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系统
行星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天文学、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专利文献3729566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地理教学、天文学报、科学之友等;
行星系统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孔明东、李斌成、柳存定等。
行星系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29566篇
占比:100.00%
总计:3729697篇
行星系统
-研究学者
- 孔明东
- 李斌成
- 柳存定
- 郭春
- 乔栋
- 李翔宇
- 谢懿
- 刘华
- 吕超
- 吴蕴豪(译)
- 尚海滨
- 徐珂
- 水韩民
- 王友利
- 王吉龙
- A.沃斯赞
- D·A·威尔顿
- J·M·哈特
- 刘嘉璐
- 刘薇
- 尹怀勤
- 崔平远
- 张元国
- 李显戴
- 李珊珊
- 杜燕茹
- 林棚
- 王亚敏
- 王元真
- 王淼
- 胡前
- 谢天
- 谢文
- 谢毅
- Alexander V. Krivov
- CHEN YuQin
- CHEN YuanYuan
- Chfol A.Grady
- D.A.弗雷尔
- DONG Yao
- JI JiangHui
- MA YueHua
- R. Pudritz
- Robert Zimmerman
- RobertIrion
- Rolf Wahl Olsen
- SHI ShengCai
- Sara Seaqer
- Thayne M.Currie
- YANG XiaoLing
-
-
王帅
-
-
摘要:
2021年12月25日,推迟数年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搭乘阿里安-5(Ariane-5)运载火箭发射,将进入距离地球1.5×106km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工作轨道。JWST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一代轨道红外天文台,是有史以来尺寸最大、功能最强的空间望远镜,将会补充和扩展“哈勃空间望远镜”(HST)的发现,以更长的波长覆盖范围和更高的灵敏度探索宇宙。JWST将更接近宇宙大爆炸的初始时间,寻找未观察到的第一批星系的形成,并观测正在形成恒星和行星系统的尘埃云内部以及系外行星。JWST将依托其强大的能力帮助探索广泛的科学问题,开启天文观测的“阿波罗”时代。
-
-
杨梅;
赵玉晖;
季江徽;
姜浩轩
-
-
摘要:
基于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和MPC(Minor Planet Center)的彗星观测数据,对长周期彗星(Long Period Comet,LPC)的轨道进行逆向演化,得到其原始轨道,并分析了LPC的观测轨道和原始轨道的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LPC观测轨道半长轴倒数(1/a)obs和原始轨道半长轴倒数(1/a)ori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峰值分别位于(1/a)obs-2×10^(-5)au^(-1)和(1/a)ori-6×10^-(5)au^(-1);大近日点LPC(近日点距离q>3.1 au)和小近日点LPC(近日点距离q≤3.1 au)的原始轨道(1=a)ori峰值位置相同,均位于1×10^(-4)au^(-1);JPL和MPC数据中LPC的原始轨道(1/a)obs峰值没有显著差异,均在1×10^(-4)au^(-1);奥尔特云彗星(Oort cloudcomet)中很多拥有较大的近日点距离(超过50%的奥尔特云彗星q>3.1 au).其对了解长周期彗星和奥尔特云彗星的动力学特性提供了重要信息,也将为未来以长周期彗星为目标的空间任务目标选取提供研究基础.
-
-
-
夏眠
-
-
摘要:
我们知道,太阳作为太阳系的中心恒星,无疑是最大的存在,在太阳系所处的银河系里,其他行星系统也同样,恒星往往是个头最大的那个,那么,大家是否想过,在宇宙中的无数恒星中,太阳算是大个子吗?实际上,当你真正纵观宇宙后,你会觉得太阳作为恒星家族中一员,真的太普通太普通了,可能只是个小个头,而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大到让人觉得恐怖的恒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恒星家族中几位重量级别的成员吧!
-
-
梅甘·安斯德尔;
王靓(译)
-
-
摘要:
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天文学家得以造访行星诞生的尘埃之地,亲眼目睹更为丰富的行星形成图景。关于行星系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形成过程与我们现在的太阳系有什么样的联系,是天体物理学中最为基础的问题之一,也是破解我们在宇宙中的地位之谜的关键环。近年来得益于开普勒望远镜等系外行星项目的成功,我们有时已经对无处不在的行星系统感到习以为常了,然而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甚至还不知道太阳系以外是否存在其他行星。
-
-
谢懿(编译)
-
-
摘要:
2017年奥陌陌侵入了内太阳系,彰显了人类对其他行星系统认识极为有限。在1837年的某个时间,有一个特殊的天体越过了距离太阳1000个天文单位的重要标记点。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一个多世纪后,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它继续默默地朝太阳潜行。最终,在2017年10月19日,人类终于发现了这个闯入者。
-
-
-
-
-
摘要:
首先,做出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把造型黏土揉成直径五厘米的圆球,再将一支铅笔插进圆球的中心。这样就可以用铅笔支撑住地球,不必担心手所投射的阴影会遮到球体,并且更方便模拟地球的转动。再把一小块不同颜色的黏土黏到地球上任意地方,用这块黏土代表你。
-
-
-
-
摘要: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一颗与木星共享公转轨道的小行星是来自另一个行星系统的星际移民,这也是天文学家首次在太阳系中发现此类天体。这颗编号为(514107)2015 BZ509(简称BZ)的小行星运转轨道极为奇特,与附近其他小行星截然不同。
-
-
-
-
摘要:
对于月球,天文学家早就看着不顺眼了,它那么大,跟着地球这样的主人很是不成比例,就像大个头的女孩找了个小个子的男朋友那样扎眼!因为太阳系中所有其他卫星的主人都很大,直径都比该卫星大几十倍,例如太阳系体积最大的卫星木卫三,直径是月亮的1.5倍,但它的主人木星却比它大了27倍。相比而言,地球仅比月亮大3倍,这么小的差别让人感觉,月亮好像不是地球的卫星,而是更像冥王星与它的伴星卡戎那样,月亮与地球是一种双行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