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行星
系外行星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3年内共计417篇,主要集中在天文学、航天(宇宙航行)、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9558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今日科苑、天文学进展、科技传播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起源与进化专业委员会与月球科学与比较行星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度学术研讨会、 第七届海峡两岸天文望远镜及仪器学术研讨会等;系外行星的相关文献由299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楠、江山、李珊珊等。
系外行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9558篇
占比:99.32%
总计:59964篇
系外行星
-研究学者
- 宋楠
- 江山
- 李珊珊
- 王海名
- 吴蕴豪(译)
- 小默
- 柯文采1
- 苟利军
- 何锐思
- 季江徽
- 小松研吾
- 张唯诚
- 王健海
- 田丰
- 蔡昭权
- 谢基伟
- 陈淑环
- 伍正罡
- 佚名
- 刘增义
- 周济林
- 张同杰
- 张嵬
- 张熙
- 徐蒙(翻译)
- 戚永军
- 晨风
- 朱永田
- 李欣
- 李珊珊1
- 柯文采
- 梁炳鑫
- 步天阁
- 汲晓奇
- 王思慧
- 白雪宁
- 程思淼2
- 窦江培
- 胡德良(编译)
- 胡永云
- 苏俊
- 苏宜
- 许明明
- 赵刚
- 郭晶
- 阳光
- 陈学雷
- 魏星
- Camille.M.Carlisle
- Casey Reed(绘图)
-
-
连雨辰;
胡永云
-
-
摘要:
迄今为止,已有五千多颗太阳系外行星和两千多颗褐矮星被确认,它们展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伴随着愈来愈多系外行星的发现,关于系外行星大气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均在迅速发展.本文将回顾近几十年来系外行星和褐矮星探测的主要进展,依序介绍系外行星中的热木星、具有大气层的类地行星,以及孤立并快速旋转的褐矮星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这些大气环流特征是未来系外行星探测的基础.然后,将介绍基于观测建立的大气模式对这些系外行星和褐矮星大气演化和动力学特征的模拟结果,包括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层结的稳定性、辐射传输、大气成分等.热木星受到强烈辐射且被潮汐锁定,环流模式预测其具有大的昼夜温差和赤道地区向东的急流.温木星通常不会被潮汐锁定,展现出广泛的自转率倾角和轨道偏心率,导致环流模式与热木星相比有很大不同.潮汐锁定的类地行星具有类似热木星的大气环流模式,但可能存在的海洋以及各种化学过程会深刻改变类地行星的气候,在这一部分本文还将讨论系外行星研究的最终目标——寻找宜居行星.褐矮星作为行星和恒星之间的过渡状态,通常是缺乏外部辐射并快速旋转的星体,内部具有剧烈的对流,大气表现出云层和温度的不均匀性.最后,我们将对系外行星和褐矮星大气这一前沿科学领域未来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给出展望.
-
-
张唯诚
-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天文学家们在太阳系之外首次发现了“飞马座51b”,这是一颗绕着和太阳相似的恒星运行的行星,天文学家们称之为“系外行星”。这一发现开启了人类寻找系外行星的探索之旅。截至目前,人类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4800余颗系外行星,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所呈现的万千姿态和神秘气象大大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
-
王海名
-
-
摘要:
2021年12月25日,备受关注的NASA旗舰级空间天文任务——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于美国东部时间当日早上07:20在法属圭亚那欧洲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踏上奔赴日地L2点的征程。作为NASA哈勃空间望远镜(HST)的继承者,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是人类迄今为止功能最强大的空间望远镜,旨在寻找早期宇宙中首批星系并探索银河系以及系外行星系统。
-
-
王海名
-
-
摘要:
NASA网站2021年9月25日报道,利用9月17日陆地卫星-9(LandSat9)发射提供的搭车机会,NASA成功发射两颗分别名为极尖区等离子成像检测器(CuPID)和科罗拉多紫外凌星实验(CUTE)的立方体卫星,用于研究磁重联现象和系外行星。(1)极尖区等离子成像检测器磁重联现象普遍存在于宇宙空间中,在地球磁层边缘磁场相遇的地区也经常发生。
-
-
王帅
-
-
摘要:
2021年12月25日,推迟数年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搭乘阿里安-5(Ariane-5)运载火箭发射,将进入距离地球1.5×106km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工作轨道。JWST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一代轨道红外天文台,是有史以来尺寸最大、功能最强的空间望远镜,将会补充和扩展“哈勃空间望远镜”(HST)的发现,以更长的波长覆盖范围和更高的灵敏度探索宇宙。JWST将更接近宇宙大爆炸的初始时间,寻找未观察到的第一批星系的形成,并观测正在形成恒星和行星系统的尘埃云内部以及系外行星。JWST将依托其强大的能力帮助探索广泛的科学问题,开启天文观测的“阿波罗”时代。
-
-
-
王雅茹;
刘福窑;
王颖;
孙威;
郑晶晶;
肖倩倩
-
-
摘要:
旋转质心坐标系下的椭圆型外限制性系外行星三体问题的哈密顿方程含有坐标和动量的交叉项,并且显含时间变量,系统不再守恒,显式力梯度辛算法无法直接应用。对此,通过扩大相空间将非保守哈密顿系统变换为自治的哈密顿系统,并重新构造力梯度辛算法,实现力梯度辛算法在椭圆型外限制性三体问题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构造的力梯度辛算法的精度优于非力梯度辛算法,并且优化后的力梯度辛算法的精度优于未优化的力梯度辛算法。此外,采用优化的力梯度算法,以及快速Lyapunov指数对椭圆型外限制性系外行星三体系统进行相空间扫描,获得了各参数对行星轨道动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
-
-
-
摘要:
美国宇航局(NASA)近日宣布,其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苔丝”(TESS)任务发现两个可能含有岩石矿物的“超级地球”,是距离我们的星球只有33光年的“宇宙邻居”,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接近我们的多行星系统之一。但一个表面温度高达435°C,另一个表面温度有284°C,难以有生命存活。科学家可借助此次发现去了解系外行星的组成,并评估它们的大气层,为人们寻找外星生命提供重要线索。
-
-
-
乔辉
-
-
摘要:
北京时间2022年7月12日22时30分左右,天文学家陆续公布了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拍摄的首批照片。这组照片包含:船底座星云(Carina Nebula)、南环星云(Southern Ring Nebula)、系外行星WASP-96b光谱图、斯蒂芬五重星系(Stephan’s Quintet)以及韦布首张“宇宙深场”(Deep Field)照片。韦布空间望远镜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主导研发的大型红外空间望远镜,也是迄今为止口径最大的空间望远镜。该望远镜总耗资约100亿美元,历时20多年建造完成,主要用于研究早期宇宙中恒星和星系的演化等。
-
-
-
田丰
-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起源与进化专业委员会与月球科学与比较行星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度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有无地外生命存在一直是人类最关心的科学问题之一.尽管人们已经花费了数十年开展行星探测,仍然很遗憾地没有在太阳系内发现地外生命.自从第一颗系外行星发现以来的近20年中,人们已经发现了超过850颗系外行星和超过2000颗候选系外行星.每年所发现的系外行星数量呈加速上升趋势,系外行星的观测和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天文学和行星科学界发展最快的主流.虽然目前还没有确认探测到可居住行星,但是系外行星的普遍存在性和多样性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通过系外行星的研究已经知道太阳系行星的特征并不能代表全部的系外行星,有必要结合地学、太阳系行星科学和天文学的研究以研究行星系统科学.同时作为新兴研究方向,系外行星研究为中国行星科学追赶国际前沿水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与挑战.可居住行星是液态水可以长期稳定存在于表面的类地行星。类地行星是指质量小于约10个地球质量的行星,超过这一质量范围的行星是气态的,没有可供地球生命发生、发展的固态表面。液态水在行星表面的稳定存在这一条件限制了行星距离其恒星不能过远也不能过近(即液态水可居住区)。在未来一、二十年里,邻近太阳的可居住行星是唯一可以通过观测大气成分发现系外生命的地方;而要想观测到系外生命,首先需要知道非生命过程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大气成分。在这个报告里,将通过大气光化学模式计算在不同类型的恒星的可居住区中的无生命类地行星的大气成分,重点在于通过二氧化碳光解过程产生的氧气和臭氧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