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冰川学

冰川学

冰川学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气象学)、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322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中国国家地理、极地研究、世界环境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18届年会等;冰川学的相关文献由130位作者贡献,包括姚檀栋、孙波、秦大河等。

冰川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9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3322 占比:99.06%

总计:13449篇

冰川学—发文趋势图

冰川学

-研究学者

  • 姚檀栋
  • 孙波
  • 秦大河
  • 谢自楚
  • 张九辰
  • 施雅风
  • 王宗太
  • 任贾文
  • 何茂兵
  • 崔祥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冰川冻土》聚焦服务于冰冻圈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寒区工程学、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生态学等学科发展,重点报道冰川(冰盖)、积雪、冻土、海冰等关键冰冻圈要素的过程与机理、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适应,以及相关的全球变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关注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及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传播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服务冰冻圈及其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崔祥斌; 郝彤; 稂时楠; 赵博; 肖鹏; 艾松涛; 蔡轶珩; 刘艳; 赵文轲; 邢治瑞; 许奔; 董晟; 罗坤
    • 摘要: 雷达冰川学是通过冰雷达(也称无线电回波、探冰雷达、穿冰雷达等)探测,测绘极地冰盖冰厚、冰下地形、冰盖内部冰层(等时层)分布及其扰动等,进而研究冰盖底部环境和过程、冰层年代、冰流运动和冰盖动力学的一门年轻的学科,能够用于推断冰盖演化和气候变化,评估冰盖稳定性、物质平衡和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无线电回波在冰内的强穿透性被首次发现,直接推动了冰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此后,冰雷达被广泛用于南北极冰盖的观测和研究。1983年,Bogorodsky等人出版了名为《Radioglaciology》的专著,系统阐释了雷达冰川学的概念、原理和观测研究进展。2014年和2019年,国际冰川学会(IGS)以Radioglaciology为主题,分别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组织了两次大型的雷达冰川学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雷达冰川学学科的发展。
    • 摘要: 《冰川冻土》聚焦服务于冰冻圈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寒区工程学、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生态学等学科发展,重点报道冰川(冰盖)、积雪、冻土、海冰等关键冰冻圈要素的过程与机理、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适应,以及相关的全球变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关注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及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传播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服务冰冻圈及其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摘要: 《冰川冻土》聚焦服务于冰冻圈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寒区工程学、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生态学等学科发展,重点报道冰川(冰盖)、积雪、冻土、海冰等关键冰冻圈要素的过程与机理、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适应,以及相关的全球变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关注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及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传播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服务冰冻圈及其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摘要: 《冰川冻土》聚焦服务于冰冻圈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寒区工程学、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生态学等学科发展,重点报道冰川(冰盖)、积雪、冻土、海冰等关键冰冻圈要素的过程与机理、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适应,以及相关的全球变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关注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及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传播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服务冰冻圈及其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摘要: 《冰川冻土》聚焦服务于冰冻圈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寒区工程学、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生态学等学科发展,重点报道冰川(冰盖)、积雪、冻土、海冰等关键冰冻圈要素的过程与机理、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适应,以及相关的全球变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关注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及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传播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服务冰冻圈及其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摘要: 秦大河,1947年出生于甘肃兰州。青少年时期的秦大河有一个梦想--“我想让自己的脚印,踏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怀揣着这个梦想,他开始了求学之路。上学、考试、毕业、升学,秦大河遵循着与大多数人一样的节奏,刻苦学习,最终考入兰州大学的地质地理系。在那时,中国的冰川学研究刚刚起步,兰州大学正是国内该学科最好的大学之一。
    • 摘要: 《冰川冻土》聚焦服务于冰冻圈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寒区工程学、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生态学等学科发展,重点报道冰川(冰盖)、积雪、冻土、海冰等关键冰冻圈要素的过程与机理、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适应,以及相关的全球变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关注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及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传播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服务冰冻圈及其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摘要: 《冰川冻土》聚焦服务于冰冻圈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寒区工程学、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生态学等学科发展,重点报道冰川(冰盖)、积雪、冻土、海冰等关键冰冻圈要素的过程与机理、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适应,以及相关的全球变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关注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及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传播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服务冰冻圈及其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摘要: 《冰川冻土》聚焦服务于冰冻圈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寒区工程学、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生态学等学科发展,重点报道冰川(冰盖)、积雪、冻土、海冰等关键冰冻圈要素的过程与机理、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适应,以及相关的全球变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关注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及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传播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服务冰冻圈及其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