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方法:统计

方法:统计

方法:统计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71篇,主要集中在天文学、统计学、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专利文献10222459篇;相关期刊8种,包括管理观察、云南教育: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坛等; 方法:统计的相关文献由21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歆、李乡儒、季凯帆等。

方法:统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22459 占比:100.00%

总计:10222529篇

方法:统计—发文趋势图

方法:统计

-研究学者

  • 王歆
  • 李乡儒
  • 季凯帆
  • 季江徽
  • 潘元月
  • 王德华
  • 赵永恒
  • 赵长印
  • 鹿瑶
  • 侯永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慧; 丁雨君; 李乡儒; 张金区
    • 摘要: 射频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RFI)是射电目标搜寻和精确分析研究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RFI检测是相关数据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已有RFI检测方法可分为成分分解法、阈值分析法、机器学习类方法.从应用广泛性和可解释性方面考虑,阈值分析法最具代表性,特别是SumThreshold是近年备受关注的一个RFI检测方法.从SumThreshold方法的原理、算法设计、优化要点、适用性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 杨梅; 赵玉晖; 季江徽; 姜浩轩
    • 摘要: 基于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和MPC(Minor Planet Center)的彗星观测数据,对长周期彗星(Long Period Comet,LPC)的轨道进行逆向演化,得到其原始轨道,并分析了LPC的观测轨道和原始轨道的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LPC观测轨道半长轴倒数(1/a)obs和原始轨道半长轴倒数(1/a)ori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峰值分别位于(1/a)obs-2×10^(-5)au^(-1)和(1/a)ori-6×10^-(5)au^(-1);大近日点LPC(近日点距离q>3.1 au)和小近日点LPC(近日点距离q≤3.1 au)的原始轨道(1=a)ori峰值位置相同,均位于1×10^(-4)au^(-1);JPL和MPC数据中LPC的原始轨道(1/a)obs峰值没有显著差异,均在1×10^(-4)au^(-1);奥尔特云彗星(Oort cloudcomet)中很多拥有较大的近日点距离(超过50%的奥尔特云彗星q>3.1 au).其对了解长周期彗星和奥尔特云彗星的动力学特性提供了重要信息,也将为未来以长周期彗星为目标的空间任务目标选取提供研究基础.
    • 胡寿村; 赵海斌; 季江徽
    • 摘要: 近地小行星是一类可能对地球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的太阳系小天体,目前绝大部分的近地小行星是由地基望远镜发现的,且数目仍在不断增加.为了对我国未来开展近地小行星发现监测提供参考和借鉴,利用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开的数据库对所有近地小行星首次发现时刻的观测资料开展了多维度统计分析.发现望远镜探测能力的限制会对近地小行星的发现造成选择效应,导致不同轨道类型近地小行星发现的相对比例逐年变化且与直径有关.另外,结合数值模拟获得的轨道数据,对近地小行星首次发现时的观测场景进行了还原,获得了发现时刻近地小行星位置在不同天球坐标系的分布,分析了其分布特征与季节、测站纬度和小行星直径的依赖关系.最后,通过分析数据定量考察了太阳、月球和银道面对近地小行星发现的影响,发现地基望远镜一般难以发现来自太阳方向90◦范围内直径140 m以下的近地小行星,并且随着小行星直径的减小该限制范围也将变大;月光污染对近地小行星发现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望月前后几天的观测限制可导致约29%的目标无法被发现,而且分析表明农历上半月发现的目标一般比下半月发现的更难以被跟踪观测;银道面特别是银心方向会对近地小行星发现产生影响,使得黄道面附近存在与季节相关的观测“盲区”.
    • 宋浩冉; 黄卫东
    • 摘要: 数值积分方法是进行天体力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尤其对于行星历表的研究工作而言.由于在使用数值方法计算天体轨道时,最终误差通常是难以预知的,所以在面对精度要求较高或者积分时间较长的工作时具体积分方案的设计---尤其是当使用定步长方法时的步长选择---需要十分谨慎,因为这将意味着是否能在时间成本可以被接受的范围内使解的精度达到要求.因此,在使用数值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快速寻找效率与精度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是每一个数值积分方法的设计者与使用者都会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定步长条件下对数值积分方法的舍入误差概率分布函数以及截断误差积累量对步长的依赖关系和随时间的增长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所得结论,提出了一种仅需较少的数值实验资料即可对选择任意时间步长积分至任意积分时刻时的舍入误差概率分布函数与截断误差积累量进行准确估计的方法,并使用Adams-Cowell方法对该误差估计方法在圆周期轨道条件下进行了验证.该误差估计方法在未来有望用于不同数值算法的性能对比研究,同时也可以对数值积分方法求解实际轨道问题时的决策工作带来重要帮助.
    • 王丽丽; 张龙威; 杨光军; 张俊亮; 刘聪
    • 摘要: 星系的光谱包含其内部恒星的年龄和金属丰度等信息,从观测光谱数据中测量这些信息对于深入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至关重要.LAMOST(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巡天发布了大量的星系光谱,这些高维光谱与它们的物理参数之间存在着高度的非线性关系.而深度学习适合于处理多维、海量的非线性数据,因此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构建了一个8个卷积层+4个池化层+1个全连接层的卷积神经网络,对LAMOST Data Release 7(DR7)星系的年龄和金属丰度进行自动估计.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卷积神经网络通过星系光谱预测的星族参数与传统方法基本一致,误差在0.18dex以内,并且随着光谱信噪比的增大,预测误差越来越小.实验还对比了卷积神经网络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深度神经网络的参数测量结果,结果表明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果优于其他两种回归模型.
    • 曹鹏程; 刘琼; 廖能惠
    • 摘要: 碎片盘通常被描述为贫气盘,其气尘比显著低于原行星盘,因此很少在碎片盘中探测到气体.得益于各种灵敏的望远镜,探测到气体的碎片盘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寻找更多的含有气体的碎片盘成为碎片盘研究的重点课题.然而大范围的搜寻非常耗时且低效,因而为了更快更好地遴选探测的目标,需要根据这类源的特性择选更小范围样本.通过统计探测到气体的碎片盘及其宿主恒星的参数总结出这些源的总体特性.为此搜集了已经发表的探测到气体的碎片盘的文献,总计找到37个源,包括探测到CO等冷气体的12个源、CaII等热气体的14个源以及冷热气体共存的11个源.通过统计其宿主恒星的光谱类型、年龄、离地球距离和碎片盘的相对光度、气体质量、尘埃质量等信息,得出了主要结论:宿主恒星多为B型和A型恒星,年龄大部分都小于50 Myr,相对光度分布相比于已知碎片盘更为集中,在10^(-5)-10^(-2)区间范围.
    • 郭文瀚; 罗智坚; 束成钢
    • 摘要: 对著名老年疏散星团M67的成员星进行了两点相关函数分析,讨论了团星的空间分布情况及质量分层现象.结果表明:M67成员星的两点相关函数能很好地用幂律形式来描述,其成员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成团性和自相似性.对M67不同光度成员星两点自相关函数的分析表明,亮星相比暗星具有更强的相关强度和更大的相关指数,说明在星团内部出现了明显的空间质量分层现象,亮星比暗星具有更强的成团性和更大的中心聚度.不同光度成员星间两点交叉相关函数的分析进一步表明,不同光度成员星之间并没有表现出绝对的空间质量分层现象,亮星和暗星在空间分布上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 潘梦睿; 季江徽; 王素
    • 摘要: M型恒星(M dwarf)是主序星中质量较小的恒星,也是银河系中数量最多的恒星类型,在其周围形成的行星通常距离主星较近,宜居带也比F、G、K型恒星更靠近主星,更有利于发现系外宜居行星.研究表明,M型恒星周围平均存在2.5颗小质量行星,约为F、G、K型恒星的3.5倍,但M型恒星周围巨行星的出现率(occurrence rate)则比F、G、K型小一个量级.基于M型恒星周围发现的401颗行星的参数开展了统计研究,发现质量越大的行星平均轨道半长径越大.类地行星约占行星总数的74%,且轨道半长径均小于1 au,其中28颗行星具有潜在宜居性.根据行星质量-半径关系,在质量等于4倍地球质量(M⊕)处存在一拐点,除少数几颗行星外,大部分小于该质量的行星可能都是由约65%的硅酸盐和约35%的铁组成,大于该质量的行星半径则随质量增加而迅速增大.约60%的M型恒星周围的行星位于多行星系统且轨道分布紧密,相邻行星轨道在3∶2、5∶3及2∶1等平运动共振位置处存在峰值.M型恒星的多行星系统形成与演化等问题对现今的行星形成理论提出了新挑战.
    • 屈艳坤; 曾厚敦
    • 摘要: Fermi卫星对GeV能段的河外伽马射线背景(Extragalactic Gamma-ray Back-ground,EGB)进行了较为精确的测量,极大提高了对高能伽马射线背景的认识,但是在TeV能段,使用空间探测器进行观测非常困难,只能依赖地面伽马射线探测器,如成像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目前,对于TeV能段的河外伽马射线背景的认识还不完善.使用有低活跃状态能谱的61个TeV源(包含2个星暴星系、6个射电星系以及53个耀变体)的累计流量给出河外TeV伽马射线背景的下限.结果 显示,低能段(0.5-4.5 TeV)流量由两个临近的耀变体Mrk 421和Mrk 501主导,贡献了大约58%的累计背景流量;而大于4.5 TeV的能段,由3个已观测到10 TeV以上能段流量的极端耀变体H 1426+428、1ES 1959+650以及1ES 0229+200主导.最后分别探究了星暴星系、射电星系以及耀变体对河外TeV伽马射线背景的贡献,不同耀变体子类对河外TeV伽马射线背景的贡献以及不同红移区间TeV源对河外伽马射线背景的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