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哈金

哈金

哈金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3年内共计56717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6538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新闻周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等;哈金的相关文献由49999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陈伟、张伟等。

哈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6538 占比:99.68%

总计:56717篇

哈金—发文趋势图

哈金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陈伟
  • 张伟
  • 胥传来
  • 王伟
  • 张杰
  • 徐丽广
  • 刘丽强
  • 张涛
  • 匡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作者

    • 王澄霞; 丁旻
    • 摘要: 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小说充分展示了性别关系中的政治性内涵,即男女两性关系也是一种权力结构的关系和组合.而男性创作主体哈金对其笔下女性形象的营构方式,则呈现了性别政治的残酷现实.哈金倚恃男性在社会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对"女""性"津津乐道,在文字上对女性恣意凌辱,欣赏对女性的凌霸,从中获得心理乃至生理上的满足.男性作家在理性认识上和创作实践中折射出其性别政治观上的矛盾或悖论.
    • 殷梦琪; 唐书哲
    • 摘要: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尽量保留其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采用直译、音译、直译加注解等翻译方法,可以在保留文化负载词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同时,帮助外国读者去理解这些文化负载词。哈金的《李白传》中含有大量的中国文化负载词,大体可以分为自然生态、器物、社会三个方面。哈金主要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来处理这些文化负载词,以中国文化为依归,综合使用直译、音译、直译加注解的翻译方法,并让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与文本叙事形成互动,让读者借助语境来理解其内涵。
    • 伍月
    • 摘要: 《等待》是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作品,全书用英文写成,后经翻译在中国出版。自《等待》出版以来,中外批评家就已经关注到其丰富的艺术内涵,但从中庸思想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拟从儒家中庸思想切入,在进行详细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主题中的中庸思想、人物的中庸形象和叙述风格的中庸之美三个角度解读小说内容,挖掘蕴藏其中的中庸之道,领略哈金的文学创作魅力。
    • 孙宗广
    • 摘要: 美籍华人作家哈金为台湾版《大地》作序言《不朽的〈大地〉》,篇幅不长,但涉及赛珍珠研究若干较为重要的问题.哈金与赛珍珠有相似的跨文化生活与写作经历,其评述总体客观精彩,但在赛珍珠一家的国籍问题、华语界对《大地》褒贬的原因、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后长篇小说结构的"病因"等方面的观点有待商榷.
    • 谢雁冰
    • 摘要: 爱德华·索亚在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开创了"第三空间"认识论,提出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空间的意义.文章以空间理论为基础,研读美国华裔移民作家哈金反映移民生活的长篇小说《自由生活》,分析华裔移民因地理空间、语言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变化而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指出"第三空间"提供的开放性和混杂性特征,为构建华裔移民身份认同找到了新的途径.
    • 张海新; 王立宏
    • 摘要: 哈金的代表作《南京安魂曲》将空间与明妮的命运紧密结合,使空间成为刻画人物命运悲剧的重要手段.在小说中,物理空间既承载了事件的发生,也隐喻了明妮悲剧的必然;社会空间记录着明妮身份改变招致的妒忌诽谤;心理空间见证着明妮内心的矛盾冲突,哈金以高安玲的旁观视角还原明妮的经历,揭示明妮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表达了对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深切痛恨,对这场"不公、不义"战争的强烈谴责以及对人们重拾这段惨痛记忆的殷切愿望.
    • 袁媛
    • 摘要: 哈金和谭恩美同为美籍华人英文写作的代表人物,但由于成长背景、经历的差异,从源头上造成了两位作家对中国文化在理解、认知上的偏差,使得两人笔下的"中国叙事"从题材到创作手法上大相径庭.哈金的"中国叙事"可视为作者对母国文化的反思,而谭恩美的"中国叙事"更是似记忆碎片的粘合;叙事中呈现出的"自我东方主义"色彩也随着作者文化、社会身份的改变而渐变.
    • 张平凡
    • 摘要: 自1997年华裔美国作家张纯如出版了震惊世界的论著《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近二十年涌现出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多本优秀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体裁覆盖小说、诗歌、戏剧和漫画等,逐步推动南京大屠杀作为全人类记忆文化遗产的研究.以往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学术研究侧重点大都放在历史史料与政治纷争方面,忽略了文学领域内势头强劲的跨太平洋的大屠杀记忆政治.通过探讨两部影响广泛的华美文学作品——哈金2011年的英文小说《南京安魂曲》和林永得2013年的英文诗歌选集《南京大屠杀诗抄》,来印证大屠杀的创伤记忆正在打破民族国家的壁垒,传播至家国之外的华人群体,并在其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打下烙印,旨在揭示南京大屠杀在21世纪全球化情境下的记忆危机和文化内涵.
    • 廖泳安
    • 摘要: 《等待》是美籍华裔作家哈金最负盛名的作品,该书以孔林、吴曼娜、淑玉三人十八年的感情纠葛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孔林被迫结婚、以为找到真爱、艰难离婚、反思爱情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 哈金; 朱又可
    • 摘要: 我没想到会上最前面的边境去朱又可:你能说说你的家庭和老家的故事吗?哈金:我的父亲1945年在抗日战争结尾的时候参加丿碍军,后来去了朝鲜战场(当时已经是营级了),有一次摩托车翻到山沟里,捡了一条命。我的老家是山东蓬莱,我的二爷被日本人杀了。在短篇小说集《好兵》里,我把我二爷的故事给了一个姓刁的连长身上。我二爷脾气太刚烈了,告诉日本人“我知道八路在哪里就不丽尔”,结果被日本人砍头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