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喀斯特石漠化

喀斯特石漠化

喀斯特石漠化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31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0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590998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山地学报、中国岩溶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贵州省系统工程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中国植物学会2010野外藓苔植物学专题研讨会、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等;喀斯特石漠化的相关文献由618位作者贡献,包括熊康宁、王世杰、胡宝清等。

喀斯特石漠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0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90998 占比:99.96%

总计:591245篇

喀斯特石漠化—发文趋势图

喀斯特石漠化

-研究学者

  • 熊康宁
  • 王世杰
  • 胡宝清
  • 周忠发
  • 覃稳梅
  • 雷军强
  • 韦倩梅
  • 韦在雄
  • 李阳兵
  • 刘子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治福; 喻阳华; 熊康宁; 杨珊; 秦瑶; 李廷铃; 刘海燕
    • 摘要: 【目的】探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火龙果林土壤酶活性和生态酶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方法】以无退化(N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SD)4种不同退化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方法,研究0~30 cm土层β-葡萄糖苷酶(βGC),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CP)4种土壤酶活性及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异规律。【结果】(1)土壤βGC和ACP总体上随退化加剧呈先升高后降低;NAG仅在10~20 cm和20~30 cm土层存在显著差异,而LAP表现为SD、MD显著大于ND;LAP+NAG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2)土壤酶C:N随退化加剧而降低,酶C:P和酶N:P均随退化加剧而一定程度增加,表明退化火龙果林资源利用策略发生一定改变。生态酶化学计量的矢量L随退化加剧而变大,在MD为最大值;矢量A随着退化加剧而降低,在SD为最小值,且矢量A均小于45°,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火龙果林土壤微生物生长受N素限制。(3)RDA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能够解释土壤酶及生态酶化学计量83.4%的变异,其中土壤AP和TN对土壤酶和生态酶化学计量影响最大,分别能够解释系统47.5%和24.3%的变异。【结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火龙果林土壤微生物受N限制,且随退化加剧N限制有所增加。火龙果林退化对土壤酶活性和生态酶化学计量的影响是通过调控土壤N、P养分来实现的。
    • 冯腾; 肖莉; 余光辉
    • 摘要: 高校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地理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21世纪以来,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更加综合,指向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地理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必要和可行的。文章以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主题为例,探索了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将科研成果筛选、拆解、提炼、组织为课堂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方法,阐述了立足核心素养,应用渗透人地关系、互动式构建层级思维导图等高效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实施过程,初步实践证明了此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均有切实的提升作用。
    • 高南; 马士彬; 杨昌红; 杨雪萃
    • 摘要: 在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脆弱性强,以石漠化为主的生态问题尤为突出。该研究以贵州花江为对象,利用2000年、2018年花江示范区的石漠化数据及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和统计分析,探究了石漠化与土地利用关系坡度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示范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灌木丛为主,在坡度25°的坡度则呈负相关。(3)草地类型下的石漠化变化最显著的坡度是15°~25°,石漠化变化主要从极重度石漠化转变为中度石漠化。耕地集中在<25°的坡度,以重度石漠化转变为中度石漠化为主。灌木、林地则集中在坡度8°~25°的范围,灌木以极重度石漠化转变为中度石漠化为主。林地以轻度石漠化转变为潜在石漠化为主。土地利用与石漠化关系的坡度分异规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种地类均在坡度<25°的范围内石漠化变化明显,可见人类活动是影响石漠化的一大主因。
    • 石莹怡; 胡小稳; 赖天埕
    • 摘要: 作为国家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之一,毕节市赫章县具有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现象、气候变化脆弱性风险高、迈入快速城镇化的贫困山地城市等特征。针对气候变化与石漠化共同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赫章县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应以减缓与适应并重、御灾与降险并重、监测与预警并重为总体思路,重点抓好城市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强化规划引领和提高建设标准、开展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建设等行动、搭建气候监测预警管理一体化平台、创新突破鼓励性政策等工作,可为其他同类型城市和地区提供参考。
    • 颜佳旺; 熊康宁; 刘肇军; 郭应军; 孙若晨
    • 摘要: [目的]了解农业废弃物能源化潜力与技术,为我国喀斯特地区农业生物质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农业废弃物能源化研究领域的主要机构、学者和研究热点进行探讨,并分析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作用.[结果]1979—2019年,我国农业废弃物能源化领域的研究成果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研究团队间较为分散,联系与合作较少;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利用现状调查与潜力评估、利用技术、农户行为与意愿3个方面,综合发展趋势不断系统化.[结论]当前该领域针对全国和地方的研究较丰富,但专门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研究较少,应在借鉴其他地区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和研发适于当地自身状况的新技术和新模式.
    • 刘倩; 李月仙; 李亚男; 邰杰; 杜丽; 刘光华; 严炜; 张林辉; 沈正松; 熊贤坤; 李忠贤; 周迎春; 段春芳; 姜太玲
    • 摘要: 为了解云南保山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田杂草种群组成及多样性特征,为当地的农田杂草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在保山石漠化地区选择主要作物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核桃(Juglans regia L.)、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玉米(Zea mays L.)进行农田杂草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30科49种杂草,其中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杂草种类最多,发生频度最高的前10种杂草分别是: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sa L.var.radiata Sch.-Bip.)、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L.)Scop.]、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尼泊尔蓼(Polygonum nepalense Meisn.)、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荷莲豆草(Drymaria diandra)、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生态位宽度值前10的杂草与发生频度最高的杂草种类一致.核桃地的杂草物种数最多,烟草地最少,样地Shannon(H)指数、均匀度平均数分别为2.83、0.64,农田两两间的Jaccard相异系数、Baray-Curtis距离系数最大的为核桃与烟草,烟草与玉米的Jaccard相异系数最小,距离系数最小的为核桃与玉米,其平均数分别是0.67、0.74,说明保山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田杂草多样性高,应结合土壤气候、农事操作等科学防治杂草.
    • 陈洋; 熊康宁; 池永宽; 肖华; 陈浒
    • 摘要: 根据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草地畜牧业工程的需要,应用营养学、饲料学等学科理论,本文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白酒糟资源的利用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包括其营养价值、饲用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针对白酒糟饲料化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加工技术滞后、理论研究不足、地域条件限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运用青贮法和微生物发酵等关键技术、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构建饲料加工中心等相应解决对策,并指出大力发展以白酒糟为原料的非常规饲料加工业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的有效办法.
    • 谭琲琳; 沈有信; 赵高卷; 李振江; 陈发军; 朱虹; 肖桂英
    • 摘要: 直接迁植森林表土的植被恢复方式消耗土壤资源,故需寻找替代基质.将处理过的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的生活垃圾置于供体森林中"养育"并接收种子雨,形成"森林表土替代物",与供体森林表土之间在萌发期的石漠化植被恢复效能进行比对.结果表明:(1)一个种子雨季节可以收集到供体森林中约79%的物种种类的种子;(2)经过一个种子雨季节的森林"养育",森林表土替代物的繁殖体库密度约为当季森林表土的67%,向其中混合1/5比例的森林表土后,密度为森林表土的77%;(3)经过处理的小城镇生活垃圾中含有显著高于森林表土的土壤肥力值,能够促进部分原生植物的成功建苗,如滇合欢、假虎刺、小叶鼠李、艹杭子梢等,并提高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物种多样性指标.综合来看,小城镇生活垃圾可作为土壤替代物接收种子雨,并且可用于喀斯特石漠化迹地植被恢复,同时也为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 涂娜; 严友进; 戴全厚; 任青青; 蒙文萍; 朱列坤; 岑龙沛
    • 摘要: 为探究喀斯特石漠化区典型生境下石生苔藓植物的固土持水能力及影响因素,在其石生苔藓分布和形态特征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不同生境下石生苔藓的固土持水效应.结果 表明:(1)生境对石生苔藓植物的固土持水能力影响显著.草地中的宽叶真藓(Bryum funkii)固土量最高,为8.85×103 kg/hm2,裸地中的美灰藓(Eurohypnum leptothallum)持水量最高,其最高持水量是自身干重的14倍.石生苔藓植物在裸地和草地中表现出较高的固土率,而在乔木林与草地下具有较好的持水率.(2)苔藓类型对固土持水能力存在显著性的影响.4种石生苔藓植物的固土率高低为宽叶真藓>尖叶对齿藓原变种(Didymodon constrictus var.constrictus)>卷叶湿地藓(Hyophila involuta)>美灰藓,且差异显著;4种苔藓植物的持水率强弱为美灰藓>宽叶真藓>卷叶湿地藓>尖叶对齿藓原变种.(3)石生苔藓植物的固土持水能力受自身功能性状和立地环境的综合影响,苔藓植物的固土率与干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持水量与干重和生物量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从固土持水和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应加强裸地和草地两种生境的石漠化治理力度;可考虑将宽叶真藓和美灰藓作为喀斯特岩面生态恢复的先锋苔藓,其能有效解决喀斯特区石漠化大面积基岩裸露问题,提高喀斯特区水土保持效益.
    • 许尔琪
    • 摘要: 喀斯特石漠化蚕食区域土地资源,制约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国内外学者和政府的广泛关注.鉴于石漠化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梳理有关石漠化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相关研究进展,分析当前发展态势及研究前沿和热点,可为石漠化的治理与恢复提供支撑.本文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为主要数据库,检索获取关于石漠化的英文发表成果.利用CiteSpace文献分析工具,进行石漠化研究进展的可视化表达和分析.结果显示:①对比全球的碳酸盐岩区域和人口分布发现,尽管石漠化在多国都有分布,但剧烈的人为扰动导致石漠化在中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突出;②中国在石漠化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国际上发文量最大,发文数大致经历了起步-缓增-稳增-快增的发展过程,中国学者研究与政府投入密切相关;③以贵州省为代表的中国西南地区是发文的核心区,石漠化监测与治理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综述喀斯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及其交互效应对石漠化演替的影响过程,阐明了石漠化正逆演替过程造成的生态环境效应.综合已发表文献,指出未来需要从高精度石漠化自动制图技术、石漠化与人为活动互馈机制和石漠化恢复与生态环境提升协同路径等3个方面深入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