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哲人

哲人

哲人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1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欧洲哲学、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8篇、相关期刊526种,包括现代哲学、思维与智慧、老人天地等; 哲人的相关文献由626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评论员、刘青华、周国平等。

哲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8 占比:100.00%

总计:718篇

哲人—发文趋势图

哲人

-研究学者

  • 本刊评论员
  • 刘青华
  • 周国平
  • 张宗新
  • 王君贤
  • 佚名
  • 宋守文
  • 张文涛
  • 曹津源
  • 李大钊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波波
    • 摘要: 《理想国》中已走出洞穴的哲人按照“正义”的要求重返“洞穴”是否牺牲了自身的利益,一直是柏拉图伦理学、政治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通常的看法是,哲人如去统治理想城邦,就必须牺牲一定程度的幸福,因为《理想国》规定最有价值、最有益的人类活动是沉思“相”,而哲人在从事“统治”这一实践活动的同时就无法沉思“相”或减少了对“相”的沉思。因此,统治与沉思相悖,这意味着,哲人为了沉思而放弃“正义”的要求会比他遵从“正义”的要求进行统治于己更有利。所以柏拉图关于哲人必须返回洞穴的论证实际上破坏了他对“正义有偿”的辩护。然而,实际上,对“正义”要求的遵循并不意味着对自我利益的放弃:柏拉图一方面强调哲人进行统治是以正义的活动来模仿“相”,而这种模仿“相”的方式在此情况下于爱正义的哲人而言远优于无视政治要求继续以沉思来模仿“相”的方式,另一方面又认为“政治正义”同“灵魂正义”一样,都是哲人幸福和自我利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哲人在根据“正义”的要求统治理想城邦时不仅没有牺牲自己的利益,反倒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 柯文涛; 李子华
    • 摘要: 在《爱弥儿》的研究中,"爱弥儿是谁"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和存在理论分歧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研究者不了解《爱弥儿》的主要定位,未发现《爱弥儿》与《理想国》的内在关联,未找到理解《爱弥儿》的钥匙;《爱弥儿》隐藏了卢梭的个人写作观念及原则;研究《爱弥儿》的部分资料阙如。从卢梭取名来看,爱弥儿具有模仿者的面孔。借助自私心与自爱心,卢梭为爱弥儿塑造了自然人兼公民的双重面孔。至于立法者,由于他不具备关于真理和人的真实知识,因而也不是爱弥儿的最终面孔。或许将爱弥儿培养成哲人才是卢梭的教育意图。
    • 郭江波
    • 摘要: 唐寅在诗歌中或托物喻人,或直接描写,塑造出复杂多样的自我形象,如放荡不羁的侠客、劝世讽俗的哲人和悠闲安逸的闲人。这些不同的形象或源于唐寅自身的气质个性和人生遭际,或受特殊的地域文化影响及宗教思想的渗透。自我形象的改变与唐寅诗歌风格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反映出诗人复杂的心态变化历程。
    • 张晓凌
    • 摘要: 自2018年为薛晓源的画册《哲人神采》撰写序言以来,有三年多未见他的新作了。只知道他近年来白天作画,晚上俯首读书,畅游在中外哲人的神思之中,缥缥缈缈,乐而忘忧,大有名士的做派与风范。近日,他将在商务印书馆付梓的《100位世界著名教育家画传》样书送我鉴赏,让我颇为诧异,未想到他雄心勃勃地绘制"世界文明史"的宏大计划,竟然推进如此之快。
    • 李大钊
    • 摘要: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最可宝贵。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爱默生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 王逸阳
    • 摘要: 马克思的早期哲学笔记《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在国内尚缺乏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论文聚焦于针对马克思笔记式手稿的阅读方法,引入现象学的态度。并进一步解读《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行文的方法,特别针对其中马克思对“哲人”概念的建构来发挥其当代意义,并提出“与(yù)哲人”的描述性概念,做出一种有关哲学研究的呼吁。
    • 雷升伟
    • 摘要: 西方现代政治颠倒了雅典政治中公民和知识精英的地位,变成一种由专家实际支配的政治模式.通过厘清雅典公民政治中公民大众和哲人的认识论问题,就能够发现政治行动所需要的知识来自公民大众及其政治参与.借助认识论的分析比较,就有可能挣脱西方现代的狭窄视野,获得对政治更广阔而深刻的理解.
    • 李大钊
    • 摘要: 我以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最宝贵。为什么“今”最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喚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变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而稍稍在人间留恋。
    • 肖有志
    • 摘要: 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被尼采、施特劳斯视为哲人,而歌队则被柏拉图与尼采看作是古希腊悲剧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详细解析索福克勒斯忒拜剧中歌队合唱歌所包含的城邦政治生活的神学问题,有助于阐发其作为哲人的根本志趣——塑造各类政治人、立法者与哲人,意欲解决政治危机,设立更好的礼法或政制,以改善城邦的政治品质.这一志趣与尼采带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悲剧哲学显然不同.索福克勒斯笔下的哲人俄狄浦斯又与柏拉图笔下的哲人苏格拉底有所不同,前者看重必然不完满的政治生活,后者看重并践行以属己爱欲为基础的哲学生活.
    • 庞韵林
    • 摘要: 洞穴喻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核心思想之一,洞穴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化思想.柏拉图的洞穴喻思想展示了教化的场景、探讨了教化的本质、教化的方法、教化的过程、教化的目的、教化的困境、洞穴中的囚徒和自由人、以及重返洞穴的哲人.深入挖掘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