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GPS
地基GPS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测绘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6391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9届中国控制会议、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地基GPS的相关文献由30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国平、李国翠、楚艳丽等。
地基GPS—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6391篇
占比:99.53%
总计:26515篇
地基GPS
-研究学者
- 李国平
- 李国翠
- 楚艳丽
- 张京江
- 景华
- 王维佳
- 赵兴炳
- 陈小雷
- 万蓉
- 刘晶
- 崔彩霞
- 张朝林
- 杨莲梅
- 梁宏
- 赵玲
- 仝美然
- 冯光柳
- 刘晶淼
- 徐桂荣
- 李武阶
- 王皓
- 王迎春
- 郭洁
- 陈波
- 刘国禹
- 刘旭春
- 刘红燕
- 吴瑶
- 周兴华
- 周嵬
- 周顺武
- 孙绩华
- 宾振
- 崔丽娜
- 张人禾
- 张化疑
- 张华
- 张南
- 张双成
- 张彤
- 张迎新
- 方宗义
- 於晓
- 曹云昌
- 曹玉静
- 李慧
- 李成才
- 李文静
- 李炬
- 杨东
-
-
李国翠;
钤伟妙;
李禧亮
-
-
摘要:
利用风廓线雷达、地基GPS水汽、微波辐射计、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云图、闪电定位仪、地面加密自动站等多源观测资料,对“16·7”石家庄特大暴雨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GPS水汽总量和微波辐射计水汽总量的高值阶段对应强降水阶段,水汽总量与降水强度成正相关。降水开始前水汽总量明显上升,突升到高值时间比降水开始时间提前5 h,水汽总量突增对降水开始时间有提示作用。(2)低层偏东风的厚度和强度与强降水呈正相关,低层风向转西北风预示强降水结束。低空急流出现时间比降水开始时间提前5 h,低空急流消散时间比降水结束时间偏早3 h,超过20 m·s^(-1)的东风急流对强降水有一定指示作用。强降雨对应低空急流最低高度的下降和低层最大风速的增加,也就是对应低空急流指数和0~3 km垂直风切变的峰值区。(3)此过程以稳定性降水为主,仅在19日伴有弱闪电和雷暴出现。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表现为大范围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降水回波,回波质心低,列车效应明显,属于热带降水类型。云顶亮温最低值-55°C,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和回波顶高最大值分别为55 dBz、15 kg·m^(-2)和11 km,与降水量有明显相关;低层径向速度场对应明显的速度大值区或速度模糊。
-
-
潘卫华;
余永江;
罗艳艳;
张琳琳;
杨志勇
-
-
摘要:
利用福建省2010—2019年地基GPS站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数据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福建水汽资源的季节、月、日变化特征,并采用EOF、Mann-Kendall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近10 a水汽资源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福建地基GPS大气可降水量具有较高精度.水汽季节分布以夏季最大,春季次之,秋冬季最低;其月际变化呈倒"U"型分布;晴日和雨日水汽变化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水汽含量普遍高于西部山区,但降水转化率低于内陆山区.EOF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大气可降水量主要存在2种空间模态,其中第一模态方差贡献率占80.06%,主要表现为空间分布一致型,振荡强度由西北、西南向东部逐渐增强,相应的时间系数表征了大气可降水量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滑动t检验的结果表明近10 a福建上空水汽资源未发生突变.
-
-
-
杨娇;
史岚;
王茜雯;
何其全
-
-
摘要:
针对地基GPS反演水汽空间不连续以及MODIS近红外水汽产品精度不足的问题,利用2010年香港地区地基GPS水汽数据和MODIS近红外水汽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基GPS订正MODIS水汽产品继而得到高精度空间连续分布可降水汽的方法。通过比较3种干延迟模型,选取最适合香港地区的Hopfield模型并利用高精度软件GAMIT解算GPS水汽,建立GPS水汽与MODIS水汽之间的线性模型,以实现对MODIS近红外水汽产品的逐月订正。结果表明,经过订正的MODIS水汽产品在各月的MRE、RMSE、PBIAS均有所改善,该方法能够有效融合地基GPS和MODIS的优点,可以得到连续区域的高精度水汽数据,这对天气预报、气候监测等有重要意义。
-
-
刘晶;
周玉淑;
杨莲梅;
张迎新
-
-
摘要:
2016年7月31日至8月1日,新疆伊犁河谷发生了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多站突破降水极值.利用NCEP/NCAR 1°×1°和2.5°×2.5°再分析资料、中国地面卫星雷达三源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新疆地区常规观测资料、基于地基GPS观测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及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HYSPLIT轨迹模式结果,通过对水汽输送流函数、势函数、水汽输送轨迹和暴雨区水汽收支计算,结合伊犁河谷GPS观测分析,揭示了此次强降水期间的大尺度水汽输送、辐合特征及伊犁河谷局地水汽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强降水期间大西洋及红海均对伊犁河谷的水汽供应具有贡献,河谷处于水汽通量辐合区,向西开口的地形辐合和抬升为局地暴雨的发生提供有利的动力辐合条件.低纬度印度夏季风环流和中纬度大西洋向东输送的气流共同构成伊犁河谷极端降水天气的水汽输送通道,其中印度夏季风西南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低层,对流层中层水汽的输送以大西洋向东气流和低槽自身水汽输送为主.(2)HYSPLIT模拟结果表明暴雨区3000 m中纬度偏西路径的水汽输送最为强盛,偏南路径水汽源于阿拉伯海,对流层底层偏西、偏东路径和中层偏北路径水汽通过垂直运动补充对流层低层的水汽;5000 m水汽输送轨迹以偏西路径和低槽自身携带的水汽为主.(3)降水期间水汽集中在对流层低层,通过垂直输送项向高层输送;强降水时段暴雨区对流层低层南边界水汽流入量迅速增强,中高层水汽流入主要集中在西边界.(4)降水前槽前西南气流造成伊犁河谷测站GPS-PWV明显跃升,强降水时段受印度西南季风影响,测站PWV快速增高并维持,局地GPS-PWV的增加与大尺度水汽输送辐合增强有关.
-
-
-
-
-
郭承军;
吴玉飞
-
-
摘要:
随着空间目标活动和卫星导航系统的增多,观测电离层数据的途径越来越多,探测精度也越来越高.在Kalman滤波的基础上,利用2016年的国际参考电离层(IRI-2016)模型中电离层垂直电子含量(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VTEC),结合地基反演得到的VTEC值,利用数据融合算法提高电离层VTEC的近实时反演精度.针对加拿大附近高纬度区域(130°W–150°W,60°N–70°N)、朝鲜、韩国和日本周边中纬度区域(115°E–135°E,32.5°N–42.5°N)、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附近低纬度区域(80°W–100°W,10°N–20°N)进行了观测,比较发现地基反演和数据融合技术得到的电离层VTEC精度都比较高,但是数据融合得到的电离层VTEC在3个区域的精度都明显更好.该算法能够很好地应用在地面基准站数量较多的区域,同时也能应用在地面基准站数量较少或者海洋、沙漠等布设地面基准站不方便的区域,提高电离层VTEC的精度.
-
-
王力福;
张双成;
张成龙;
车涛;
苏磊;
万田荷;
张晓娟
-
-
摘要:
积雪作为主要的淡水资源,准确地监测积雪覆盖与雪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不断建设和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发展,地基GPS遥感积雪参数技术越来越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基于阿勒泰市气象局的GPS地表环境监测站观测数据,采用GPS-MR技术开展了积雪深度反演研究.首先给出了GPS-MR技术用于积雪深度反演的基本原理,其次利用阿勒泰GPS监测站2017年1—3月的数据进行了积雪深度反演分析,最后针对不同GPS卫星高度角区间影响进行精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基GPS可用于阿勒泰气象站积雪深度反演,与实测雪深较差优于3 cm,且较优卫星高度角区间为5°~20°.地基GPS用于积雪深度反演具有全天候、高精度、高时间分辨率、高自动化、低成本等优点,可充分发挥现有地基GNSS气象监测站在积雪探测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以期地基GNSS监测站成为积雪遥感探测手段的有效补充.
-
-
-
-
-
-
-
-
-
-
李国翠;
李国平;
陈小雷
-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0年
-
摘要:
利用石家庄2008~2010年地基GPS反演可降水量资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可降水量在强降雪天气过程中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回流降雪过程出现前24h,可降水量总是存在一个极大值,而且这个值越大,对应的过程降水越大,对降雪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回流降雪过程之前,可降水量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的酝酿过程,持续高于月均值;过程结束之后,可降水量缓慢下降,与高空槽降水不同的是,可降水量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温度露点差总是在降雪开始之前出现极大值,即突然升高和下降过程.水汽压出现极小值,但由于其变化范围小,升降趋势不太明显;温度露点差和水汽压反映的是近地层湿度的参数,与降水出现时间和强度有很好的相关,温度露点差与降雪呈反相关,水汽压与降雪呈正相关,但二者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另外温度露点差变化范围很大.GPS反演可降水量反映的是垂直方向的大气含水量,对降雪有很好指示意义.
-
-
李国翠;
李国平;
陈小雷
-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0年
-
摘要:
利用石家庄2008~2010年地基GPS反演可降水量资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可降水量在强降雪天气过程中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回流降雪过程出现前24h,可降水量总是存在一个极大值,而且这个值越大,对应的过程降水越大,对降雪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回流降雪过程之前,可降水量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的酝酿过程,持续高于月均值;过程结束之后,可降水量缓慢下降,与高空槽降水不同的是,可降水量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温度露点差总是在降雪开始之前出现极大值,即突然升高和下降过程.水汽压出现极小值,但由于其变化范围小,升降趋势不太明显;温度露点差和水汽压反映的是近地层湿度的参数,与降水出现时间和强度有很好的相关,温度露点差与降雪呈反相关,水汽压与降雪呈正相关,但二者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另外温度露点差变化范围很大.GPS反演可降水量反映的是垂直方向的大气含水量,对降雪有很好指示意义.
-
-
-
-
-
- 清华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16-11-16
-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基北斗/GPS双模测站土壤湿度测量方法,包括:在单天线模式下利用地基测站右旋圆极化天线采集原始观测数据;将采集的原始观测数据格式转换为标准的RINEX格式文件;根据RINEX文件获得信噪比(Signal‑to‑Noise,SNR)数据,生成SNR文件;以获得的SNR数据为基础进行干涉测量建模,得到初始SNR干涉测量相位;对初始SNR干涉测量相位再处理,得到精确相位值;对精确相位值与实测土壤湿度的相关度进行拟合,确定估算土壤湿度的SNR最适宜频段,建立基于精确相位值的裸土土壤湿度经验模型;采集预定时段的观测数据,并引入所述裸土土壤湿度经验模型,得到预定时段的土壤湿度。本发明提供的土壤湿度的测量方法具有普适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