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生菌根真菌

外生菌根真菌

外生菌根真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7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2193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菌物学报、生态学报、微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2008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等;外生菌根真菌的相关文献由559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建国、黄艺、吴小芹等。

外生菌根真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9 占比:1.6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2193 占比:98.28%

总计:12406篇

外生菌根真菌—发文趋势图

外生菌根真菌

-研究学者

  • 黄建国
  • 黄艺
  • 吴小芹
  • 唐明
  • 叶建仁
  • 袁玲
  • 郝龙飞
  • 闫伟
  • 白淑兰
  • 李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碧林; 王政; 罗周瑜; 武卉; 郑贺元; 郑永良
    • 摘要: 【目的】为了解中国板栗主产区(罗田)的板栗地下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对罗田地区80年以上的代表性板栗园的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和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并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共采集到300份板栗根系样品,根据形态、颜色和分叉程度等特征进行分类后获得55个外生菌根类型。每种类型选取3个重复根段制备混合样品,对混合样品进行ITS分析。【结果】前50位的OTU分属于34属、15个未分类种和其他类群。其中丰度前20的类群占95.99%:Basidiomycota约占60%,包含Lactarius、Guehomyces、Inocybe、Russula和unclassified_Thelephoraceae 5个主要属;Ascomycota约占30%;Mortierellomycota约占5%,其余5%则属于未分类的真菌。在分离得到的22种外生菌根真菌中,Trichoderma物种丰富度最高(6种),其次是Fusarium(4种)、Penicillium(3种)、Talaromyces(3种)、Pestalotiopsis(2种),Ilyonectria、Castanediella和Leptodontidium各1种。其中与Fusarium、Trichoderma、Talaromyces和Penicillium等4种真菌同源性较高的11株菌已被报道具有生防功能,分离得到11株菌也可能具有较好的生物防治潜力。【结论】本研究系统揭示了中国板栗主产区的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分离得到具有生物防治功能的菌根真菌,为进一步提高板栗抗性奠定基础。
    • 李玉婷; 李莎; 曹杰; 李骄杨; 张亮; 许晓风
    • 摘要: 土壤中的微塑料污染及其毒理学效应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但微塑料对外生菌根真菌的毒性研究仍不多见。为此,以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Pt)和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us,Ld)作为供试菌株,选用粒径80 nm和4μm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塑料微球(PS-MPs)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固体平板法和液体培养法研究不同粒径不同质量浓度(10~300 mg·L^(-1))的PS-MPs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情况、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组织电导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200~300 mg·L^(-1))的PS-MPs显著(P<0.05)抑制2株真菌的生长,且粒径4μm的PS-MPs较粒径80 nm的对两株真菌的生物量表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随PS-MPs质量浓度的升高,Pt和Ld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始终显著(P<0.05)高于对照,且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暴露于2种粒径的PS-MPs之中时,Pt和Ld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在300 mg·L^(-1)处理下最低,且显著(P<0.05)低于对照;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各处理下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PS-MPs处理下,Pt和Ld的MDA含量显著(P<0.05)升高(除10 mg·L^(-1)4μm PS-MPs处理下的Pt和200 mg·L^(-1)4μm PS-MPs处理下的Ld外),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P<0.05)降低(除10、20 mg·L^(-1)80 nm PS-MPs处理下的Pt和10 mg·L^(-1)80 nm PS-MPs处理下的Ld外),菌丝组织电导率显著(P<0.05)升高。据此推测,PS-MPs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机制可能涉及氧化应激反应,且不同菌株对不同粒径PS-MPs的响应不同。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微塑料对土壤外生菌根真菌的急性毒性提供依据。
    • 王嘉月; 郝龙飞; 白淑兰; 包会嘎
    • 摘要: 以普通苗圃培育的2年生樟子松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和指数施肥双因素处理,探讨不同接菌处理与施肥处理对幼苗的生长效应,旨在为樟子松菌根化育苗中苗木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8种外生菌根真菌混合接种处理,同时设不接种菌剂作为对照。设置指数施肥(EF)、2倍指数施肥(DEF)、常规施肥(CF)、接菌+指数施肥(JEF)、接菌+2倍指数施肥(JDEF)、接菌+常规施肥(JCF),共计6个处理组合。为防止接菌和施肥后不同处理间相互干扰,各处理之间用PVC隔板隔开。结果表明,指数施肥的幼苗生长指标、养分积累量(N、P)、菌根侵染率等均显著大于CF处理,其中,以JEF处理幼苗各指标最大,其苗高、地径、生物量分别是JCF处理的1.30、1.42、1.34倍,分别是CF处理的1.44、1.55、2.01倍,N积累量较JCF处理提高了32.7%,较CF处理提高了96.4%,P积累量较JCF处理提高了48.6%,较CF处理提高了100.7%。以上结果表明接菌处理后通过指数施肥对培育优质樟子松幼苗更有利。
    • 姜旭
    • 摘要: 血红铆钉菇是生长于中国东北林区的一种大型食药用菌,分类学上属于铆钉菇科色钉菇属,厚壁囊状体是该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作为外生菌根真菌,在欧洲与欧洲赤松共生,在中国常与乳牛肝菌共见于油松林下。作为林下经济资源,该菌口味鲜美且有营养价值,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但随着近年环境条件变化及人为干扰的增加,其林下子实体发生量出现逐年减少的现象。野外调查与显微观察均发现血红铆钉菇的发生与乳牛肝菌密切相关,易受环境因素与人为干扰影响且子实体形成所需条件更加苛刻,其林下特殊生态位使这一野生菌的研究更加复杂。未来从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三者间关系以及环境相关的子实体发生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有助于为林下人工促繁的实现提供科学基础。
    • 李敏; 吕桂芬; 牛艳芳; 孟兆云; 杨勋爵
    • 摘要: 白桦是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先锋树种,是典型的外生菌根树种。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白桦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白桦根围土壤中共获得261个外生菌根真菌OTUs,隶属于2门、4纲、11目、29科、50属。在门水平上,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相对丰度占93.5%;其余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相对丰度占6.5%。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1%的优势属共有16个,其中红菇属(Russula,32.1%)、蜡壳耳属(Sebacina,19.9%)和丝膜菌属(Cortinarius,11.8%)的相对丰度最高,分布广泛,在所有样点均有出现。采用RDA和SPSS分析了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差异的驱动因素,pH值、总氮、土壤含水量和速效钾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分布均有极显著影响,其中,pH值对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的解释度最高,为34.3%,其次为总氮、土壤含水量和速效钾,解释度分别为25.1%、16.8%和5.4%。研究结果阐明了跨气候带白桦外生菌根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影响因素,可为深入理解及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 向健伟; 龙芳; 张立秋; 周家春; 郑威; 马琼
    • 摘要: 【目的】开展松乳菇的分离鉴定及松乳菇与马尾松的共培养研究,以期通过与马尾松共培养实现松乳菇的规模栽培。【方法】试材松乳菇子实体采自湖北恩施天然马尾松次生林,使用组织分离法获得松乳菇菌株,采用rDNA ITS分子鉴定分离菌株的种属,利用One-way ANOVA分析松乳菇接种对马尾松菌根侵染率、苗木生长及氮(N)、磷(P)、钾(K)含量的影响,并利用Duncan法分析马尾松菌根侵染率与松乳菇子实体生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rDNA ITS分子鉴定3株真菌均为松乳菇,其在松木屑、棉籽壳等基质上能实现菌丝体的良好生长,属于兼性腐生菌根真菌。松乳菇与马尾松共培养结果显示,3株松乳菇均与马尾松形成外生菌根,在共培养11个月后,马尾松的菌根侵染率均在95%以上,外源接种松乳菇显著增加马尾松的干重、株高、地径、主根长和侧根数(P0.05)。【结论】rDNA ITS方法可准确鉴定野生松乳菇,外源接种松乳菇能促进马尾松苗木的生长及对N、P等元素的利用,菌根侵染率的提高有利于松乳菇子实体形成,湖北省恩施市境内的松乳菇资源可作为驯化栽培松乳菇的潜在优良菌株。
    • 张仕杰; 陈鑫林; 陈于; 白晓倩; 赵玉强; 王武; 朱灿灿; 陆小美
    • 摘要: 本研究以薄壳山核桃波尼实生苗为试验对象,采用完全随机盆栽试验设计,探讨外生菌根真菌接种对薄壳山核桃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对照苗,外生菌根真菌接种可显著提高薄壳山核桃幼苗的地上干重和叶片光合能力(P<0.05)。其中,接种土生空团菌幼苗的地径和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苗和豆马勃属接种苗。
    • 马嘉楠; 杨颖丽
    • 摘要: 以无菌组培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幼苗为宿主植物,以无菌石英砂为基质,接种纯培养双色蜡蘑(Laccaria bicolor),发现毛果杨幼苗与外生菌根真菌双色蜡蘑在无菌环境中形成了明显的外生菌根结构,在毛果杨—双色蜡蘑共聚焦显微镜横切片中观察到典型的哈氏网.此外,相较于不接种双色蜡蘑、添加培养液的毛果杨幼苗,接种了双色蜡蘑的毛果杨幼苗的株高增长,鲜重显著增加.说明外生菌根真菌双色蜡蘑能促进毛果杨幼苗的生长.
    • 郝龙飞; 刘欢; 王续富; 包会嘎; 徐悦丽
    • 摘要: 为评价施肥方式和接种菌根真菌处理对油松苗木质量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1年生油松接菌苗(简称+M)和非接菌苗(简称-M)为研究材料,设置3种施肥处理(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2倍指数施肥(DEF))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处理对苗木形态和综合质量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EF处理下,+M和-M处理间油松苗木菌根侵染率无显著差异;而CF和DEF处理下,+M处理油松苗木菌根侵染率较-M处理显著增加了35.7%(P<0.05)和35.0%(P<0.05)。2)3种施肥处理下,苗高和地径均为+M高于-M处理,且在+M和EF组合处理下苗木的苗高和地径均达到最大;而+M和CF组合处理下苗木主根长最小,侧根数最大。3)在+M和EF组合处理下油松苗木总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最大,且地下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最高。4)与-M处理和CF、EF、DEF组合处理相比,+M与EF组合处理下苗木质量指数分别增加了23.8%(P<0.05)、21.0%(P<0.05)、27.7%(P<0.05)。综上所述,指数施肥结合接种菌根真菌处理有利于促进油松苗木生长。
    • 王艺; 涂桂英
    • 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干旱及复水后外生菌根真菌对马尾松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马尾松幼苗为材料,开展接种褐环乳牛肝菌1(S1)、褐环乳牛肝菌7(S7)、鸡油菌(G)、彩色豆马勃(C)和土生空团菌(T)5种菌种的盆栽试验,未接种苗木作对照(CK),在温室内进行人工模拟自然干旱.[结果]1)持续干旱及复水过程中,在接种5种外生菌根真菌作用下,苗木苗高、地径、生物量和根冠比显著提高(P0.05);菌根化苗木显著提高了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幅最大达109%,降低了脯氨酸含量,降幅最大达66.5%(P<0.05);复水后苗木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恢复程度与胁迫时间有关,菌根化苗木可溶性蛋白含量恢复能力大于对照,差异显著(P<0.05).[结论]持续干旱及复水后外生菌根能够促进马尾松苗木生长,促进其根系形态形成,改善水分利用状况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其中S1的苗木抗旱能力最强,而根系形态是影响马尾松不同苗木抗旱性的关键指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