,草海湖滨带表层沉积物的总磷含量范围在662.89~881.26mg/kg之间,平均值为750.36mg/kg;各磷形态中Na OH-NRP>Res-P>BD-P>HCl-P>NaOH-SRP>NH;Cl-P.细菌群落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等59个门和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等1259个属组成;古菌群落由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等8个门和甲烷丝菌属(Methanosaeta)等67个属组成.冗余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共现性网络分析表明,微生物群落能驱动草海沉积物中磷的形态转化,细菌主要通过影响铁的氧化/还原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古菌则通过改变有机质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来调控沉积物磷形态.
    • 郭静; 张传伦
    • 摘要: 海洋里面到底有多少古菌?古菌不仅在海水中从表层到深部都有大量存在,而且在海洋沉积物及深部也广泛存在,并且海水中的浮游古菌和沉积物中的底栖古菌有着本质的差别,在此只针对海水中的浮游古菌进行介绍和讨论。浮游古菌是海洋生物量最多的微型生物之一。目前,从太平洋和大西洋,从水体表层到深部以及海底沉积物中都检测到大量古菌的存在。
    • 谢树成; 罗根明; 朱秀昌; 王灿发; 袁松虎; 邱轩; 纪建达; 阮小燕
    • 摘要: “四深”微生物是指深海、深地、深空和深时环境的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等。人们对“四深”微生物的了解非常有限,是亟待突破的地球生物学前沿领域。“四深”微生物的研究对理解地球生命起源、界定生物圈的边界条件、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以及行星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贡献。随着我国深海、深空、深地等重大工程计划的推进,一系列与“四深”微生物有关的前沿科学问题不断提出,包括地质微生物与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地质微生物的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地质微生物参与的隐匿地质过程等。特别是,“四深”环境活性氧自由基对微生物的影响、地质病毒对生物演化和地质过程的影响等前沿领域都亟待突破。活性氧自由基能对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乃至整个生物圈的演化以及微生物地质作用都产生重要影响。病毒引发了现代和近代诸多全球性疫情爆发,地质病毒则可能对生物的背景灭绝和大灭绝以及一些地质过程产生影响。
    • 谭亚红; 高利娟; 宋文霞; 卢雪梅
    • 摘要: 蛋白质N-糖基化不仅存在于真核生物中,还存在于原核生物中,探讨蛋白质N-糖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所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详细综述原核生物蛋白质N-糖基化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分析原核生物中N-糖基转移酶的结构及识别底物特点,并讨论原核生物N-糖基化系统在糖基化工程中的应用,以期为疫苗开发和疾病治疗提供方案。
    • 蔡阮鸿; 郑强; 陈晓炜; 徐大鹏; 王煜; 骆庭伟; 张锐
    • 摘要: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持续升高,加剧了气候变化,引发全球关注.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活跃碳库,工业革命以来吸收了近1/3人类活动排放的CO2,调控着全球气候变化.海洋吸收和储藏CO2的机制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其中"微型生物碳泵(MCP)"是一种新认识的生物机制,阐述了由微型生物(异养细菌、古菌、病毒和原生生物等)参与的将活性有机质转化为惰性溶解有机质(RDOM)的生态过程,在海洋循环和储藏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自MCP理论提出以来的重要研究进展,包括:MCP介导的RDOM解析方法及其分子特征,海洋微型生物与DOM的相互作用机制,病毒及原生生物介导的碳循环对海洋有机质的影响等,并展望MCP未来研究方向.
    • 洪义国; 吴佳鹏
    • 摘要: 在富含甲烷水合物的海相冷泉沉积物中,古菌厌氧甲烷氧化作用(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普遍认为,AOM是由嗜甲烷古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共同调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16S rRNA基因分析表明,包括AEME-1、AEME-2和AEME-3在内的多种甲烷古菌参与了AOM的过程,它们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底缺氧带.AOM过程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从深海底部冷泉区向上渗漏的甲烷气体,绝大部分在穿透缺氧带沉积层过程中被甲烷氧化古菌所消耗,有效减少了具有强烈温室效应的甲烷气体向大气的释放.对AOM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在认识冷泉系统碳酸盐的形成机理、控制强温室气体甲烷从海底的渗漏和开发可燃冰新能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程跃扬; 靳振江; 袁武; 贾远航; 梁锦桃; 邱江梅; 潘复静; 刘德深
    • 摘要: 为了研究湿地土壤古菌、细菌,以及二者之间的共存机制,以会仙岩溶湿地中湖泊湿地、稻田和稻田撂荒地为研究样地,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数据,构建了古菌群落、细菌群落和古菌细菌之间群落的共现网络.结果表明:湖泊湿地土壤古菌的多样性显著高于稻田和稻田撂荒地;稻田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显著高于湖泊湿地和稻田撂荒地;在门水平上,湖泊湿地、稻田和稻田撂荒地的优势古菌均为Thaumar-chaeota(奇古菌门)、Bathyarchaeota(深古菌门)和Euryarchaeota(广古菌门),优势细菌均为Chloroflexi(绿弯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和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共现网络分析表明,古菌、细菌和古菌细菌之间的正相互作用均多于负相互作用;古菌共现网络中起着关键连接作用的微生物为Bathyarchaeota(OTU9、OTU38、OTU85、OTU1093、OTU155和OTU231)和Nitrososphaeraceae(亚硝化球菌科)(OTU2);细菌共现网络中起着关键连接作用的微生物为Pyrinomonadaceae RB41(OTU21)、Acidobacteria subgroup 6(酸杆菌纲)(OTU48)和Rokubacteria(棒状杆菌门)(OTU44);古菌细菌共现网络起着关键连接作用的微生物为Bathyarchaeota(OTU9、OTU38和OTU85)、Nitrososphaeraceae(OTU2)、Anaerolineaceae(厌氧绳菌科)(OTU39)、Holophagae Subgroup 7(全噬菌纲)(OTU14)和Pyrinomonadaceae RB41(OTU21).Mantel分析表明,影响古菌细菌共现网络关键类群的环境因子是pH、C/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微生物类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对湿地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
    • 林喜铮; 谢伟
    • 摘要: 古菌作为深部生物圈中常见的原核生物,广泛分布于各类海洋沉积生境中,在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不同的古菌类群对环境条件存在生理适应性差异,它们分别在近岸沿海和开阔大洋沉积物中构成了厌氧微生物生态系统和好氧微生物生态系统.本文通过对近岸与远洋、沉积物与上覆水体两个不同维度的古菌群落结构进行比较,以及对出现在深部生物圈中的常见古菌(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深古菌门(Bathyarchaeota)、底栖古菌目(Thermoprofundales)、Asgard古菌超级门、乌斯古菌门(Woesearchaeota))的分布、代谢和环境适应机制进行论述,总结了深部生物圈中古菌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几个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 郭静; 张传伦
    • 摘要: 古菌和细菌古菌和细菌最重要的区别:・古菌和细菌的16S rRNA基因明显不同,因此它们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完全分开的两簇。16S rRNA很保守,不容易变异,保留了最原始的生命信息。・古菌细胞膜和细菌细胞膜的结构明显不同。在细菌的膜脂化合物中,连接甘油分子和碳链的是酯键,而古菌中链接甘油分子和碳链的则是醚键(详细见上期介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