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动力学
吸收动力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37篇,主要集中在药学、中国医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2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218977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医药导报、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药房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等;吸收动力学的相关文献由834位作者贡献,包括蒋学华、宋洪涛、何仲贵等。
吸收动力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8977篇
占比:99.89%
总计:219211篇
吸收动力学
-研究学者
- 蒋学华
- 宋洪涛
- 何仲贵
- 陈大为
- 孟宪丽
- 康鲁平
- 王平
- 谢彤
- 郭涛
- 刘辉
- 吕锡武
- 张跃新
- 杨永茂
- 胡容峰
- Ming Hu
- 刘芳
- 匡海学
- 徐智广
- 李美真
- 杨洪强
- 林宁
- 汤继辉
- 汪晓丽
- 潘卫三
- 贾晓斌
- 赵艳红
- 阎雪莹
- 陈彦
- 高宏伟
- 严根土
- 于爱华
- 何培民
- 冯传平
- 凌沛学
- 刘东
- 刘存歧
- 刘彬
- 刘锋
- 卢颖林
- 印君
- 叶元土
- 吴亦红
- 周光耀
- 周文灵
- 周欣
- 周红
- 唐洁
- 娄红祥
- 孙丽
- 封克
-
-
朱陆伟;
张智钧;
白翠华;
姚丽贤
-
-
摘要:
研究龙眼幼苗在不同温度(10、15、20、25、30、35°C)和不同氮营养(硝态氮、3/4硝态氮+1/4铵态氮、1/2硝态氮+1/2铵态氮、1/4硝态氮+3/4铵态氮、铵态氮)供应条件下吸收氮素的动力学特征,比较龙眼吸氮能力变化,并探讨龙眼对氮形态的偏好性,为龙眼不同季节(物候期)选择适用氮肥形态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温度和供氮形态对龙眼吸氮能力有显著影响(P<0.05)。在中低温度(10~25°C)等量供应硝态氮和铵态氮条件下,龙眼根系吸收氮素(硝态氮和铵态氮之和)的最大吸收速率(I_(max))最高或较高,而亲和力(Am)和离子吸收补偿点(C_(min))则随温度和氮形态变化不大,故此时龙眼吸氮能力强。在高温(30°C)且仅供应铵态氮时,根系具有最高I_(max)和A_(m),同时C_(min)最低,最有利于龙眼吸氮。在极端高温(35°C)时将铵态氮和硝态氮以3∶1的比例配合供应,则I_(max)最高,A_(m)较高且C_(min)较低,有利龙眼对氮素的吸收。另外,等量硝态氮和铵态氮共存条件下,龙眼在低温(10~15°C)时吸收铵态氮的I_(max)更高、A_(m)更强而且C_(min)更低,明显偏好铵态氮;在中高温(20~35°C)时吸收硝态氮的I_(max)更高,但A_(m)更弱且C_(min)更高,对氮形态的偏好性不明显。对照华南龙眼生长物候期,建议在龙眼秋梢生长期施用铵态氮为主、硝态氮为辅;在花前至小果期可以1∶1的比例施用硝态氮和铵态氮;在果实膨大期,可全部施用铵态氮或以3∶1的比例施入铵态氮和硝态氮。
-
-
于如海;
汪思宇;
王昀晨;
程方奎;
吕锡武
-
-
摘要:
随着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改造的不断推进,饲草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因此,将饲草植物引入人工湿地。文中运用动力学试验研究3种饲草植物[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甜象草(Sweet pennisetum purpureum)、皇竹草(Pennisetum hydridum)]对PO_(4)^(3-)-P、NO_(3)^(-)-N、氨氮的吸收特征及差异,并与经常应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湿地单元的禾草型、观赏型、蔬菜型人工湿地植物对比,同时将饲草植物运用于湿地污水处理,这对开发新的湿地植物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3种饲草植物的吸收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巨菌草适用于修复高PO_(4)^(3-)-P浓度、不同氨氮浓度的污水,但对NO_(3)^(-)-N吸收效果一般;甜象草适用于修复低PO_(4)^(3-)-P浓度、高NO_(3)^(-)-N浓度的污水,但对氨氮的吸收效果一般;皇竹草适用于低NO_(3)^(-)-N浓度的污水,但对PO_(4)^(3-)-P和氨氮的吸收效果不显著。同时,饲草对PO_(4)^(3-)-P的亲和力要优于湿地传统的挺水植物以及禾草;对NO_(3)^(-)-N的最大吸收速率整体比禾草、观赏植物好;对氨氮的亲和力比挺水植物和禾草好。在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的比较中发现,种植饲草的湿地出水水质优于无植物种植的湿地。因此,将饲草运用于人工湿地能有效提高湿地脱氮除磷能力,实现氮磷资源化利用。
-
-
陈柏安;
刘东超;
王思盼
-
-
摘要:
【目的】研究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在不同盐度下对氨氮和硝态氮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进行NH_(4)^(+)-N和NO_(3)^(-)-N吸收实验,测定长茎葡萄蕨藻在盐度分别为25、30和35,NH_(4)^(+)-N和NO_(3)^(-)-N终末质量浓度分别为0、2、4、6、8、10、12 mg/L条件下对氨氮和硝态氮的吸收速率,比较该藻对两种氮盐的吸收特征。【结果与结论】长茎葡萄蕨藻对氨氮与硝态氮的吸收符合饱和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速率可用米氏方程描述;长茎葡萄蕨藻对氮盐的吸收速率随吸收时间的增加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长茎葡萄蕨藻对氨氮的最大吸收速率[(435.21±57.52)μg/(g·h)]显著高于硝酸氮的最大吸收速率[(179.82±17.37)μg/(g·h)](P<0.01)。在早期吸收阶段中(1~2 h),长茎葡萄蕨藻低盐度(25~30)下的对氨氮吸收速率显著高于盐度35(P<0.05)。盐度对硝态氮吸收速率无显著影响。在盐度25~35的范围内,长茎葡萄蕨藻对氨氮的吸收能力优于硝态氮。
-
-
龚镇洪;
余彬彬;
黄盼盼;
汪晓丽;
钱晓睛
-
-
摘要:
为明确在抗生素胁迫下小麦对不同形态无机氮的吸收特性,通过水培的方式,以硝态氮(NO~--N)、铵态氮(NH~+-N)分别作为单一氮源,设置7个浓度水平的NO~--N、NH~+-N和5个质量浓度水平的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ROX)组合,以不含ROX处理为对照(CK),探究在ROX胁迫下小麦根系对NO~--N和NH~+-N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不同质量浓度ROX胁迫下,小麦对NO~--N、NH~+-N的最大吸收速率随氮浓度的增高而增加,吸收特征符合Michaelis-Menten动力学模型;与CK相比,不同质量浓度ROX胁迫对2种形态无机氮的最大吸收速率均表现为促进作用;(2)随着ROX胁迫质量浓度的增加,小麦对NO~--N的最大吸收速率(V)持续增加,K值持续降低,吸收能力(α)持续增加;对NH~+-N的V、K值均持续增加,α值先增后降;(3)在10.0 mg/L ROX胁迫下,小麦对NO~--N的吸收能力高于对NH~+-N的吸收能力,而在0.1 mg/L、0.5 mg/L和1.0 mg/L ROX胁迫下,小麦对NH~+-N的吸收能力超过对NO~--N的吸收能力。
-
-
刘明文;
孙昕;
李鹏飞;
孙哲;
张清宇;
李盟
-
-
摘要:
选取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菖蒲(Acorus calmus)和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生植物及其组合去除污染水体中氮磷的性能及机理,采用常规耗竭法探究了3种水生植物养分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3种水生植物对NH4+-N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显著高于NO3--N,菖蒲和凤眼莲对NO3--N的吸收能力强于苦草,苦草对H2PO4-的吸收速率较大.7组植物组合对水中NH4+-N的去除率均大于98.29%,苦草+菖蒲+凤眼莲组对水中NO3--N、TN和T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79.79%、80.34%和97.50%;苦草+凤眼莲组对TN和TP的植物同化比去除率最高,分别为29.53 mg·(kg·d)-1和2.46 mg·(kg·d)-1.各植物系统中同化是植物修复去除水中氮磷的主要途径,其对氮和磷的总去除率分别为25.61%~64.33%和22.03%~81.04%.水生植物组合显著提高了对氮磷的协同吸收能力和去除效果.
-
-
-
王孝华;
汤琪;
牟元华;
李传强;
涂胜
-
-
摘要:
研究了柠檬酸盐(C6 H5 O3-7)、苹果酸盐(C4 H4 O2-5)和酒石酸盐(C4 H4 O2-6)插层的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s)对Cu2+、Cd2+的吸收动力学.当将MgAl-LDHs加入到恒定pH=5.0的Cu2+和Cd2+溶液中时,Cu2+和Cd2+的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果 表明,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主要归因于重金属离子与有机酸阴离子之间发生了螯合作用,并发现吸收速率方程取决于形成的螯合物的类型.
-
-
-
-
王孝华;
汤琪;
牟元华;
李传强;
涂胜
-
-
摘要:
研究了柠檬酸盐(C6H5O7^3-)、苹果酸盐(C4H4O5^2-)和酒石酸盐(C4H4O6^2-)插层的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s)对Cu^2+、Cd^2+的吸收动力学。当将MgAl-LDHs加入到恒定pH=5.0的Cu^2+和Cd^2+溶液中时,Cu^2+和Cd^2+的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果表明,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主要归因于重金属离子与有机酸阴离子之间发生了螯合作用,并发现吸收速率方程取决于形成的螯合物的类型。
-
-
-
-
任静华;
蔡菲;
罗军;
马奇英
- 《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 2013年
-
摘要:
本研究以两种杂交稻(丰两优6号、国稻6号)和两种粳稻(南粳45、镇稻11)为实验材料,将其暴露于不同浓度锑酸盐SbV(0,0.2,1 mg/L)溶液7天后,分析对比了不同品种水稻根表铁膜形成的差异性,并进一步探讨了根表锑富集量与铁膜形成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探讨了水稻离体根系在有无铁膜生成的情况下Sb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4种水稻品种的铁膜形成能力不同,南粳45号根表铁膜形成量最多,约为其他品种的2-3倍。培养液中添加锑以后,显著增加了根表铁膜的形成,当SbV暴露浓度为0.2 mg/L,与对照相比,丰两优、国稻、南粳和镇稻分别增加了63%,45%,75%,25%,当SbV暴露浓度为1 mg/L时,也出现了类似的结果。四种水稻根表富集Sb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南粳45号富集能力最强,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品种2-3倍。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根表锑的富集量也显著增加,1 mg/L处理组是0.2 mg/L处理组的3.3-5.1倍。在不同品种间,根表锑的富集量与铁膜的形成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0.2 mg/L与1 mg/L处理组的R2值分别为0.972与0.964。水稻锑的吸收动力学结果表明:锑的吸收速率符合米氏方程,铁膜降低了锑的吸收速率,且随着SbV暴露浓度的增加,吸收速率降低越明显。
-
-
曾惠;
梁志杰;
刘娜;
葛飞
- 《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 2013年
-
摘要:
近年来,中国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污水深度脱氮除磷技术成为研究热点.藻类作为一种易于吸收氮磷的水生生物,在污水脱氮除磷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城市污水中广泛存在的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会影响到藻类对氮磷的吸收去除,但目前关于表面活性剂胁迫对藻类吸收氮磷的影响缺乏深入认识.本论文在比较小球藻对不同形态氮磷吸收能力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离子类型的表面活性剂胁迫对小球藻吸收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抑制了小球藻的生物量及其对NHa-N,N03-N的吸收,其中阳离了表面活性剂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表面活性剂对小球藻吸收PO4-P的影响不明显。
-
-
袁君;
王春;
吴华勋;
汪庆童;
吴育晶;
魏伟
- 《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考察比较油包水型芍药苷微乳(PaeME W/O)和芍药苷(Pae)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回流模型,通过HPLC和UV分别测量肠循环液中的PaeME W/O与Pae的含量,计算出PaeME W/O与Pae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量、吸收速率常数值(Ka)和吸收半衰期(t1/2)。结果:在2~20μg·ml-1浓度范围内PaeME W/O的吸收量与浓度成线性关系,PaeMEW/O的Ka值基本不变;PaeME W/O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其中在十二指肠,结肠的吸收量均明显高于Pae.PaeME W/O型制剂在各肠段的药物t1/2均低于Pae相应的肠段。结论:PaeME W/O与Pae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PaeME W/O在肠道吸收要明显好于Pae,PaeMEW/O作为一种新剂型在药学领域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
-
-
-
LIU Bin;
刘彬;
LIU Heilei;
刘贺磊;
LIANG Zhiwu;
梁志武
- 《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化学吸收法二氧化碳捕获技术因其效率高、处理量大、成本低等优点而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化学吸收法CO2捕集技术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对胺-CO2-H2O体系中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总结.利用停留(stopped-flow)技术,研究了基于碳酸酐酶特性活化的MDEA水溶液吸收CO2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微量碳酸酐酶的存在可显著增强MDEA水溶液吸收CO2中的表观速率常数,加快吸收速率;考察了酶浓度,胺浓度及温度对测定动力学数据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BCA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同时,升高温度测定的表观速率常数增大,利于提高BCA的活性,随着胺浓度的增加BCA的活性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
-
LIU Bin;
刘彬;
LIU Heilei;
刘贺磊;
LIANG Zhiwu;
梁志武
- 《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化学吸收法二氧化碳捕获技术因其效率高、处理量大、成本低等优点而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化学吸收法CO2捕集技术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对胺-CO2-H2O体系中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总结.利用停留(stopped-flow)技术,研究了基于碳酸酐酶特性活化的MDEA水溶液吸收CO2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微量碳酸酐酶的存在可显著增强MDEA水溶液吸收CO2中的表观速率常数,加快吸收速率;考察了酶浓度,胺浓度及温度对测定动力学数据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BCA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同时,升高温度测定的表观速率常数增大,利于提高BCA的活性,随着胺浓度的增加BCA的活性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
-
LIU Bin;
刘彬;
LIU Heilei;
刘贺磊;
LIANG Zhiwu;
梁志武
- 《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化学吸收法二氧化碳捕获技术因其效率高、处理量大、成本低等优点而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化学吸收法CO2捕集技术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对胺-CO2-H2O体系中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总结.利用停留(stopped-flow)技术,研究了基于碳酸酐酶特性活化的MDEA水溶液吸收CO2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微量碳酸酐酶的存在可显著增强MDEA水溶液吸收CO2中的表观速率常数,加快吸收速率;考察了酶浓度,胺浓度及温度对测定动力学数据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BCA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同时,升高温度测定的表观速率常数增大,利于提高BCA的活性,随着胺浓度的增加BCA的活性有一定程度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