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月亮

月亮

月亮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天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0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68篇;相关期刊2325种,包括儿童音乐、歌海、民族音乐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学术会议、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2010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等;月亮的相关文献由9075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贾平凹、季羡林等。

月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05 占比:98.4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68 占比:1.53%

总计:10978篇

月亮—发文趋势图

月亮

-研究学者

  • 佚名
  • 贾平凹
  • 季羡林
  • 朱成玉
  • 老生
  • 程建国
  • 韩少功
  • 王玉民
  • 张世普
  • 张丽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本刊综合
    • 摘要: 留心过日历的你,是不是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去年也就是牛年的最后一天(1月31日)是腊月二十九,没有“大年三十”?那么“大年三十”去哪了?都是月亮“惹的祸”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来计算一个月的天数的,在天文学中被称为“朔望月”。“朔”所在日为农历初一,那天人们完全看不到月亮;“望”所在日为农历十五,那天人们看到的是满月。从“朔”到“望”再到“朔”,这样的一个周期就是农历一个月的长度。
    • 杨栀
    • 摘要: 月亮站得那么高,一定看过许多地方吧?左眼睛看沙漠里的骆驼,右眼睛看大海的波浪;这个眼睛里有企鹅,那个眼睛里有云朵;一边陪着我睡觉,一边和猫头鹰说说笑笑。
    • 张炜
    • 摘要: 人这一辈子需要不时的犒3(kào)赏,为了多些欢乐,就得好好过节。没有比外祖母更懂这个道理的人了,所以她最重视节日,不要说春节、元宵、端午这几个大节日了,就连冬至、立春这样的小节日,她都会按部就班地准备得像模像样。中秋节到了,妈妈提早回家了,她知道这个日子多么重要,所以在太阳还没有落山的时候就推开了栅栏门,和外祖母一起在厨房忙碌着。这天晚上不能提爸爸。我一直忍住,尽管特别想念。我相信她们也是一样。如果提到爸爸,大家就没法高兴了。
    • 吴卉
    • 摘要: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更深黄月落,夜久屠星稀”……古往今来,人们对月色的描写都不尽相同。事实上,月亮自身并不能发光,其原本的颜色更接近暗灰色,人们看到的不同月色是由月亮自身反射太阳光的颜色决定的。月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受散射和折射的影响,因此月亮呈现出各种颜色的现象与地球上的大气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 谭丹
    • 摘要: 抬头可见之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致力于揭示近世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内涵演变,解释其新知如何发生、传播,指出明末清初,西来传教士在月球新知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前期学术曾将传统天文历算与近代科学中的月亮知识相互调和。清末民初时,月食救护与月球新知的矛盾逐渐成为大众科普议题中的焦点,月亮的科学话语交织着文明的焦虑和紧张感。20世纪30年代以后,更为严密、精确的月球知识得到传播,月亮的神话成分受到更大冲击,月亮观念因此实现根本转变,但其中的人文内涵却并未消失。
    • 印度泰戈尔
    • 摘要: 我不过问:“傍晚圆圆的满月挂在迦昙波的枝头时,有人能去捉住它么?”哥哥却笑道:“孩子呀,你真是我所见到的顶傻的孩子。月亮离我们这样远,谁能去捉住它呢?”
    • 李佳璇; 曾江保(指导)
    • 摘要: 停步回望,往事浮现,想念从未消亡,就借着这月光,再与童年对望……记忆回到儿时,父母出差,我住在外婆家。入夜了,外婆带我在树下乘凉。四周一片寂寥,几声单调的鸦鸣和沙沙作响的叶子在风中狂欢,叫嚣着属于它们的暗夜。恐惧使我一个劲儿地往外婆怀里钻。外婆轻抚着我的头,指着天上的月亮,温柔地说:“别怕,你看,月亮会陪着你的。”
    • 彭希
    • 摘要: “天黑时,千万不要用手指着月亮,否则,月亮会在你睡觉的时候偷偷割掉你的耳朵。”趁弟弟没注意听奶奶讲的传说,我悄悄地跟在他身后,紧握住他的手指向天空那似镰刀的月亮。“你指了月亮,今晚月亮会来割你的耳朵了。”我松开弟弟的手,一边笑一边跑。弟弟紧跟在身后,面色煞白……
    • 朱志烨
    • 摘要: 稻田的月光我常常记起田野里的天籁,记起那一株稻穗般的月光。稻穗般的月光,是童年,我随年轻的母亲在稻田里拣拔稗草困倦之后,放眼辽阔的绿色,蔓生对天空无限的遐想。我总是喜欢在夜晚,在屋后的那块稻田的空地,静静的望月亮的笑靥,一株扬花的稻穗圈定它晃悠悠的倩影,月光被稻穗分割成了稻穗,月光成了稻穗般的月光,它照耀着身边的庄稼,照耀着栖宿在稻田里没有离开的小鸟,我很想变成一株稻穗,站在田野,静守一只月亮的出没,点亮美妙的稻田之夜。
    • 王雪
    • 摘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唐诗又是其中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在唐诗中"月亮"意象的运用十分广泛,研究"月亮"意象及其隐喻翻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人的文化认知模式。本文通过对唐诗的分析,将其中的"月亮"意象大致分为无生命的物体和有生命的人,译者在对这些隐喻进行英译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采取对等翻译、等效翻译、明晰化翻译以及逆向翻译的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