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地震带
南北地震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灾害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513467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地震、地震学报、四川地震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等;南北地震带的相关文献由348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志峰、王双绪、张希等。
南北地震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13467篇
占比:99.97%
总计:513606篇
南北地震带
-研究学者
- 丁志峰
- 王双绪
- 张希
- 张四新
- 徐小明
- 张晓亮
- 江在森
- 崔子健
- 祝意青
- 李君
- 王勤彩
- 蒋锋云
- 闫伟
- 陈兵
- 高原
- 刘立炜
- 刘金钊
- 吴庆举
- 孙少安
- 张双喜
- 张品
- 张风雪
- 徐志强
- 易志刚
- 朱露培
- 李永华
- 李海华
- 李瑞莎
- 杨国华
- 杨建思
- 杨立明
- 武岩
- 王兴臣
- 王同庆
- 王周元
- 申重阳
- 程万正
- 薛富平
- 车兆宏
- 郭慧丽
- 郭良迁
- 陈兆辉
- 陈章立
- 雷建设
- 韩月萍
- 黄雄南
- Chen Hongfu
- DENG XiaoGuo
- DUAN YuLing
- F. Benjamin Zhan
-
-
解孟雨;
孟令媛
-
-
摘要:
针对2000—2020年南北地震带21个M_(S)≥6.0地震序列,利用推定最大余震震级法,采用不同的最小完备震级M_(C)和b值计算方法,分别给出了实际最大余震震级的估计值,分析了估算效果。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推定最大余震震级法可以给出实际最大余震震级的有效估计值,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估计误差逐步减小、趋于稳定。从计算方法来看,使用GFT和修正MAXC的混合方法计算最小完备震级,并且采用最大似然法计算b值时,推定最大余震震级法的估算误差较小,且估算正确的结果较多。
-
-
杨伟松;
王长理;
许卫晓;
杜轲;
于德湖
-
-
摘要:
收集了我国南北地震带地区1970年~2012年的85次地震事件的烈度等震线资料,建立了震中烈度与震级之间的经验关系,利用长轴和短轴椭圆模型拟合得到了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同时还搜集整理了近年来基于我国各地区的地震资料,研究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将其中与南北地震带存在地域重合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该研究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南北地震带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对该地区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
孙玺皓;
赵玉红;
苏维刚;
胡维云;
马亮
-
-
摘要:
基于频谱偏移法对南北地震带3.0~4.9级中等地震持续跟踪实验,用以检验、改进方法和判据.利用甘、青、川、藏台网41个数字地震台站的资料,计算2020年1月23日四川石渠4.3级地震FFT频率谱,发现其频带宽度变窄且向低频端偏移现象明显,优势频段为0~1.5 Hz.石渠4.3级地震后69天在原震区发生了5.6级地震,此次地震验证了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的有效性,也提供了一次成功的震例.
-
-
崔子健;
陈章立;
王勤彩;
李君
-
-
摘要:
利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使用南北地震带及其邻近区域2009年1月—2017年8月466次M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1976年1月—2017年8月GCMT公布的259次M≥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研究区1.0°×1.0°网格大小区域的构造应力场。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南北地震带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由于所处动力环境复杂,其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地震带北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向;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周边除龙门山断裂带NE段最大主应力为NW-NNW向外,其它地段最大主应力近EW向;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最大主应力方向逐渐由近EW向到NW或NE向,再到近NS向。整体而言,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由北到南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川滇菱形块体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W向,应力方向转换带与块体边界基本一致,其东边界以东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向,西边界以西为NNE向。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角度分析,难以将“南北地震带”作为一个统一的地震带应用于中长期地震预测的研究与实践中。%Using the regional stress tensor damping inversion method and focal mechanism data (466 ML≥3.5 earthquakes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from January 2009 to August 2017 and 259 M≥4.5 earthquakes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from January 1976 to August 2017 from the GCMT), we have obtain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by 1.0°×1.0° grid region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tress field show that, because of the complex dynamic environmen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inside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which is the east bounda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in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is NE. In and surround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is nearly EW except the NE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whose direction is NW-NNW. The direction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in the middle and southern segments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changes gradually, from nearly EW to NW/NE then to nearly NS. Overall,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has a clockwise rotational pattern from north to south. Inside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is in NNW direction, while to the west of the west boundary the direction is NNE, to the east of the east boundary the direction is NW. The stress direction transition bands have well corresponded with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boundar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it is difficult to apply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s a unified seismic belt to the medium and long-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
-
冯丽丽
-
-
摘要:
This paper processed six issues of annual variation data of lithospheric magnetic field from 2010 to 2016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21°N?37°N, 97°E?109°E) by using wavelet decomposition,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lithospheric magnetic field in epicenters of strong earthquakes (MS≥5.0) since June of 2011.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rrelative coefficients between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lithospheric magnetic field components ΔX, ΔY, ΔZ are 0.26, ?0.26, 0.15, respectively, which mean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parameters; the maximum variation amplitude of lithospheric magnetic field components ΔX, ΔY, ΔZ in the epicenters of strong earthquakes are 18.46, 14.98, ?15.54 nT, respectively. The wavelet decomposi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variation on basic layers with maximum scale of one thousand kilometers in two years before MS7.0 earthquakes, and significant variation also appears on basic layer in one year before MS6.0 earthquakes, but the scale is smaller; as to before MS5.0 earthquakes, no significant anomalies have been found on basic layer or middle layer.%利用小波分解对2010—2016年南北地震带(21°N—37°N,97°E—109°E)区域6期岩石圈磁场年变化数据进行处理,并对2011年6月以来该区域发生的MS≥5.0强震震中区的岩石圈磁场变化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震级与岩石圈磁场ΔX,ΔY,ΔZ分量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6,?0.26,0.15,即二者无显著相关性;震中处岩石圈磁场分量变化的最大幅值分别为18.46,14.98,?15.54 nT。对岩石圈磁场变化进行小波分解的结果表明:MS7.0地震前两年出现显著基底异常,其尺度可能达到上千千米;MS6.0地震前一年也出现显著基底异常,但异常尺度较小;MS5.0地震前尚未观测到明确的基底或中层异常。
-
-
崔子健;
陈章立;
王勤彩;
李君
-
-
摘要:
基于CAP方法,使用地震波形资料,计算得到了2009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南北地震带及周边区域466个3.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在补充收集1976年1月~2017年8月GCMT公布的259个4.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应力特征.震源机制空间分布显示,不同断裂带、块体间表现出不同的震源机制空间分布特征,该特征与南北地震带不同段落活动构造性质基本吻合.作为青藏高原东边界的南北地震带,由于动力环境复杂,其内部P轴方向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地震带北段P轴呈NE向分布;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除NE段P轴取向为NW—NNW向外,其他地段P轴近EW向;川滇菱形块体内部P轴呈NNW向,而其西边界以西呈NNE向,东边界以东呈NW向,应力方向转换带的与川滇菱形块体边界基本一致.整体而言,南北地震带及近邻P轴方向由北到南发生了顺时针转动.
-
-
郝明辉;
张郁山
-
-
摘要:
采用基于透射边界的有限元—有限差分计算方法,以凸起地形为研究对象,利用地形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以及不同控制周期点反应谱的放大倍数描述地形效应.首先研究输入地震动类型、输入地震波波型、(sv、SH)、入射角度、地形几何参数(宽度、高度、坡角等)、介质阻尼、相邻地形相互动力作用等不同因素对地形效应的影响.由于地形坡度是影响地形放大效应的重要参数,而且,在数字化地形数据(DEM)中,地形的坡度也是最容易获取的几何参数.因此,选择地形坡度作为地形对地震动反应谱放大效应经验预测模型的参数.在坡度固定的条件下,考虑上述不同因素均对最终所得预测模型的不确定性影响,最终采用分位数的方式给出相应于不同地震动参数的地形放大倍数经验预测模型,并利用实际观测数据对该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校验.最后,利用该模型,基于数字化地形数据(DEM)给出南北地震带不同地点对应不同地震动参数的地形放大倍数,以期为工程抗震设计提供参考并为特大地震风险评估工作中合理地考虑地形效应提供依据.
-
-
陈兆辉;
孟小红;
张双喜;
刘金钊;
王同庆;
张品;
韦少港
-
-
摘要:
文中基于青藏高原东南缘2013-2016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获得了鲁甸和景谷地震前后不同时间尺度下区域重力场的动态演化趋势和异常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分析重力场变化与构造运动、物质密度变迁和强震孕育的关系和规律,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深部物质变化、动力学过程及地震孕育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 表明:1)鲁甸、景谷震前震源区重力场变化呈现与断裂构造走向一致的剧烈正、负异常过渡带和梯度带特征,显示了孕震期间震源区强烈的地壳运动和深部物质变化过程;2)2013年9月-2014年4月重力场变化的小波多尺度分解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上地幔不同深度和尺度的重力场变化与地震分布及活动断裂带位置相关性显著,表明研究区地震孕育与断裂运动以及地壳、上地幔内物质密度分布变化关系密切,可能受地壳、上地幔物质运移的复杂深部动力学过程影响;3)基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上地幔物质运移的动力学过程,对强震多发生在重力场变化的正、负异常过渡带和梯度带附近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解释.文中的研究结果对地球构造运动、地震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况春利;
唐新功;
于恒达;
杨士达;
胡家文;
任子钧
-
-
摘要: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780 BC至今、100°—110°E、22°—35°N(中国南北地震带)区域的中国大陆5.0级及以上天然地震的分布规律.通过GMT软件绘制了南北地震带上地震震中和断裂分布图像,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地震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性的规律.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大震与强震几乎全部发生在断裂带上,地震频次高、震中密集,呈现集群性等特征,地震活动性较高.该地震带中、南段相似,与北段存在显著差异.在南北地震带上,地震的活跃幕与平静幕持续时间,与活跃幕强度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认识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发震规律,地震的孕震发震和地震活动周期有参考意义.
-
-
崔子健
-
-
摘要:
地震带的划分是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近几十年来围绕地震带的划分取得了不少进展,各种方法在解释一些强震发生的问题时获得了某些成功,但划分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遇到了这样或那样问题的挑战。纵观地震带划分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主要是将地震带视为几何概念,而未充分顾及和应用地震发生的力学条件。本论文基于前人的研究,以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为出发点,提出地震带应具备的3个基本条件:①地震带应是存在若干具有发生大震构造背景地段的狭长地带;②地震带的各地段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取向应相似;③地震带上大震的孕育发生应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
-
张希;
李瑞莎;
唐红涛;
贾鹏
-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8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跨断层形变观测具有短测线跨活动断层(测线长度数十、数百至数千米)、复测周期短(1至数月)、跟踪性好的特点.物理意义明确,既可能监测到断层近场活动的左右旋、水平张压、正逆断特征及其阶段性、动态变化,如持续数年的断层活动加速、减缓甚至闭锁;也可能在强震发生前数月至1年左右观测到加速或转折突跳、尖点突跳等快速变化,可能反映应力应变状态改变、岩石微破裂或断层预滑及其扰动影响,有短期—中短期前兆意义.本文基于南北地震带及其附近即甘、宁、青、陕、晋、川、滇7省区,20世纪80年代至今积累约30年、100多处场地的跨断层流动短水准、短基线资料,利用各场地跨断层测段观测数据,通过走滑、水平张压、垂向三分量积累变化与归一化计算,以及灰色关联度加权合成,提炼绘制祁连山断裂带、海原断裂、六盘山断裂、西秦岭构造区、渭河构造区、山西断陷带、鲜水河断裂、安宁河-则木河断裂、滇西北、滇南等十多处构造区域的灰色关联度综合指标曲线,突出断层活动的左右旋、水平张压、正逆断总体趋势和动态变化,分析断层活动特征,寻找与丽江、汶川、芦山、九寨沟等7-8级大震,大同、张北、姚安、民乐-山丹、山民县漳县、鲁甸、康定、门源等6级多地震可能有关的短期-中短期前兆性异常。
-
-
崔子健;
王勤彩;
李君
-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8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南北地震带北起宁夏贺兰山,跨越西秦岭,穿过龙门山、小江、红河等断裂带向南延伸至缅甸境内,成为分隔中国大陆东部相对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四川盆地、华南地块与西部地震活动性强烈的青藏高原之间的重要边界带.它是中国大陆浅源地震最活跃、地震分布带状明显的巨型地震带,对南北地震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CAP方法,利用收集到的信噪比高的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计算得到了2009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南北地震带及周边区域466个M3.5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在补充收集1976年1月-2017年8月“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 )公布”的259个M4.5以上震源机制解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和应力特征。震源机制空间分布显示,不同断裂带、块体内部及块体间表现出不同的震源机制空间分布特征,该特征与南北地震带不同段落活动构造性质基本吻合。作为青藏高原东边界的南北地震带,由于动力环境复杂,其内部P轴方向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地震带北段P轴呈NE向分布;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除NE段P轴取向为NW-NNW向外,其他地段P轴近EW向;川滇菱形块体内部P轴呈NNW向,而其西边界以西呈NNE向,东边界以东呈NW向,应力方向转换带与川滇菱形块体边界基本一致。整体而言,南北地震带及近邻P轴方向由北到南发生了顺时针转动。
-
-
雷建设;
张广伟;
孙长青
-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近年来,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发生了许多中强地震,如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2010年玉树7.2级地震、2011年盈江5.8级地震、2013年芦山7.0级地震、2014年鲁甸6.5级地震、2014年康定6.3地震和2014年景谷6.6地震等一系列中强震,且其南缘有腾冲火山作用,显示出南北地震带构造活动增强及活动的复杂性.这些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果显示,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源区结构与2013年芦山7.0级地震震源区结构有些相似性,均展示出明显出明显低波速和高泊松比异常,认为除了成份变化外,震源区可能存在流体,可能影响这两个地震破裂成核。汶川主震和芦山主震震源区之间存在有意义低波速异常,也许可以解释为何余震分别向东西两侧延伸。2011年盈江5.8级地震的余震和2014年鲁垫6.5级地震的余震,均展示出共轭分布特性,这也许可以解释尽管地震为中等强度但造成较大损失有原因。南北地震带上的地震与地幔结构可能有一定关联性,处于地幔深处高低波速异常分界处,说明地壳地震除与地壳结构有关外,地幔结构对地震的发生还一定起着控制作用。南北地震带地壳上地幔结构的不均匀性,可能与印度板块东向俯冲形成地幔楔中的角流、热湿物质上涌及地幔转换带的板块脱水等均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动力作用可能影响着南北地震带地震孕育与发生。
-
-
-
-
-
-
-
米琦;
杨树新;
雷建设;
姚瑞
-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地应力场主要与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地壳介质非均匀、地形、板块弯曲过程、热应力有关.震源机制、地应力测量、地质变形等方法给出了岩石圈应力场的信息,其中地应力测量是研究地应力场最直接的方法,可直接获得测点处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前人研究表明,应力积累的增加意味着发震危险性的增加,而在震后应力积累又会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本文根据实测应力资料研究了南北带应力积累水平随空间的变化及其对断层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应力积累水平总体上浅部分散,深部集中,在2000m以内的浅部地壳范围内同一地区不同深度的应力积累水平没有线性递增或者递减的关系;(2)通过对应力积累水平的水平空间分布研究显示,与周边地区相比应力积累水平较高的断层区主要有鲜水河断裂、施甸盆地西缘、小江断裂带中段、岷江断裂和竹山断裂等。
-
-
李瑞莎;
张晓亮
-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甘东南地区位于南北地震带的北部,是青藏块体与华北地块、华南地块以及新疆块体交汇的部位.近期南北地震带地震活跃,发生了汶川8.0级(2008年5月12日)、盈江5.9级(2008年8月21日)、攀枝花6.1级(2008年8月30日)和姚安6.0级(2009年7月9日)等中强地震.目前中强地震主要集中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南部,而南北地震带的北部相对平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尤其甘东南地区的GPS资料显示,该区是全国地壳运动速度场梯度较大的地区之一.将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转化为跨断层定量计算可以应用的数据,通过该地区2004~2007年的GPS数据资料,将研究区内的主要断裂带六盘山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和海原断裂分别进行分段计算,得到各个断裂段的近期活动特征.选取断层两侧最近的GPS点,将断层两盘作为不变形的刚体,忽略了断层和GPS点之间这一区域的介质应变,通过GPS各点的相对运动速度反演计算出断层的水平运动速率和垂直运动速率。总体来看,甘东南地区主要以左旋剪切和压性为主,部分地区呈一定程度的拉张性质。六盘山断裂分段活动差异性较大,南段处于闭锁状态,西秦岭北缘断裂东段倾滑速率大,走滑速率小,分段活动也较明显;海原断裂东西两段活动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