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填饲

填饲

填饲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分子生物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800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动物营养学报、四川畜牧兽医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家禽学术研讨会、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等;填饲的相关文献由24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继文、邵荣益、龚道清等。

填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0.8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0800 占比:99.08%

总计:10900篇

填饲—发文趋势图

填饲

-研究学者

  • 王继文
  • 邵荣益
  • 龚道清
  • 何大乾
  • 卢立志
  • 叶在杨
  • 韩春春
  • 潘志雄
  • 王健
  • 蒋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自文
    • 摘要: 鹅肥肝质地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以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同时随着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鹅肥肝的需求也逐年增加,而且价格昂贵,销路畅通。生产鹅肥肝是振兴乡村经济、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好项目。1肥肝鹅的选择生产鹅肥肝,一般选择体型较大、肝用性能较好的鹅种,如我国的地方良种狮头鹅和法国品种朗德鹅。在年龄上,一般选用11~12周龄的肥育鹅进行填饲为好;我国有的地方利用第1个产蛋周期已经结束的母鹅,经适当育肥进行鹅肥肝生产,效果良好。
    • 杨云周; 王惠影; 王翠; 刘毅; 龚绍明; 程国华; 何大乾
    • 摘要: 研究了填饲方法和性别对填饲后朗德鹅肥肝重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填饲方法对肝重、血清生化指标具有显著影响,性别对肝重无显著影响,仅对生化指标中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具有显著影响.生化指标中,TBIL、DBIL和TBA均与鹅肥肝重呈显著正相关,是用于选择肥肝高产个体的潜在生化标记.
    • 唐军旺; 方倩倩; 邵荣益; 刘均; 熊化鑫; 沈军达; 牛冬; 卢立志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油脂对填饲期朗德鹅产肝性能、脂肪沉积、屠宰性能、血清指标及肝脏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取70日龄朗德鹅母鹅80只,体重为(3.0±0.1)kg,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鹅油组为对照组,饲粮中添加2%的鹅油;牛油组、鱼油组和菜籽油组为试验组,饲粮中分别添加2%的牛油、鱼油和菜籽油.预试期7d,填饲期20 d.结果表明:1)菜籽油组和牛油组的肝脏重均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牛油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鹅油组(P<0.05).菜籽油组和鹅油组的活重、全净膛重均显著高于牛油组和鱼油组(P<0.05).2)鱼油组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显著低于鹅油组(P<0.05);菜籽油组血清LDL含量显著低于鹅油组(P<0.05),且其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低于牛油组(P<0.05);牛油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高于鹅油组(P<0.05);牛油组、鱼油组和菜籽油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较鹅油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3)与添加鹅油相比,添加鱼油显著降低了肝脏中总饱和脂肪酸(SFA)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肝脏中不饱和脂肪酸(UFA) C16∶1、C17∶1、C18∶1n-9、C18∶2n-6、C18∶3n-3、C20∶1n-9、C20∶4n-6、C20∶5n-3、C22∶1n-9、C22∶5n-3、C22∶6n-3、C24∶1 n-9及总UFA含量(P<0.05);添加菜籽油显著降低了肝脏中总SFA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肝脏中UFA C16∶1、C18∶1n-9、C18∶2n-6、C20∶2、C22∶1 n-9及总UFA含量(P<0.05);添加牛油显著提高了肝脏中C18∶3n-3、C20∶ 5n-3、C22∶ 5n-3、C22∶ 6n-3及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P<0.05).由此得出,与添加鹅油相比,饲粮添加菜籽油或牛油时填饲期朗德鹅的产肝性能较佳;添加鱼油和菜籽油可增加填饲期朗德鹅肝脏中PUFA含量,降低血清脂质含量.
    • 夏丽丽; 王倩倩; 杨彪; 孙晓先; 张宜辉; 刘龙; 耿拓宇; 龚道清
    •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朗德鹅填饲形成肥肝及恢复后其体重、肝脏重、腹脂重、常规营养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中与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为进一步阐明鹅肥肝的恢复或保护机制提供依据.将18只70日龄朗德鹅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组1为对照组,用玉米饲料进行常规饲喂;组2为填饲组,填饲玉米饲料19 d;组3为填饲19d后再用玉米饲料常规饲养20 d进行肝脏恢复.结果显示,与组2相比,组3鹅体重、肝脏重均极显著降低(P<0.01),而腹脂重下降不显著(P>0.05);与组2相比,组3肝脏水分、灰分和粗蛋白质均显著上升(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但与组1相比,除水分外,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组2相比,组3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与组2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但与组1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组2相比,组3肝脏中脂肪酸脱氢酶(FADS1)、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1)和细胞色素P450 2C45 (CYP2C45)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但与组1相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从不同层面揭示了鹅肥肝的可逆性,为深入研究鹅肥肝的恢复或保护机制,促进动物脂肪肝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 杨紫嫣; 张亚茹; 王忠; 袁建敏; 张璐爽; 夏兆飞
    • 摘要: 为了探究填饲应激对北京鸭生产性能、腿部肌肉品质、血清激素和血气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选择160只39日龄、平均体重为(2.573±0.096)kg的北京鸭,分为2组,每组80只,分别为基础日粮填饲组和基础日粮对照组.试验6d后,各处理组随机选取8只肉鸭分别称取体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并进行腿部肌肉品质(pH、滴水损失率)、血清激素(ACTH、CORT、T3、T4)和血气检测.结果表明,填饲组肉鸭填饲后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ORT、AnGap、Hct和Hb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填饲组45 min和24 h时的胫骨前肌pH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显示,填饲能显著提高肉鸭的增重效率;但同时会显著降低肉鸭腿部肌肉的肉品质;填饲会使肉鸭血清中CORT的含量显著升高,使其出现应激征象;填饲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肉鸭的血液循环系统.
    • 左佳
    • 摘要: 肥肝鹅就是以生产鹅肥肝为主要产品对象的肉鹅。对已达体成熟且生长发育良好的肉用仔鹅,实施人工强制肥育,使肝脏中沉积大量脂肪,形成特大脂肪肝。其饲养管理分为培育期(初生至110日龄)、预饲期、填饲期三个阶段。肥肝鹅在育成期内,最好放牧饲养,多喂青饲料,以扩大食管容积。预饲期通常为2~3周,填饲期的饲养管理是关键。
    • 包永亮1; 常洪宇2
    • 摘要: 鹅肥肝是一种特殊的肝脏,通过实施人工强制肥育,大量填饲高能量的玉米,形成巨大的脂肪肝,但不同于病态脂肪肝。现主要介绍了鹅肥肝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即肥肝鹅的选择、肥肝鹅的体重、肥肝鹅的性别、肥肝鹅的年龄选择、肥肝鹅的饲粮及加工。
    • 左佳
    • 摘要: 肥肝鹅就是以生产鹅肥肝为主要产品对象的肉鹅.对已达体成熟且生长发育良好的肉用仔鹅,实施人工强制肥育,使肝脏中沉积大量脂肪,形成特大脂肪肝.其饲养管理分为培育期(初生至110日龄)、预饲期、填饲期三个阶段.肥肝鹅在育成期内,最好放牧饲养,多喂青饲料,以扩大食管容积.预饲期通常为2~3周,填饲期的饲养管理是关键.
    • 包永亮; 常洪宇
    • 摘要: 鹅肥肝是一种特殊的肝脏,通过实施人工强制肥育,大量填饲高能量的玉米,形成巨大的脂肪肝,但不同于病态脂肪肝.现主要介绍了鹅肥肝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即肥肝鹅的选择、肥肝鹅的体重、肥肝鹅的性别、肥肝鹅的年龄选择、肥肝鹅的饲粮及加工.
    • 夏伟光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育肥期(53-79日龄)和填饲期(80-91日龄)使用无缩合单宁的高粱替代黄玉米对填饲半番鸭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92只半番鸭,根据育肥期和填饲期分别饲喂的谷物饲料(高粱和玉米),采用2×2两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4组(48只/组),分别为:育肥期高粱+填饲期高粱组,育肥期高粱+填饲期玉米组,育肥期玉米+填饲期高粱组,育肥期玉米+填饲期玉米组。在填饲期结束后,选择空腹10小时的试验半番鸭进行屠宰采样,并测定其肝脏和带皮胸肌质量。填饲期各组试验半番鸭死亡率(1%)和增重(2030g)均无显著差异(P>0.05)。填饲期结束,与填饲玉米相比,半番鸭填饲高粱显著提高了其肝脏重量(育肥期玉米+填饲期高粱组723g vs.育肥期玉米+填饲期玉米组694g;P0.05),但高粱填饲组半番鸭肝脏蒸煮后的黄度值显著低于玉米填饲组(育肥期玉米+填饲期高粱组14.84 vs.育肥期玉米+填饲期玉米组26.01;P0.05),但高粱填饲组其胸肌(育肥期玉米+填饲期高粱组12.26 vs.育肥期玉米+填饲期玉米组12.92,P>0.05)和皮肤(育肥期玉米+填饲期高粱组12.26 vs.育肥期玉米+填饲期玉米组12.92,P>0.05)的黄度值均显著低于玉米填饲组。总之,在肥育期和填饲期使用高粱替代玉米可在不降低半番鸭带皮胸肌重量的条件下提高其肥肝重量,但降低了其肥肝和带皮胸肌颜色,是提高半番鸭肥肝生产的一种有效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