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三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
第十三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

第十三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08-15

主办单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医师协会;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

会议文集:第十三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疾患,盐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早在2600年前的著名医学论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咸者,脉弦也""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的论断.近代的研究,包括生态学、人群和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及个体短期限盐干预随访研究均证明,盐的摄入与心血管疾患危险直接相关.但在人群内个体间对盐负荷或限盐却呈现不同的血压反应,即存在盐敏感性问题.血压的盐敏感性是指相对高盐摄入所呈现的一种血压升高的反应,与之相关联的高血压称为盐敏感性高血压.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划分为高血压病的防治开拓了新的视野.对于盐敏感者来说,预防高血压的意义甚于治疗。改变生活、饮食习惯,采用限盐、补钾、补钙,食用低钠替代盐等措施,都可以起到有效的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作为"气体信号分子",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NO是生命代谢过程中的终末代谢产物,却具有可以连续生成、快速传播、迅速弥散并产生广泛生物学效应等独特的特点.并且学者首次认识到NO以不依赖于受体转导的细胞内外信号转导方式发挥作用.NO的发现更新了科学界对经典学说的认识,从而诞生了"气体信号分子"的研究新领域——不仅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在机体调节中发挥广泛的调节作用,既往认为"代谢废物"的小分子NO也参与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活性.此后的30余年内科学界又接连发现了"气体信号分子家系"的其他成员,包括内源性气体分子一氧化氮(carbon monoxide,CO)、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和二氧化硫(sulfide dioxide,SO2).对这4种气体信号分子生理学作用机制及血管调节效应的深入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界对于血管调节和血管损伤相关疾病的病生理认识及研究进展.
  •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在过去50年,中国曾进行过4次(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2002年)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调查,高血压的粗患病率分别为5.11%、7.73%、13.58%和18.80%,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而很多研究指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可控危险因素,因此了解不同地区高血压的流行情况,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意义重大.
  • 摘要: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中国人群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中国人群高血压、血脂异常患病率的不断上升,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人数也将进一步增加。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其心血管疾病风险将成倍增加。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群高血压和血脂之间的关联以及人群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病率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将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同时,中国人群中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现状也提示加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控的必要性,只有积极采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控措施,才能遏制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负担。
  • 摘要:高血压在中国是一种发病人数最多、患病率最高的非传染性的慢病,其导致的心脑血管损伤被远远低估,所导致的脑卒中以及心肾事件已位居高血糖、高血脂这些危险因素的第一位,并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近几十年来经过政府、医务和防治人员的努力,高血压的控制率已经有提高和改善。正确理解新指南的目标血压从国情出发改善血压控制,改善治疗依从性是提高血压控制率的关键,提高血压的控制率,要从限盐改善多重危险因素着手综合控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尽可能地减少不良环境对血压的影响。
  • 摘要:顽固性高血压会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并且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高血压管理的棘手问题.SYMPLICITY HTN-1和SYMPLICITY HTN-2两项研究开启了经皮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Renal Denervation,RDN)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序幕,但随后的随机对照研究SYMPLICITY HTN-3发现RDN与假手术组比较,虽然安全性无虞,但是其降压效果并未达到显著的统计学差别.美敦力公司也同期公布了全球SYMPLICITY注册研究前期1000余例RDN的随访结果:与基线相比,RDN显著降低了患者的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这些研究结果的明显差异引发了RDN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是否有效的巨大争议,RDN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是否还有临床应用前景?经过近半年的证据分析与反思,本文拟结合SYMPLICITY HTN-3研究结果、近期发布的相关研究以及我们的临床研究,对RDN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做一述评,以期为该技术未来的研究走向提供参考.RDN作为一种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而降低血压的方法,有丰富的基础研究支持,仍充满希望,但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不一致,有巨大争议,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不能因为HTN-3结果阴性,就全盘否认其他已有的RDN研究结果,进而否定这项技术。同时,在没有获得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前,该技术不应在临床推广使用。RDN研究单位和研究者亦应对RDN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开展规范化科学化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RDN的适用人群,寻找预测RDN降压疗效的理想指标,优化RDN的操作策略,研发更好的RDN器械。
  •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老年人群的常见多发病.根据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左右,据此估计全国成人患病人数达到3.3亿.随着国家工业化程度增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中国老年高血压人群患病率逐年上升.21世纪初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达49%,预计目前超过50%的60岁以上人群患有高血压.不难发现,高血压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老年人群最主要的临床疾病之一.高龄老年患者建议SBP控制目标以小于150mmHg为宜,如基础血压较高应逐步缓慢降压达标,不宜快速降压;高龄患者如已经接受降压治疗且血压低于建议目标,若患者耐受性良好不必为适应控制目标而调整治疗;非高龄老年患者、健康状况尚好的老年患者SBP控制目标也可以采用150mmHg标准,但如患者可以耐受进一步的降压治疗,可以尝试降至140mmHg以下;合并明确靶器官疾病的老年患者降压目标更需要个体化,多数指南建议该类患者降压目标为140/90mmHg;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患者耐受降压治疗的情况,逐步达到建议标准;但如不能耐受较低的血压水平,建议适当放宽血压控制标准;体质衰弱、躯体或认知功能状况不佳、疾病终末期的老年患者,并不主张积极降压治疗,是否需要控制血压应以患者能够耐受降压治疗为原则。
  • 摘要:本文基于全面危险因素的考虑,对高血压进行综合干预,包括起始用小剂量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降压药、小剂量他汀类调脂治疗及不良生活方式强化干预,以期提高高血压控制率,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危险,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最终用循证医学标准评估和总结出一个优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 摘要: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防治的最重要措施。但是单纯从传统危险因素出发并不能解释中国脑卒中高发且持续发展的严峻现况。越来越多高质量观察性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证据都一致表明Hcy升高和脑卒中密切相关。中国高血压人群多伴有血Hcy升高(H型高血压高发),因而,H型高血压控制是应对中国脑卒中高发的重要策略。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是目前唯一具有治疗伴有血Hcy水平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H型高血压)适应证的上市药物。CSPPT研究明确表明,在中国成人高血压患者,以依那普利叶酸片(依叶)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方案可以较以传统降压药依那普利为基础的单纯降压治疗方案进一步显著降低21%首发脑卒中风险。CSPPT研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首个在高血压人群考察降压药与叶酸的复方制剂一级预防首发脑卒中风险的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为中国更加经济、有效开展脑卒中预防提供了关键循证医学证据,也是中国自主创新药物上市后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首次登上国际著名医学杂志舞台,将对世界临床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具有里程碑意义。
  • 摘要:高血压患者有较高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伴有糖代谢异常的高血压患者有更多的临床风险。心血管医师在日常临床诊疗中,应注重对高血压患者进行OGTT筛查,尤其是空腹血糖≥5.6mmol/L的患者。这将有利于高血压高危人群的检出,已达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目的。
  • 摘要: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将近50%,已成为中国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死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在发病学、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等方面都与非老年人有不同之处,血压波动大是其重要特点之一,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直立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是其常见的特殊问题.要尽量改善基础疾病的治疗并尽快纠正可能的诱因;尚无特异性治疗,但是非药物治疗比药物治疗更重要,更简便可行。无症状者可以用非药物治疗,有症状者常常需要加药物治疗。
  • 摘要: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β阻滞剂仍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最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之一,其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总体效益与其他类别降压药物没有差别。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个体化原则酌情使用β阻滞剂。对于没有并发症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β阻滞剂通常不是首选的单一降压药物,但可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或利尿剂联合应用。伴有冠心病、心力衰竭或快速性心律失常等强适应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当优先使用β阻滞剂。在β一阻滞剂中,阿替洛尔缺乏心血管保护效益,不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建议使用疗效肯定且安全性较好的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
  •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将是影响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高血压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时候,常常要将老年高血压的控制与降脂治疗共同考虑.本文以老年高血压为切入点,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为目的,探讨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脂治疗问题.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其已经存在年龄、高血压问题,因此在危险分层中常常出现风险偏高的水平,在Omnibus-Risk-Estimator中,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尤其明显。而如果已经合并了ASCVD,或合并了糖尿病,则其需要强化他汀治疗的概率就大大提高。而临床上,老年人合并ASCVD或糖尿病是非常常见的。因此,降脂治疗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越来越普遍。他汀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关键在于该药能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非多效性所致),至于他汀降脂以外的“心血管效益”(如抗炎、抗氧化、保护内皮等),尚无确切临床证据。但是,确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稳定并逆转斑块,降低血脂,显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抑制血小板聚集与抗血栓,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反应等作用,但这些研究都仅限于基础研究以及小规模的临床研究。
  • 摘要:原醛症的典型临床表现均因醛固酮过度分泌引起的肾远曲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排钾增多而产生低血钾,同时高尿钾、代谢性酸中毒、碱性尿、夜尿增多及低钾血症引起的乏力。但是近期研究发现,血钾正常的患者占原醛症患者的50%。而且,也逐渐发现血压正常或者在临界值的原醛症患者。高醛固酮血症能够独立于高血压造成机体损伤。盐皮质激素受体分布在心脏、脑、血管、肾脏和结肠等部位。动物实验证实高盐环境内会造成这些器官的损伤。应用醛固酮拮抗剂能够减少盐反应性高血压小鼠的脑、心脏、肾脏损伤,也能够抑制盐皮质激素活性,对于减少原醛症患者的长期损伤是必要的。所以,治疗原醛症患者除了控制血压和血钾水平外,也要尽量使血浆醛固酮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
  • 摘要: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有相当一部分在妊娠前已经患有高血压病,而这些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患者正在服药治疗,对于这些患者需要评估拟妊娠前的血压管理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靶器官损害情况,同时评估患者正在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在妊娠期使用的安全性及耐受性,必要时需要调整置换相关的降压药;另一类患者并不自知自己有高血压病,在妊娠早中期出现适应性生理改变,动脉管壁对血管紧张素Ⅱ反应性下降,肾素活性降低而心钠肤水平增高,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与前列环素增加等,这些生理性变化的综合效应使全身血管阻力下降,孕妇血压常有所下降,而到了妊娠6个月后血压才逐渐升高并可能呈中重度增高,甚至诱发严重的靶器官损害与临床事件,直接威胁母婴的健康。由此可见,拟妊娠的青年女性应该进行血压测量和评估。在抗高血压药物中可能影响精子成熟的药物目前报道不多,相关研究也很少。有报道长期应用较大剂量的利血平可能会通过使组织中的儿茶酚胺耗竭,影响下丘脑一垂体功能,抑制精子产生,也会影响性功能。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螺内醋及依普利酮呈现剂量依赖性抗雄激素效应,可导致狗的前列腺萎缩,精子成熟度及活力减低。在抗高血压药物中的主流药物如钙通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目前没有发现有明确的影响男性精子成熟的作用。
  •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药物等治疗措施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治冠心病.在过去的40多年,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冠心病常常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共存,且两者之间往往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国内外的很多横向和纵向研究都提示,心血管疾病可以引起和加重抑郁和焦虑症,而抑郁和焦虑症也可以诱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重度抑郁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有关.对于高血压伴随情绪障碍的患者,除了科学规范使用降血压药物外,还要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心理治疗对于患者心理疾病的缓解具有重要意义:减轻和缓解心理社会应激源的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当非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病情时,需采取药物治疗或转诊精神科。
  • 摘要:本文介绍糖尿病足病的Meggitt-Wagner分级系统和美国德州大学(UT)分级系统。糖尿病足病患者的临床评估,应包括全身情况的评估,了解血糖、血压及血脂的控制情况;需要识别足溃疡的原因、持续时间、程度和进展,以往的外科治疗如血管重建手术、足部矫正或扩创手术等。体检应包括对溃疡面的描述,神经系统和血管的检查,有无足畸形、浮肿、软组织感染或骨髓炎等。另外,还应检查患者的对侧肢体和鞋袜是否合适。对于提供广泛、有效和疗效一费用比值良好的糖尿病保肢医疗而言,建立多学科合作团队最为关键。三甲医院收治糖尿病足病患者应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协调服务,有专业化的多学科专家的积极参与,互相合作,各负其责又无缝衔接。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包括足病科、骨科、内科、内分泌(糖尿病)、感染病、心血管、肾病、血管外科、眼科、整形外科、护理、营养、干预或非于预的介入放射学以及足矫正等。根据医疗中心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这种团队人员肯定会进行调整或扩充,心理和疼痛专家也很有必要。许多辅助服务对于发展多学科团队的理念至关重要。
  • 摘要:PPARδ具有明确的糖脂代谢调节作用,并改善心血管功能,因而可能成为治疗以糖脂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高血压的靶标。然而,作为PPAR的一个亚型,PPARδ具有体内分布广泛、生理功能复杂的特点,也使基于其靶点药物的开发面临着特异性及有效性等难题,而替米沙坦等ARδ类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代谢疾病。研究结果提示,如能利用其激活PPARδ的特征,则可在降压的同时,明显改善代谢异常,适宜于代谢性高血压的治疗,可作为代谢性高血压干预的新靶点。
  • 摘要:为了推动NDHP-CCBs在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律失常方面的临床合理应用,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组织部分专家制定了“非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建议”。建议书从NDHP-CCBs的药理、药效学特点阐述了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及抗心律失常的应用机制。着重从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及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方面给予明确推荐。同时针对近期冠状动脉灌注NDHP-CCBS治疗的新进展,增加了冠状动脉无复流及慢血流使用NDHP-CCBs应用的推荐。建议不仅针对稳定性患者,同样对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律失常(快速房颤)的急症状态提出了治疗建议,而这些推荐建议大部分来源于RCT研究及新近的指南,突显了该建议书的重要性和实践性。
  • 摘要:RASI+CCB的固定复方制剂在作用机制上能够优势互补,不仅能够增加降压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而且简化了用药过程,进一步提高了患者依从性。在目前采用的优化初始联合用药或者复方制剂治疗的降压新趋势下,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证明了RASI+CCB固定复方制剂的优越性,包括中国2010年高血压防治指南、2013年ESH/ESC指南等均支持RASI+CCB的优选降压方案。故而,RASI+CCB的固定复方制剂是当前高血压患者的优选降压方案。
  • 摘要:β受体阻滞剂无论在高血压还是冠心病的治疗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更多、更有力的证据出现之前,β受体阻滞剂依然应当作为中国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基本治疗药物。然而调查显示,在中国各级医生最常用的降压药排序中,β受体阻滞剂位列第5。在冠心病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比例为60%,远低于欧洲的87.5%。导致中国高血压、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明显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度担心该药的不良反应。实际上,在常规剂量范围内,β受体阻滞剂导致糖脂代谢紊乱的比例并不高,临床医生在充分掌握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药理学特性及不良反应的基础上,在适宜的患者中使用适宜的药物及适宜的剂量,和其他心血管药物一样,β受体阻滞剂同样可以让患者受益。
  • 摘要: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证实,如患者收缩压从115mmHg(1mmHg=0.133kPa)上升到175mmHg,心血管死亡相对风险升高约8倍。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高血压防治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临床医师已经认识到,降低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才是降压治疗的最终目标。因此,对降压药物选择的重点也正从单纯关注降压幅度逐渐往其能够给患者带来的远期心脑获益方面转变。现有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ARB和ACEI两者在缓解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预防卒中等方面表现突出且疗效接近,然而,在降压治疗的主要终点—降低患者MI及死亡风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脂溶性高的ACEI与组织的亲和力更强,在抑制AngⅡ生成的同时,对缓激肤激活作用的选择性也越高。因此,高脂溶性的ACEI培噪普利在降压、保护血管内皮、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事件等方面均具有很好的疗效。正如荟萃分析结果所显示的那样:ACEI而非ARB带来的总死亡率下降10%的获益,是由培噪普利(靶剂量8mg)相关的ASCOT,ADVANCE,HYVET研究所驱动的。
  • 摘要:与ACE抑制剂相比,AT1拮抗剂的另一个优点是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更完全,因为这种作用是直接的,而ACE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ACE转化AngI为AngⅡ所致,但AngⅡ还可以通过非ACE依赖性旁路产生。再则,根据新的发现提示,AT1拮抗剂的优点不仅如此,它通过选择性阻断ATl受体介导AngⅡ的有害效应,同时也就增加了AngⅡ和AT2受体的结合,加强AngⅡ的有益效应。理论上ARBs与ACE抑制剂联合应用能获得更大的组织器官保护作用,但是,ONTARGET研究表明,在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中,ACE抑制剂与ARB联合治疗对预后并无显著改善,相反,联合治疗后血压水平下降过低还可能导致心血管风险增加。
  • 摘要:钙离子拮抗剂(Ca-channel block,CCB)在中国的高血压防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早期多个临床研究均是以CCB为主要活性药物.包括中国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治疗研究(Syst-China)、上海老年人群中硝苯地平降压治疗临床研究(STONE)、非洛地平降低并发症研究(Felodiping Event Reduction Study,FEVER)、HOT-China,这些研究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方针政策的制定,对中国高血压指南乃至国际指南的制定都起到了极大积极推动作用.HOT研究提示需联合用药获得最佳疗效,要达到研究中的靶目标血压,需更积极的降压治疗。控制血压,单药治疗往往不能达标,需联合用药。FEVER研究中两种药物小剂量联合的治疗措施和单纯小剂量利尿剂临床结果比较,提示药物降压治疗应遵循的原则,即小剂量,尽量应用长效制剂,联合用药。
  • 摘要:阿司匹林是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重要药物之一。规律性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助于降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该药可能增加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需要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确定是否用药。对于无明显出血高危因素且10年心血管风险明显增高(>10%)的患者,长期小剂量用药的利大于弊。
  • 摘要:硝苯地平控释片克服了短效钙离子拮抗剂的缺点,可24h以近乎恒定速率释药,可平稳降压,减少血压波动,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在降压治疗同时,对重要靶器官均有保护作用,是治疗冠心病和高血压的理想药物。
  • 摘要:LCZ696是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另一类被称为脑啡肽酶抑制剂的药物组合而成.LCZ696的两个成分为ARB(缬沙坦)和中性肽链内切酶抑制剂(前体药物AHU377).在LCZ696的分子中,缬沙坦和AHU377是以1∶1的比例存在的.摄入后,AHU377代谢为有活性的LBQ657.LCZ696是第一个试验成功的此类药物.这种新型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具有双重阻断作用,这为今后的高血压和心力衰竭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 摘要:新型直接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能够阻断RAAS系统的起始环节,降低肾素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n和醛固酮的生成,不影响缓激肤和前列腺素的代谢,可以单独或与其他降压药物(如噬嗓类利尿剂、CCB或ACEI/ARB等)合用,降低血压并保护心、肾靶器官,同时耐受性良好。其问世对高血压的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为高血压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阿利吉仑对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及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是否能够改善硬终点还有争议,尤其是联合应用ACEI或ARB还需要慎重选择应用人群,并在治疗中关注血钾情况。
  • 摘要:本文阐述了奈必洛尔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奈必洛尔主要经过肝脏CYP2D6酶代谢,CYP2D6酶的基因型是否会影响奈必洛尔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一项研究结果提示,奈必洛尔和氢氯塞嗓、吠塞米、雷米普利、氯沙坦、地高辛、华法林等药物之间无相互作用。而CYP2D6酶抑制剂如氟西汀和西咪替丁会阻碍奈必洛尔的体内清除。因此在合并使用CYP2D6酶诱导剂或抑制剂时,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奈必洛尔比传统的p受体阻滞剂有诸多的临床优势,上述临床研究已显示奈必洛尔可以安全有效降压,但仍需进一步关注奈必洛尔长期降压益处,与其他受体阻滞剂相比,治疗心力衰竭的获益以及和NO介导舒张血管作用的临床相关性。
  •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慢性、低度的血管炎症反应疾病。血管炎症的特征是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在管壁聚集,分泌产生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增加赫附因子的表达,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导致血管收缩与舒张失衡。血管炎症的特征是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在管壁聚集,产生趋化因子,增加豁附因子的表达,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并使细胞外基质的生成和降解失衡。早期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研究中发现单核/巨噬细胞在血管内的浸润;通过这些原发性免疫系统的改变,对血管壁和/或肾产生炎症反应,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各种机械及病理性刺激导致的血管炎症反应是血管重构的主使者,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单核/巨噬细胞在组织浸润,多数是一种“继发性”的事件,可由代谢、应力、神经、体液、氧化应激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启动。若这些因素持续存在,血管收缩与舒张失衡形成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
  • 摘要:应激,特别是心理应激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急性心理应激可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如大鼠被放置在一个新奇的环境中时,该新奇刺激会引起大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人体处于紧张、忧郁、惊恐、愤怒等心理应激状态时也常伴有一过性动脉血压升高。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者人群血压偏高,获得新工作后血压下降。慢性心理应激则可诱发高血压病,并促进高血压病发展。饲养在拥挤环境中的白鼠由于受到环境的慢性应激,与对照组相比血压升高明显。高血压的发生是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应激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由心理应激导致的应激性高血压,单独依靠降压药物很难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到目标水平,必须联合心理治疗或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和一系列躯体化症状。
  • 摘要: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广泛参与对机体的损害过程.因此,减少或者消除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噪声是生活中可以诱发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引发高血压发病的具体原理是噪声可使人情绪烦躁、压抑、焦虑,还可影响机体神经内分泌调节,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使缩血管物质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出现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细小动脉收缩痉挛,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增高,但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压力过负荷高血压、自身免疫性心肌病、糖尿病性心肌病、血管活性物质异常均可致心肌重构,并在这些过程中出现内质网应激(ERS)反应,提示ERS反应可能与高血压及心肌重构的发生、发展有关.噪声应激对大鼠血压和心肌重构有何影响,与内质网应激有何关系,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寻求噪声与高血压及内质网应激的关系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高血压与CKD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两者互为因果。高血压病本身就是引起CKD的病因之一,1988-1994年的NHANES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中肌醉升高的比例是血压正常人群中的8倍,USRDS2013年的数据显示,大约25%的CKD都是由高血压病引起的。CKD可以引起高血压。肾实质性高血压也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占成人高血压的5%,仅次于原发性高血压;占儿童高血压病例的60%以上。如不积极控制血压,将加速CKD进展,并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近年来,随着对CKD伴高血压危害性认知的加深,CKD伴高血压的知晓率与控制率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相对于原发性高血压,CKD伴有高血压的控制率仍有较大差距。高血压与CKD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随着CKD的进展,高血压的发生率和患病率逐渐增加且变得较难控制。由于高血压是CKD患者心血管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 摘要:老年人收缩压随年龄增长升高,舒张压在60岁后呈降低趋势,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是老年高血压最为常见的类型,占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的65%,7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90%以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西方国家,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为60%-70%,其中ISH约占60%;中国老年人(≥65岁)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6.5%,ISH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群达21.5%,占老年高血压的53.21%。老年人生理退化,出现腰背部疼痛,活动时气短,头晕,记忆力下降,骨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尿频、尿失禁或排尿困难以及便秘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从而较其他人群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增加了高血压的控制难度。因此,在处理心血管疾病的同时要处理焦虑、抑郁状态。
  • 摘要: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β受体阻滞剂降压尤其适用于以下患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交感活性增高的高血压患者。2015年日本高血压指南建议,针对特殊人群,如年轻高交感活性患者、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心动过速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等,β受体阻滞剂仍然是一线推荐药物。同时也指出研究结论主要来自阿替洛尔,并不一定能代表新一代β受体阻滞剂。2015年台湾高血压指南建议非阿替洛尔β受体阻滞剂仍然是一线降压推荐药物,尤其是合并CHD、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心率)80次/分等。因此,β受体阻滞剂仍然是高血压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
  •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欧洲等高血压指南,将限盐策略作为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给出了针对不同人群膳食钠/盐的推荐摄入量。在2011年联合国高级别慢病防治会议上,各国专家也将减少盐的摄入列为5项控制慢性病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之一。虽然目前有个别研究对限盐减盐干预措施提出质疑,但是限盐减盐干预确实能够降低血压,这已经得到了科学证实,并且也得到了认同。良好地控制血压,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发生。虽然对于限盐与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的关联尚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但限盐减盐干预措施的降压作用,对于控制全人群血压处于理想水平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因此,减少人群食盐摄入量仍应是中国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公共卫生策略之一。
  • 摘要:本系列研究首次揭示了膳食辣椒素作用于心血管及代谢组织的特异性靶点TRPV1,通过不同细胞分子途径调控心血管和代谢功能的作用,以及改善高血压和相关代谢异常的机制,证实TRPV1是高血压和代谢损害干预的新靶点。膳食辣椒素可以作为心血管代谢保护的新措施,为防治重大慢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高血压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因其在人群中的高发病率、所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致残、早死等特点,已成为全球主要的疾病负担.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也就是说,高血压可能正在影响着中国超过两亿人口.因此,探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血压水平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二者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高血压的遗传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单基因遗传模式和多基因遗传模式.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是指由一个基因突变引起的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重要病因之一.而原发性高血压则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即在多个"微效基因"缺陷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血压异常升高.本文将从高血压单基因遗传模式及原发性高血压多基因遗传模式两个方面简述目前高血压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并对正在进行的高血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工作进行简要介绍.
  • 摘要: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患者,为了进一步控制动脉硬化进展,应积极控制血压。但对于已形成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特别是卒中和严重冠心病患者,降压目标要有所不同,不能过于激进。年龄>80岁的老年患者,应该与60-80岁的老年患者有所区别,应制定不同的降压目标。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者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血压目标值应更积极。笼统地将老年高血压降压目标值固定在某一数值上,在临床工作中虽易于掌握和执行,但也可能是片面的。临床诊治过程中更要考虑患者个体的危险因素,如个人情况、民族、职业、依从性等因素都会影响临床实践。临床医师不能照搬国外指南,应该因人、因地制宜,遵循谨慎、安全的原则,采取个体化的降压目标,才能从治疗中最大限度地获益。
  • 摘要: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动脉壁僵硬度增加,血管顺应性降低,使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易随体位、进餐等出现明显波动。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准确、可靠的血压测量十分重要,应进行家庭自测血压、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同时进行卧、立位血压及直立倾斜试验评估直立性血压变化,以便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准确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缺血性肾病、血脂异常、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疾患,血压波动大。此时,应明确血压波动的原因,在给予相应的非药物治疗基础上谨慎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密切监测血压,根据血压变化情况调整用药。
  • 摘要: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T)和假性高血压(pseudo hypertension,PHT)是特殊类型的高血压,这两类特殊高血压在临床上发现的越来越多.MHT容易被漏诊,延误治疗可以造成严重的靶器官损害以及不良的心血管事件.由于动脉中层钙化性硬化及袖带充气后神经介导的血压反应导致PHT,一方面可能掩盖重症患者的低血压状态,另一方面会导致不需要的、甚至过度的降压治疗,甚至导致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对于高危患者应当注意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自测血压,以期识别MHT,对此型患者要全面评估,根据血压升高类型和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积极综合干预治疗以保护靶器官.对于长期高血压、严重高血压而缺乏靶器官损害时,要高度怀疑PHT可能,明确诊断PHT并且临床情况良好者,无须降压治疗.
  • 摘要:中国老年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逐年增多,卒中风险加大,应着力加强房颤抗凝治疗重要性的宣传与专业技术培训。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积极给予抗凝治疗可以减少卒中风险;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相比,预防卒中作用更强、出血风险更低。在抗凝治疗方案方面,华法林是经典的抗凝药物,而新型的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立伐沙班无须监测凝血指标,起效快,近年来也得到了国际指南的推荐和临床广泛应用。但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患者,发生血栓和出血的“双向”风险增高,在使用抗血栓药物治疗之前,必须要充分进行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的评估,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严密观察出血并发症。还需要需要开展更多临床试验,观察抗凝治疗给不同年龄段老年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带来的获益和出血风险,为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老年房颤抗凝方案提供更多证据。
  • 摘要:目前关于老年CKD患者如何选择药物、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如何等尚都缺乏高水平临床研究证据。临床上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分别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SI),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离子通道拮抗剂(CC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α受体阻滞剂,这几类降压药物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增龄、肾功能改变以及因其他一些基础疾病同时接受其他药物治疗等,都可能带来降压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的改变,使老年CKD患者对降压药物的反应与年轻患者不一致,而且一般的临床药物研究也多不纳人老年患者。
  • 摘要:围手术期高血压治疗目的是保护靶器官功能。确定治疗方案时,关键问题是平衡高血压所致风险与降压治疗所致终末器官低灌注风险之间的关系。降压目标决定于手术前患者血压情况,一般为高于基线10%,易出血患者或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可以将血压降得更低。应当采用个体化治疗,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患者特点、治疗条件以及临床经验选用药物。更重要的是严密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并及时调整降压药物剂量。治疗高血压危象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药理特性,应当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用。治疗高血压急症的理想药物应当是起效迅速、疗效确切并易于控制给药剂量、安全、便宜以及使用方便。现在有许多药物可供选择,每一种药物均有利有弊。推荐使用的药物包括拉贝洛尔、艾司洛尔和尼卡地平等。由于需要即刻降低血压,因此重点介绍肠道外给药。可乐定和ACEI是长效药物且不易调整药物剂量,不宜用于高血压急症,但可以用于次急症。ACEI禁用于妊娠妇女。
  • 摘要:目前颅内动脉狭窄的降压策略仍存在争议。2012年《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推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尽可能积极控制血压。急性缺血事件后启动降压的时机、降压目标值应该采取个体化原则。降压靶目标以达到一定降压比例比选择一定的绝对数值更为安全。推荐一天内降压水平不要超过原有血压的20%。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一般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选用,在充分考虑患者全身靶器官损害、患者耐受性等情况的基础上,可优先考虑长效CCB和ARB的降压策略。
  • 摘要:清晨血压增高现象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清晨血压异常增高很有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分层的新依据,清晨时段血压的管理是显著提高整体血压控制的杠杆点。中国是卒中高发国家,高血压的主要预后是卒中,血压达标率很低,控制清晨血压作为血压管理的抓手更具意义。因此,医生在关注患者诊室血压的同时还需关注24h动态血压及家庭自测清晨血压的水平,尽早对清晨血压异常增高患者进行识别,关注清晨时段血压的测量和随诊,遵循指南,进行有效生活方式及合理药物干预,广泛应用分子长效、1天1次、平稳持久控制清晨血压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患者对清晨血压和服药前血压的重视和自我管理,才能够提高血压达标率,更多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改善预后。
  • 摘要:清晨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评估清晨血压无疑是提高血压管理质量的一个有效切入点,是平稳控制24h血压的重要手段。通过推动清晨血压管理,将有可能全面提升中国高血压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降压治疗的达标率,特别是24h血压的长期达标率,充分发挥降压治疗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作用,降低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保护中国居民的心血管健康。
  • 摘要:本文介绍了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概念和肥胖与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以及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阐述了对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综合干预,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 摘要:本文阐述了噻嗪类利尿剂的药理学。以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为主的治疗方案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噻嗪样利尿剂(氯唾酮和叫达帕胺),然而目前小剂量(12.525.0mg)氢氯噻嗪仍被广泛应用。不少医师认为这两类药可以互换,但是两药小剂量应用时的降压效果确实存在差异。虽然噻嗪型利尿剂HCTZ是大多数单片复方制剂中的主要成分,但是其降压疗效弱于噻嗪样的氯窿酮和吲达帕胺,以及在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值得关注。
  • 摘要: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是指在通道水平上选择性地阻滞钙离子(Ca2+)进入细胞内、从而减少细胞内Ca2+浓度的一类药物,是目前心血管领域内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及肥厚性心肌病等.钙通道阻滞剂的种类很多,不同的钙通道阻滞剂由于其分子结构、理化特点不同,其药理学作用也不同.三通道钙阻滞剂贝尼地平由于其特殊的药理学作用特点,临床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肾功能损害患者的降压治疗。由于贝尼地平“膜介导”的作用方式,其降压具有作用平稳、持久的优势,还能有效改善脑血流量以及分布,因此也可以用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 摘要: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其良好的控制是防治多种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关键,由于单药治疗疗效的局限性,联合用药和固定复方制剂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ACEI/利尿剂固定复方制剂在降压疗效及心血管事件预防中的优势不仅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而且已有大量的循证证据支持。
  •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持久达标治疗,以最大程度降低其危害性,减少心脑血管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中国高血压患者人数众多、降压达标率低、治疗依从性差,为进一步满足临床需要,联合用药已成为降压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同联合用药方案的药理作用、降压效果、靶器官保护作用及耐受性存在明显差别,因此其临床地位也有所不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利尿剂联合方案随着其临床经验与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已成为高血压联合治疗模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将ARB/利尿剂联合方案作为需要联合用药的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方案之一.同时各国权威指南也均指出,复方制剂简化了治疗方案,有助于患者长期坚持治疗,应优先选用.
  • 摘要: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心血管疾病药物之一,而α/β受体阻滞剂作为第三代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同时兼有选择性阻断α1受体的作用,达到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的目的.其独特的双受体阻滞作用对高血压患者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常用药物包括阿罗洛尔、拉贝洛尔、卡维地洛,其他还包括布新洛尔、氨磺洛尔等.每种药物的α受体与β受体的阻滞比例有所不同,而其各自的口服及静脉制剂间的阻滞比例同样存在差异.α受体阻断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冠状动脉阻力减少,同时激活脂蛋白酶活性来抵消β受体阻滞剂对它的抑制作用;而β受体阻断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受抑制、心输出量降低,从而降低血压与心肌耗氧量.因此,α/β受体阻滞剂在协同降压的同时,其不良反应可因同时存在另一受体的阻滞效应而减轻,使其既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少心搏出量、抑制肾素释放的作用,同时又具备抑制反射性心动过速,改善胰岛素抵抗、不加重脂代谢紊乱等优点.
  • 摘要:非洛地平缓释制剂作为一种高度血管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降低动脉血压。由于其对外周血管的高度选择性,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对心肌收缩力和心脏传导无直接作用,对静脉平滑肌和肾上腺素能血管张力调节也几乎无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高血压。采用渗透泵控释制剂技术的非洛地平缓释片-立方立诺,在提供平稳有效降压的同时,也进一步实现更加平稳的血药浓度,药物释放不受胃肠道环境和个体差异影响,尽可能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从而更好地实现24h控制血压的临床目的。
  • 摘要:左旋氨氯地平保留了外消旋氨氯地平的活性治疗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高血压患者的降压及靶器官保护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功效,且不良反应减少。与同类CCB产品相比,左旋氨氯地平价格较为低廉,更适合中国高血压患者选用。左旋氨氯地平有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相对于苯磺酸盐来讲,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玄宁)具有更加稳定、保质期长、易于保存的特点。
  • 摘要:Rostafuroxin是意大利学者Ferrari等从一系列洋地黄类衍生物中筛选出来的一种新型哇巴因受体阻断剂,即PST2238,能够阻断哇巴因与钠泵的结合。动物实验提示口服Rostafuroxin2周后,Milan高血压鼠和哇巴因一高血压鼠的收缩压明显下降;在每天3μkg-3mg/kg范围内,降压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第8-10天降压作用最为明显,而且停药后降压效应持续24h以上;持续给药4周后,两组降压效果基本一致;而对血压正常的Milan鼠和对照组SD大鼠的收缩压无影响。尚未发现Rostafuroxin对动物心率、体重有任何影响,表明Rostafuroxin对于体内内源性哇巴因水平升高的低肾素、容量扩张型高血压动物模型的降压作用是长效、持久的。进一步研究显示,Rostafuroxin可以降低哇巴因一高血压大鼠增高的钠泵活性,对血压正常大鼠的肾小管细胞钠泵活性无影响;Milan高血压鼠服用Rostafuroxin6周后,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肾素、Ang II等血管活性剂的反应性降低100倍以上,提示Rostafuroxin的降压作用可以通过降低肾小管细胞钠泵酶活性以及降低血管对升压物质的反应性影响血压的长期调节。研究提示,Milan高血压鼠由于内收蛋白基因过低表达导致钠泵活性增高,αl亚单位mRNA含量与对照组无差别,推测Rostafuroxin可能对于内收蛋白异常的遗传性高血压和具有低肾素、盐敏感等特点的高血压患者亚群具有治疗作用。
  • 摘要:阿利沙坦醋为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抗高血压1.1类新药,在中国已经获得新化合物的发明专利授权,专利有效期至2026年。阿利沙坦醋不通过肝脏代谢,在体内胃肠道吸收的过程中被醋酶完全水解成唯一的药理活性代谢产物—EXP3174〔此药物与氯沙坦钾经肝脏代谢后的活性药效产物(EXP3174)一样〕,可以与ATl受体选择性地结合,但不会产生与AT1受体阻断无关的作用,如增强缓激肤介导的效应。在剂量探索性试验中证实阿利沙坦醋240mg与氯沙坦钾50mg有相同的药效反应。氯沙坦钾口服吸收后需经肝内CYP2C9,3A4酶代谢,而阿利沙坦酷则在胃肠道经醋酶水解,不需肝药酶代谢,因此可很大程度减轻高血压患者的肝负担。氯沙坦经代谢转化后仅14%可转化为EXP3174,其他成分虽也具有一定的降压效力,但活性仅为EXP3174的3%,阿利沙坦醋则全部转化为单一成分EXP3174,大大减少了非活性成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