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子
声子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823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晶体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75094篇;相关期刊209种,包括吉林化工学院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大学物理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术年会、海峡两岸第二届工程材料研讨会等;声子的相关文献由163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伟、冯青松、舒海生等。
声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5094篇
占比:99.56%
总计:75423篇
声子
-研究学者
- 刘伟
- 冯青松
- 舒海生
- 张欣
- 吴福根
- 姚源卫
- 杨舟
- 汪越胜
- 刘少刚
- 李世丹
- 董立强
- 梁善军
- 王兴国
- 王艳锋
- 赵丹
- 辛伟
- 向家伟
- 史肖娜
- 李晓刚
- 赵磊
- 何存富
- 吴斌
- 高恩武
- 刘宗发
- 张法
- 董福臻
- 许振龙
- 许立环
- 黄亮国
- 卢明辉
- 卢熙群
- 朱亮
- 李静
- 杨帆
- 杨爱超
- 林航
- 率志君
- 郭宜斌
- 陈延峰
- 于国军
- 刘凯旋
- 刘荣强
- 史创
- 周小玲
- 孙英富
- 张新亚
- 林书玉
- 王珑祺
- 王绪文
- 肖景林
-
-
宋厚甫;
康飞宇
-
-
摘要:
石墨烯具有目前已知材料中最高的热导率,在电子器件、信息技术、国防军工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石墨烯导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最近十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综述了石墨烯本征热导率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首先介绍应用于石墨烯热导率测量的微纳尺度传热技术,包括拉曼光谱法、悬空热桥法和时域热反射法。然后展示了石墨烯热导率的理论研究成果,并总结了石墨烯本征热导率的影响因素。随后介绍石墨烯在导热材料中的应用,包括高导热石墨烯膜、石墨烯纤维及石墨烯在热界面材料中的应用。最后对石墨烯导热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提出目前石墨烯热传导研究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
-
朱天文;
陈晓璐;
杜正良
-
-
摘要:
通过在GaSb的Ga位进行等电子In取代以形成Ga/In间的原子质量波动和应力场波动,可散射短波声子从而降低锑化镓的晶格热导率。采用氧化硼助熔剂法成功制备了In_(x)Ga_(1-x)Sb(x=0,0.05,0.5)样品。研究结果表明In取代显著降低了GaSb的晶格热导率,其中50%的In取代使GaSb的室温晶格热导率由18 Wm^(-1)K^(-1)降低至4 Wm^(-1)K^(-1),最低晶格热导率达2 Wm^(-1)K^(-1)。此外,In取代同时也显著提升了GaSb的电性能,如In_(0.5)Ga_(0.5)Sb的室温电导率达15000 Sm^(-1),为锑化镓的6.8倍。由于电性能的提升和晶格热导率的下降,x=0.5样品具有最高热电优值,在775 K达0.44,显著高于锑化镓的最高热电优值(0.006)。
-
-
赵津;
秦杨军;
刘畅;
刘照;
张航
-
-
摘要:
石墨烯具有高热导率的特点,在传热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石墨烯导热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石墨烯在固液界面间的传热规律,并探究了不同壁面温度下,石墨烯传热层对固液界面热阻及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静态流体中,单层石墨烯传热层会显著降低固液界面温度阶跃和界面热阻,壁面温度越高,石墨烯层对界面热阻的降低效果越明显,降低幅度最高分别可达48%和45.9%。对流体区域施加外力使流体流动,结果显示,由于石墨烯与液氩的相互作用力弱于铜壁面,导致固液壁面处速度滑移程度增大,且石墨烯具有比表面积大的特点,近壁面处分子数增多,热运动增强,使近壁面处的温度阶跃增大。
-
-
刘英光;
薛新强;
张静文;
任国梁
-
-
摘要:
构造了界面具有原子混合的硅锗(Si/Ge)单界面和超晶格结构.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界面原子混合对于单界面和超晶格结构热导率的影响,重点研究了界面原子混合层数、环境温度、体系总长以及周期长度对不同晶格结构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声子的“桥接”机制,2层和4层界面原子混合能提高单一界面和少周期数的超晶格的热导率,但是在多周期体系中,具有原子混合时的热导率要低于完美界面时的热导率;界面原子混合会破坏超晶格中声子的相干性输运,一定程度引起热导率降低;完美界面超晶格具有明显的温度效应,而具有原子混合的超晶格热导率对温度的敏感性较低.
-
-
葛健;
李重阳;
王健
-
-
摘要:
利用第一性原理和玻尔兹曼输运理论,研究了二硫化钼/二硫化钨双层异质结(MoS_(2)/WS_(2)-BH)的热输运性质.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单层二硫化钼、单层二硫化钨和二硫化钼/二硫化钨双层异质结的热导率分别为114,240和167 W·(m·K)^(-1),异质结热导率介于单层二硫化钼和单层二硫化钨热导率之间且略低于其平均热导率.通过对声子色散曲线、格林爱森参量、声子群速度和弛豫时间的分析发现,与单层二硫化钼及二硫化钨相比,二硫化钼/二硫化钨双层异质结的晶格热导率受层间弱范德华作用的影响.
-
-
闫映策;
葛欣
-
-
摘要:
对一个由光学微波谐振腔构成的腔磁机械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此系统研究了光子-磁子-声子间的两两量子纠缠特性以及失谐量、耦合系数、耗散率和温度对量子纠缠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纠缠度在共振和近共振区域较强,并且存在明显的纠缠转移和互补现象.通过对耦合系数和耗散率的探究,能够确定最佳参数范围,进而为实验重现提供新的方案。此外,该系统对温度存在一定的鲁棒性。结果表明,腔磁机械系统可能为宏观量子现象的研究提供一个很有前景的平台.
-
-
齐程东
-
-
摘要:
使用铟(In)掺杂氮化镓(GaN)可以调制其许多性质,从而使其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领域。在应用过程中,材料的热导率是至关重要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器件的稳定性,因此对In掺杂GaN的热导率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使用第一性原理方法求解玻尔兹曼输运方程研究了In掺杂对GaN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In之后,GaN的热导率明显降低,且其光学声子分支和声学声子分支对热导率的变化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研究结果可以为GaN基半导体器件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
-
刘英光;
郝将帅;
任国梁;
张静文
-
-
摘要:
构造了均匀、梯度、随机3种不同周期分布的硅/锗(Si/Ge)超晶格结构.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NEMD)方法模拟了硅/锗超晶格在3种不同周期分布下的热导率,并研究了样本总长度和温度对热导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梯度和随机周期Si/Ge超晶格的热导率明显低于均匀周期结构超晶格;在不同的周期结构下,声子分别以波动和粒子性质输运为主;均匀周期超晶格热导率具有显著的尺寸效应和温度效应,而梯度、随机周期Si/Ge超晶格的热导率对样本总长度和温度的依赖性较小.
-
-
-
-
-
-
-
-
-
肖鹏;
李志信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4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根据Boltzmann输运理论分析了单晶硅纳米薄膜的面向热导率.热导率的尺寸效应可归结为薄膜中边界散射引起的声子弛豫时间的减小.选用Holland模型给出的单晶硅热导率理论公式,结合薄膜中面向传输声子缩减的弛豫时间,得到薄膜面向热导率的理论计算式.薄膜热导率的理论计算揭示,单晶硅纳米薄膜面向热导率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并且随厚度减小而减小,其变化规律与MD模拟结果相一致.
-
-
肖鹏;
冯晓利;
李志信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01年
-
摘要:
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NEMD)研究了平均温度为500K,厚度为10~32nm的单晶硅薄膜的法向热导率.薄膜热导率显著低于对应温度下的体硅单晶的实验值,并随膜厚度减小以接近线性的规律减小.根据声子气动力论模型的分析与NEMD模拟相一致,表明纳米单晶硅薄膜中声子平均自由程显著减小.
-
-
-
杨平;
沈敏;
王鸣
- 《第八届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术年会》
| 2006年
-
摘要:
本文采用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EMD)研究了平衡温度为300K的氮化铝薄膜的法向热导率.利用Stillinger-Weber势函数以及Green-Kubo线性响应理论计算热导率.计算结果表明,氮化铝薄膜的热导率值显著小于对应大体积材料的实验值,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在氮化铝薄膜为1.47~5.39 nm的范围内,氮化铝薄膜的热导率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而近似的线性增加.
-
-
杨平;
沈敏;
王鸣
- 《第八届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术年会》
| 2006年
-
摘要:
本文采用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EMD)研究了平衡温度为300K的氮化铝薄膜的法向热导率.利用Stillinger-Weber势函数以及Green-Kubo线性响应理论计算热导率.计算结果表明,氮化铝薄膜的热导率值显著小于对应大体积材料的实验值,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在氮化铝薄膜为1.47~5.39 nm的范围内,氮化铝薄膜的热导率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而近似的线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