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垂直形变

垂直形变

垂直形变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测绘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56971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地震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第六届全国交通工程测量学术研讨会、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等;垂直形变的相关文献由35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四新、祝意青、王双绪等。

垂直形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6971 占比:99.68%

总计:57153篇

垂直形变—发文趋势图

垂直形变

-研究学者

  • 张四新
  • 祝意青
  • 王双绪
  • 崔笃信
  • 李杰
  • 陈聚忠
  • 刘立炜
  • 王庆良
  • 韩月萍
  • 塔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智伟; 邹蓉; 李志才; 王敏; 谭凯; 杨少敏; 王琪
    • 摘要: 以青藏高原隆升为代表的内陆造山是岩石圈动力学核心问题之一,多年来相关资料比较欠缺,完整性、系统性较差.本文用1995—2020年青藏高原南缘98个GPS连续站,以优于1 mm·a^(-1)的精度约束青藏高原南缘的现今地壳垂直运动的速度场,清楚呈现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前缘地带垂向变形分布,其特征为:印度次大陆整体,升降幅度不到1 mm·a^(-1),恒河平原及低喜马拉雅一带沉降1~2 mm·a^(-1),高喜马拉雅隆升1~6 mm·a^(-1),藏南一带仅有约2 mm·a^(-1)左右的上升速率.雅鲁藏布以北逐渐从微弱隆升转变为下降2 mm·a^(-1),以上由南向北的沉降-隆升-沉降的空间分布与印度板块向下挤入青藏高原的变形响应一致,喜马拉雅整体处于一种动态的升降状态,通过大震变形,将高喜马拉雅的震间隆升转换为同震沉降,并抬升低喜马拉雅.而雅鲁藏布以北的广大区域因挤压不足、拉张强烈而垮塌.
    • 陈欣; 薄万举; 罗三明; 董运洪; 王家庆; 李丽; 庞丽娜; 宋雯; 郑智江; 万文妮; 杜雪松; 刘文龙; 成立辉; 李林蔚; 徐佳垚
    • 摘要: 2015—2019年,由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牵头,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和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重点专项,系统拯救、整编共享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垂直形变测量数据,编制不同时空尺度的地壳垂直形变图,为强震中长期预测、地壳动力学研究、地形变灾害研究与防控及相关的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本数据集内容为中国大陆典型沉降区垂直形变图,展示特定沉降区的地表垂直形变分布,为制定地面沉降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对数据集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情况、数据要素项和时空范围、数据输出质量和准确度,以及数据的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
    • 党亚民; 杨强; 王伟; 梁玉可
    • 摘要: 2020珠峰高程测量,获得了丰富的青藏高原及邻区的GNSS监测数据。本文收集了陆态网、尼泊尔CORS网GNSS长期观测数据,计算了该地区20多年GNSS三维速度场,利用GRACE模型精化了垂直速度场,通过活动块体模型,从地壳运动、块体运动与应变、块体相对运动等多个方面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壳运动与构造形变特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壳形变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南北向收缩主要表现在拉萨块体,东西向伸展主要表现在巴颜喀拉块体,中部羌塘块体没有明显水平挤压,但地壳隆升速率最大,且水平面积有扩大趋势,本文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青藏高原地壳增厚学说。
    • 王东振; 赵斌; 余建胜; 谭凯
    • 摘要: 长期GPS连续观测可获取高精度的垂直形变速度场,但多期GPS流动观测资料能否用于地壳垂直形变监测尚不明确.本文首先对中国大陆260个陆态网络基准站和2 000个GPS流动站1999?2019年的观测资料进行高精度统一处理,获得各站点的时间序列和速度场,对筛选出的226个基准站和226个流动观测站的垂直形变速度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95%的连续GPS观测站的垂直形变速率误差小于0.5 mm/a,约50%的流动GPS观测站的垂直形变速率误差大于1 mm/a,约40%的流动站与连续站的垂直形变速率残差值大于2 mm/a,且约50%的流动GPS站点的垂直形变趋势与连续站不一致.西部地区的流动GPS观测站的垂直形变监测精度比东部高,这可能与东西部的观测环境和站点稳定性存在差异有关.对GPS连续站和流动站的垂直形变速度场的精度和残差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大陆流动GPS观测资料不适用于监测垂直形变小于2 mm/a的地区.
    • 高晨轩; 柯宝贵; 章传银; 李婉秋; 张剑
    • 摘要: 基于CORS站网基线综合解算,利用移去-恢复法和负荷形变法监测陆地水负荷对地表垂直形变的影响.以台州地区为例,对2017~2019年CORS站网和相关区域负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台州地区陆地水负荷对地表垂直形变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变化,地下水负荷影响较为明显,可达cm级;且该影响在年际尺度上相对稳定.利用CORS站网可以监测陆地水负荷引起的地表垂直形变,为水动力环境监测与地质灾害监测提供参考.
    • 李婉秋; 王伟; 章传银; 董杰; 刘焕玲
    • 摘要: 利用CSR、JPL、GFZ三家机构最新发布的新一代重力卫星GRACE-FO(GRACE-Follow On)时变重力场模型揭示2018-06~2019-05我国陆地水储量随时间演变的时空特征,研究利用Hard与PREM模型分析区域地球结构差异对GRACE-FO重力数据反演我国近10个月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的影响.结果表明,60阶径向负荷勒夫数的相对差异为-4.267%,前60阶垂直负荷形变最大差异位于云南一带的澜沧江流域地区,幅值约为0.7 mm/a.因此在使用GRACE-FO重力卫星数据估算中国大陆地表垂直负荷形变时,区域地球结构的影响不容忽视.
    • 王希禾; 陈雨; 刘慧玲
    • 摘要: 地表水储量发生大幅度迁移时会引起周边区域的地表形变,严重时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对地表形变的监测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现象提出一种基于球谐变换及负荷响应理论解算由于水体大幅变化引起的地表三维形变的方法.模拟以水体为质量中心的载荷模型时,基于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创建平均水厚栅格矩阵,其空间分辨率可精确至1.1 km左右.基于负荷响应理论将平均水厚栅格矩阵进行球谐展开,通过保留更高阶次的谐波信息,解算出更精确的地表三维形变及其时间序列.以三峡水库为实例进行方法验证,反演过程中等效水高的误差率可降低至0.742%,且垂直形变时间序列的趋势与负荷格林方法的解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刘慧玲; 陈雨; 王希禾
    • 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球谐变换预测GERD水库蓄水过程中引起的地表形变的新方法.首先假定GERD水库分别在5a、10a、15a间被注满,利用SRTM-DEM数据求取蓄水过程中每月水库的面积、体积和平均水高.经球谐展开后计算对应蓄水过程中引起的地表形变,并通过提高最大谐波度的上限来增加结果的精确度.3种蓄水策略下引起的垂向位移速率分别约为11.8 mm/a、5.9 mm/a、3.9 mm/a;引发的东向和西向位移速率分别约为1.8 mm/a和1.4 mm/a、0.9 mm/a和0.7 mm/a、0.6 mm/a和0.4 mm/a;引发的南向和北向位移速率分别约为2.6 mm/a和4.4 mm/a、1.3 mm/a和2.2 mm/a、0.8 mm/a和1.5 mm/a.
    • 陈欣; 马青; 李林蔚; 薄万举; 郑智江; 宋雯; 董运洪; 刘文龙; 张立成; 万文妮; 杜雪松
    • 摘要: 2015—2019年,由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牵头,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和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重点专项,系统拯救、整编和共享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垂直形变测量数据,编制不同时空尺度的地壳垂直形变图,为强震中长期预测、地壳动力学研究、地形变灾害研究与防控及相关的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本文介绍中国大陆20世纪60年代—21世纪10年代不同时段1:400万和1:2400万垂直形变图,其活动构造相关的地理要素、形变信息的清晰度更好,分辨率更高.还有典型沉降区垂直形变图、典型构造活动区(带)垂直形变图和强震同震形变图将在后续文章详细介绍.
    • 郭峰利; 黎兵; 何明均; 王志一
    • 摘要: 基于重庆市华蓥村煤炭开采形成和发育的地下采空区的应急监测数据,结合地面高程数据,通过空间分析和建模技术刻画研究区地表垂直形变和水平位移特征,并揭示其与地裂缝变化特征的空间关系.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地势条件对地裂缝的发育具重要限制作用;深层地下空间开发活动导致地表向地下振动中心发生水平位移;地裂缝主要发育在沉降"漏斗"边缘陡坡差异沉降大的地区;坚硬的固定基础设施更容易遭受地裂缝的影响.建议在城市地裂缝研究中关注地震和地下振动活动的影响,重视构建地面沉降"漏斗"三维模型,监测地表水平位移场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