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
阿波罗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航天(宇宙航行)、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9篇、专利文献74篇;相关期刊865种,包括科学之友、花木盆景:花卉园艺、家饰等;
阿波罗的相关文献由1241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朱永康、谢立等。
阿波罗
-研究学者
- 佚名
- 朱永康
- 谢立
- 周国平
- 赵敏
- 吴春晓
- 马晓
- 陈维芳
- NASA(图)
- 安琪
- 江山
- 王志魁
- 吴秀兰
- 埃德温·奥尔德林
- 庞之浩
- 张京辉
- 李黎峰
- 津友
- 詹姆斯·奥伯格
- 谢懿
- 吴再丰
- 李有观
- 欧阳自远
- 武宝生
- 汪家铭
- 王致诚
- 肖志军
- 荣智慧1
- 蔡如鹏
- 邓雪梅
- 陈曦
- 陈钦丽
- 黄永明
- Joe
- 万夫凯
- 乐妍
- 刘声远(编译)
- 刘琼
- 刘静江(文/图)
- 加兰
- 吕丽妮
- 吴光节
- 吴淑华
- 吴秀兰(校)
- 周治远
- 周清春
- 姜劼
- 姜岳斌
- 宇虹
- 尹怀勤
-
-
陈名;
杨坤
-
-
摘要:
创刊于1925年的艺术杂志《阿波罗》(Apollo)是英国乃至西方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类杂志之一。近年来,其封面设计愈发注重将形式之美与内容之美进行合理“叠加”,将艺术类期刊封面创意的巧妙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进行结合,在出版发行传递艺术各类讯息的同时亦会聚焦社会热点,以此展现出杂志封面设计中的感性之美和理性之美。
-
-
王珏玢;
李晨;
许婧;
徐银
-
-
摘要: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近日发现一颗正在向地球飞来的近地小行星。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其编号为2022 AA,预计它将于2月4日飞掠地球。这也是2022年全球范围内发现的首颗近地小行星。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首席科学家赵海斌介绍,这颗小行星于1日21时33分左右被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接到上报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将这颗"新星"编号为2022 AA。2022 AA是一颗阿波罗型轨道的近地小行星,直径约43米,接近半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其与地球的最小轨道交会距离约为34.1万公里,小于地月距离。
-
-
晨钟
-
-
摘要:
几十年过去后,现在的许多人对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了解大多限于“阿波罗11号”的第一次登月和“阿波罗13号”的险象还生,对“阿波罗8号”则知之甚少。其实,它是一次最惊险、最刺激的任务,堪称美国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事件之一。“三级跳”吓人1968年12月21日是个星期六。
-
-
秦嘉政
-
-
摘要:
从一名设计师说起,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降落在月球上,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了第一批踏足外星球的人类,与此同时也诞生了“这是我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这句航天史上的永恒金句。将阿波罗11号从地球送入太空的是重型运载火箭土星5号,是人类迄今为止建造的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之一,它的总设计师却是一名德国人,名叫冯·布劳恩。
-
-
王帅
-
-
摘要:
2021年12月25日,推迟数年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搭乘阿里安-5(Ariane-5)运载火箭发射,将进入距离地球1.5×106km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工作轨道。JWST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一代轨道红外天文台,是有史以来尺寸最大、功能最强的空间望远镜,将会补充和扩展“哈勃空间望远镜”(HST)的发现,以更长的波长覆盖范围和更高的灵敏度探索宇宙。JWST将更接近宇宙大爆炸的初始时间,寻找未观察到的第一批星系的形成,并观测正在形成恒星和行星系统的尘埃云内部以及系外行星。JWST将依托其强大的能力帮助探索广泛的科学问题,开启天文观测的“阿波罗”时代。
-
-
-
-
摘要:
5月出版的《通讯·生物学》杂志发表一项太空生物学实验,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在月球上生长的可行性,表明与在地球火山灰中相比,拟南芥(一种产于欧洲和非洲的开花植物)植株在月球土壤样本中的生长速度较慢,并表现出更多应激迹象。这些月壤是阿波罗任务中收集的样本。科学家指出,这些发现表明为了让植物能在月球土壤中有效生长,对植物和月壤的相互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
-
-
-
摘要:
来自“月球”的茶几法国艺术家哈罗(Harow)常年专注于雕塑家具的创作,近期设计的月面茶几名为“阿波罗11号桌”。作品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月球数字档案,利用玻璃纤维板和树脂制作而成,其支架的灵感来自“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哈罗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探索各种形式的艺术,希望通过强烈的美学符号,将宇宙、科技元素融入到家居设计之中。
-
-
杜骏豪
-
-
摘要:
阿波罗11号任务的成功,标志着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以美国获胜告终。苏联在阿波罗11号任务成功后宣称“人类登月既危险又没必要”,同时也否认美苏两国存在登月竞赛,自称“压根儿没有登月的打算”。事实上,早在1956年,苏联就已经初步拟定了登月计划大纲,此时距离肯尼迪发表著名的登月公开演讲还有六年时间。按照大纲,苏联将在20世纪60年代秘密推行登月计划,但因为一系列惨痛的失败,相关细节一直保密,外界对这一计划始终一知半解。直到1990年,苏联当局将部分细节公开,人们才逐渐了解到,苏联原来也曾拥有一个登月之梦。
-
-
陈意;
王则灵;
原江燕;
贾丽辉;
张迪;
李晓光;
杨蔚;
李秋立;
李献华
-
-
摘要: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物馆珍藏了一份阿波罗月壤样品(编号E21),但具体来自哪一次任务返回样品并不清楚。为了对该样品进行溯源,本文开展了初步的岩石学研究。结果显示,该样品由玄武岩岩屑、角砾岩屑和玻璃珠组成,其中玄武岩岩屑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成分与月海玄武岩高度相似,且钛铁矿含量(平均~14.8vol%)、全岩(平均~10.5%TiO_(2))以及富Mg橄榄石的Ti含量(平均Ti~1000×10^(-6))均显示为典型的高Ti玄武岩特征。结合较低的高地物质比例,以及部分玄武岩K_(2)O含量偏高的特点,可以推断E21号月壤来自阿波罗11任务返回样品。此次研究还发现两颗来自高地镁质岩套岩屑,全岩和矿物化学成分指示其为苏长岩。玄武岩岩屑的橄榄石微量元素特征表明,高Ti玄武岩的母岩浆具有较低的Ni、Cr和P含量,这一特征可能反映其源区物质相对亏损这些元素,或在形成过程中有低Ni、Cr组分混入。E21月壤对探究月球早期演化历史以及嫦娥五号月壤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
-
汤川学
-
-
摘要:
缘起星座,始于月神在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8个月前,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的过程中,在众人的注视下空中解体,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这一事件在全美引发轩然大波,也在美国航天界掀起了一场关于"我们接下来要往哪里去"的大讨论,在航天飞机安全性备受质疑的同时,人们对于太空探索的目的也产生了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