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生态

土壤生态

土壤生态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63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132012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生态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等;土壤生态的相关文献由1723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江瀚、周振民等。

土壤生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32012 占比:99.88%

总计:132175篇

土壤生态—发文趋势图

土壤生态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江瀚
  • 周振民
  • 周科
  • 张亚
  • 张清敏
  • 王学超
  • 陈建爱
  • 黄守稳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鑫
    • 摘要: 利用微重力法勘测林地,可以在避免深挖土壤样本的情况下,简便快速地了解一片林地的物理性质,诸如土壤含水量、土壤侵蚀、土壤密度等指标。目前,无微重力法用于林学相关试验的研究报道,多用于野外其他地质勘测。利用微重力法,简便快捷测出林地各项指标,可为森林培育和保护,减少水土流失,生物保护等方面提供更加快速科学、合理统筹大局的决策参考。
    • 郝操; Chen Ting-Wen; 吴东辉
    • 摘要: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的快速发展,动物肠道微生物已成为医学、动物生理学与微生物生态学等研究领域热点。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其作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分,是驱动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因子。土壤动物体内的微生物由于与宿主长期共存,在与宿主协同进化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群落结构,能够影响土壤动物本身的健康,进而介导土壤动物生态功能的实现。近些年,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工作方兴未艾,日渐得到重视。总结了四个部分内容:1)首先总结了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研究现状,该领域年发文量逐年增长,且近十年增长快速。土壤模式生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较多且更为深入。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组成与驱动机制、共存机制及群落构建的理论研究是该领域前沿;2)进而展示了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和研究方法,土壤动物肠道菌群组成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早期工作基于传统分离培养,近年来新一代测序技术推动了该领域发展;3)接着关注了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学功能,总体上体现在肠道微生物能帮助宿主分解食物基质、参与营养利用、影响寿命和繁殖及提高宿主免疫能力,且其能够影响土壤动物的气体排放及介导其对生态系统的元素转化循环;4)最后重点阐述了影响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的主要因素(包含宿主和环境因素),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宿主肠道形态、系统发生、食性、发育阶段及栖息生境和环境污染物息息相关。研究可增加人们对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的认识,并帮助深入思考肠道微生物及其同宿主互作机制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 印荔; 王楠; 徐瑞衡; 陈京都; 刘彦文; 张莉; 范婷婷; 许俊喜
    • 摘要: 豇豆[Vigna unguiculata(L.)Walp.]为豆科豇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适应性广、耐热性强,可有效缓解夏秋季蔬菜伏缺问题,在我国广泛种植。豇豆嫩荚富含蛋白质、淀粉,可供鲜食,还可通过速冻、脱水、腌制等方式进行深加工,老豆粒还可用作粮食,具有良好的产业价值。地膜覆盖是蔬菜生产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湿、除草保墒、提质增产等作用,但随着塑料地膜的不规范生产、使用及回收,导致其破坏农村环境和土壤生态.
    • 陈丽慧; 李晗; 肖静文; 冯晶红; 刘瑛; 李毅
    • 摘要: 河岸带是控制非点源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关键一环,水位波动改变了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影响氮素的形态及空间分布。以夏家寺河为研究对象,选取淹水期和落干期对河岸带展开研究,测定和分析土壤氮素(NH_(4)^(+)-N、NO_(2)^(-)-N、NO_(3)^(-)-N、TN)及环境因子等指标,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1)淹水期河岸带土壤NH_(4)^(+)-N、NO_(2)^(-)-N、TN含量高于落干期,NO_(3)^(-)-N含量低于落干期;(2)横向上,淹水期土壤NH_(4)^(+)-N、NO_(2)^(-)-N、NO_(3)^(-)-N、TN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落干期土壤NH_(4)^(+)-N、NO_(3)^(-)-N、TN含量在断面B处取得最大值;(3)垂向上,无论淹水还是落干河岸带,氮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4)无论河岸带是淹水还是落干,土壤氮素与SOC、SWC呈正相关关系,与p H呈负相关关系,淹水期氮素与EC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淹水期河岸带发生养分的累积,近水区表层土壤受干湿环境的影响较大,内部环境的改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氮的空间分布。
    • 王昭
    • 摘要: 为探索氮沉降引起的南方土壤酸化加剧,从而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本文通过原位进行对照(N0,0 g N·hm^(-2)·a^(-1))和不同氮浓度(N1,5.0×10^(4)g N·hm^(-2)·a^(-1);N2,10.0×10^(4)g N·hm^(-2)·a^(-1);N3,15.0×10^(4)g N·hm^(-2)·a^(-1);N4,20.0×10^(4)g N·hm^(-2)·a^(-1))处理,对鼎湖山常绿阔叶林进行4年连续氮沉降模拟试验,考察氮沉降对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下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1)鼎湖山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温度和湿度都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一年中,12月和翌年1月是土壤温度和湿度最低的时间,8月是土壤温度和湿度最高的时间;(2)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可知,鼎湖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受氮沉降现象影响显著,土壤碱解氮和全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均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全氮及速效磷含量因为氮沉降而增加,不同处理中,N2处理和N4处理之间的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pH值受氮沉降影响降低,土壤全磷含量受氮沉降影响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3)氮沉降显著的影响常绿阔叶林下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土壤生物量碳受氮沉降影响含量增加;相比于对照N0,氮处理对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影响复杂,随着氮处理浓度的升高,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及微生物量氮含量表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N3处理生物量炭和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几个氮浓度处理(P0.05),两者显著高于对照(P0.05);(4)氮沉降导致了土壤细菌总量和真菌总量的增加,氮沉降导致了土壤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腐生真菌以及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增加,氮沉降还导致了土壤多样性指数的增加;相比对照N0处理,土壤细菌总量和真菌总量均随氮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土壤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腐生真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数量也随但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土壤多样性指数随着氮浓度的增加同样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N3处理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几个处理(P0.05),但二者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N0(P<0.05);(5)由结构方程模型可知,与年份相比,微生物群落受氮处理的浓度影响更大,但总体而言,土壤微生物群落受土壤pH值的影响最大。
    • 童玲; 刘颖
    • 摘要: 当前,我国耕地土壤板结、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现象愈加严重。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耕地保护高度重视。山东南洋鸿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集科研、生产、销售、终端服务、提供土壤完整解决方案为一体,以"土壤精准改良,作物营养健康"为方向,为作物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为土壤提供精准改良服务方案,解决客户土壤生态、合理施肥、科学种植等问题。
    • 王光剑; 王晓娟; 先锐; 杨东生; 李呈翔; 马光良; 王燕; 杨斌
    • 摘要: 竹下套种食用菌多被报道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对竹林和土壤生态的影响如何缺乏研究和评估.在叙永县邬高林下种植产业园内不同类型(散生、丛生和混生竹)竹林下分别进行了食用菌(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annulata和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套作,观测了套作前后竹林立竹胸径、竹笋品质以及土壤酸碱度、有机质、主要养分元素以及竹篼木质素、纤维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食用菌套作能够促进竹株生长,有利于竹笋内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的积累,总体上土壤pH值和速效钾含量升高,铵态氮含量降低或变化不明显,硝态氮含量升高(铵态氮/硝态氮比值降低),有效磷含量仅在丛生竹林内显著降低,而全量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几乎无显著变化.种植食用菌(竹荪)后,竹篼内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稍快.本研究可为竹-菌复合模式的生态效应评价及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 陈鹏; 刘奇志
    • 摘要: 随着日益增长的草莓需求,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草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该研究从国内草莓生产现状、草莓连作障碍发生的外因以及连作草莓体内的生长-防御权衡策略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解决草莓连作障碍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 专家简介,靳振江,男,1974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与机制、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矿区生态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4项。
    • 王学军
    • 摘要: 近年来,由于大同市城市建设改造和工业用地的增加,以及自然气候等因素,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土壤污染、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质量不高、土壤有机质下降、肥料施用比例失调、肥料报酬递减明显等情况.分析了大同市土壤生态环境现状,提出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对策和措施,以促进耕地土壤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