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单环刺螠

单环刺螠

单环刺螠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轻工业、手工业、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3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海洋科学、海洋通报、海洋与湖沼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第二届海洋与陆地多糖多肽及天然创新药物研发学术会议等;单环刺螠的相关文献由41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志峰、刘峰、王力勇等。

单环刺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44.0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54%

专利文献>

论文:103 占比:55.38%

总计:186篇

单环刺螠—发文趋势图

单环刺螠

-研究学者

  • 张志峰
  • 刘峰
  • 王力勇
  • 陈荫
  • 焦绪栋
  • 许星鸿
  • 李佩佩
  • 纪元
  • 刘春娥
  • 姜作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甘宏涛; 刘统昊; 丁子媛; 姚海洋; 崔楠; 孟霄; 徐国成; 曹黎鑫; 许星鸿
    • 摘要: 自体质量(18.03±1.35)g单环刺螠中抽取体腔液,于4°C、3000 r/min(离心半径13.5 cm)离心20 min,取体腔液上清液,再将离心所得血细胞沉淀用无菌生理盐水重悬后,经超声波破碎仪4°C破碎5 min,取体腔细胞破碎液上清液,以牛津杯法和生长曲线抑制法检测单环刺螠体腔液上清液和体腔细胞破碎液上清液对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凡隆氏气单胞菌、哈维氏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壁微球菌8种菌的抑制效果,并分析温度、盐度、干露和饥饿等环境因子对体腔液抑菌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单环刺螠体腔液上清液对鳗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体腔细胞破碎液上清液对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和凡隆氏气单胞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盐度25组体腔细胞破碎液上清液抑菌活性较强,盐度20和30两组抑菌活性略低,低盐胁迫(盐度15)和高盐胁迫(盐度35)下,抑菌活性下降极显著(P<0.01),以低盐胁迫影响更大。当温度处于6~12°C,体腔细胞破碎液上清液抑菌活性较强,低于12°C或高于26°C,抑菌活性均发生极显著下降(P<0.01)。干露时间≥8 h,体腔液抑菌活性显著降低(P<0.05);饥饿时间≥2 d,体腔液抑菌活性下降极显著(P<0.01)。
    • 丁子媛; 刘顺; 王思婕; 陆雯; 亓鲁; 朱龙; 许星鸿
    • 摘要: 为探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海洋底栖生物的毒理效应,采用不同浓度双酚A(BPA),检测其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的急性毒性效应以及亚急性毒性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PA对单环刺螠48,72和96 h的LC_(50)分别为13.297,10.487和7.515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752 mg/L;BPA对单环刺螠的毒性为Ⅱ级,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低浓度BPA短时间胁迫对单环刺螠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有一定诱导作用,但随胁迫时间延长和浓度增加,其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会受到抑制;BPA对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呈现抑制效应。该研究结果可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风险评价及渔业生物资源保护提供数据参考。
    • 李仲堃; 李姿萱; 刘辰昊; 刘春娥
    • 摘要: 目的:降低单环刺螠运输成本,减少单环刺螠营养损失。方法:采用壳聚糖对单环刺螠进行前处理,测定无水保活前、后及复水后3种状态下单环刺螠的主要营养及生理指标变化。结果:壳聚糖保活单环刺螠的较适质量浓度为3 g/L,经壳聚糖前处理后,无水保活64 h后存活率为67%,壳聚糖处理后的试验组其存活率、肌糖原、持水力、水分、乳酸含量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与未复水相比,复水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蛋白质、乳酸、脂肪、水分含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壳聚糖处理提高了无水保活单环刺螠的存活率及品质。
    • 贾磊; 王婷; 李翔; 王群山; 刘皓; 王钢; 赵营
    • 摘要: 北方海水养殖以鱼、虾为主,养殖过程中的残饵和养殖动物排泄物形成的污染物排放到尾水池塘后,对池塘水体、底泥等造成污染,使得养殖水体日趋富营养化。随着国家“环保风暴”升级、养殖污染监管措施的加强,水产养殖亟须探索一种尾水处理新模式,既能生态处理养殖尾水,又能对尾水资源加以利用。
    • 罗楚涵; 钱诗悦; 葛伟宏; 曹梅; 王兴强; 杨宇凡; 徐明
    • 摘要: 近年来,单环刺螠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市场对单环刺螠的需求不断增大,其养殖范围和数量也在不断扩大,但由于养殖技术的不成熟,制约了单环刺螠养殖业的发展。通过对单环刺螠的生物学特征、环境适应性、养殖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对单环刺螠养殖前景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单环刺螠的养殖提供借鉴。
    • 林爱齐; 索宁; 刘艳梅; 李润雨; 刘春娥; 张家琪
    • 摘要: 为开发一种新型、营养的单环刺螠加工产品,该研究利用响应面法对单环刺螠罐头食品的加工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研究杀菌温度、酱汁浓度、单环刺螠寸段长度对单环刺螠罐头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环刺螠罐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杀菌温度116°C、酱汁浓度56.5%、单环刺螠寸段3.7 cm,在此条件下的感官评分为83.1。
    • 许星鸿; 刘统昊; 朱晓莹; 丁子媛; 刘顺; 王松林; 徐国成
    • 摘要: 在水温(15±1)°C、盐度25下,将平均体质量为(21.2±4.2)g的单环刺螠置于50 cm×60 cm×60 cm塑料箱中,采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Pb(NO_(3))_(2)(0、1.00、2.66、7.08、18.84、50.12 mg/L)、CdCl_(2)(0、10.0、27.5、45.0、62.5、80.0 mg/L)、K_(2)Cr_(2)O_(7)(0、20、65、110、165、200 mg/L)和ZnSO_(4)(0、10、20、30、40、50、60、70 mg/L)4种重金属盐对单环刺螠在96 h内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Pb(NO_(3))_(2)对单环刺螠的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23.396、7.505、2.177 mg/L,CdCl_(2)为68.748、34.512、18.189 mg/L,K_(2)Cr_(2)O_(7)为139.005、50.691、24.035 mg/L,ZnSO_(4)为40.978、24.962、13.131 mg/L;Pb(NO_(3))_(2)、CdCl_(2)、K_(2)Cr_(2)O_(7)、ZnSO_(4)对单环刺螠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2177、1.8189、2.4962、1.3131 mg/L;其毒性依次为Pb(NO_(3))_(2)>ZnSO_(4)>CdCl_(2)>K_(2)Cr_(2)O_(7)。
    • 赵东会; 赵丽达; 尤宏; 秦松; 王寅初; 焦绪栋
    • 摘要: 通过显微操作技术从海水饵料微藻培育池中分离出4株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藻株,测试其在高水温(33°C,40°C)下的生长性能;对藻株的颗粒大小和粗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筛选出一株生长速度较快的球等鞭金藻PHY7004,优化了其培养条件;分析了单环刺螠幼苗对其的摄食能力.结果表明,分离出的4株球等鞭金藻可在水温33°C下生长,其中PHY7004生长速率最快;分离出的各藻株细胞的平均直径为5.5-7.5 μm;耐受33°C的4株藻株平均鲜重蛋白质含量为34.29mg/L,其中PHY7003蛋白质含量最高,为41.80 mg/L;优化后的最适培养条件为pH=7,N/P=14∶1;单环刺螠幼苗对PHY7002的摄食强度较高.本实验为耐高温饵料藻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也可为单环刺螠育苗所用的饵料微藻的选择提供依据.
    • 张婷婷; 刘丹雯; 张志峰; 马玉彬
    • 摘要: GATA家族是经典的转录因子家族,因其能特异性的与核苷酸序列T/A(GATA)A/G结合而得名.前期研究在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中筛选到GATA家族成员GATA B2与硫代谢关键酶硫醌氧化还原酶(Sulfide quinone oxidoreductase,sqr)启动子高转录活性区相互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其是否参与硫化物代谢过程,本文鉴定了单环刺螠GATAB2基因(UuGATAB2),并分析其在成体各组织和硫化物暴露后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单环刺螠GATAB2的ORF全长为1788 bp,编码585个氨基酸;该氨基酸序列包含2个GATA家族保守的锌指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Uu-GATA B2先与小头虫的GATA B2聚类,再与其它GATA4/5/6亚家族成员聚类.随后制备UuGATA B2多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在单环刺螠成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其在体壁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最高,中肠次之,后肠和肛门囊表达量较低,体腔液最低.由于sqr在硫化物暴露后的后肠中表达量最高,进一步对单环刺螠暴露在150μmol/L硫化物环境时后肠中UuGATA B2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发现其显著的响应硫化物胁迫,并在暴露12 h时含量达到最高,是对照组的2.32倍,表明UuGATA B2参与了单环刺螠硫化物应激过程.本文首次报道了GATA B2在硫化物应激中的表达特征,为后续深入探讨GATA家族在硫化物应激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 胡丽萍; 姜黎明; 张建柏; 赵强; 黄华; 王力勇
    • 摘要: 为确定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人工苗种繁育中适宜幼虫生长发育的最佳饵料种类、配比及投喂方式,通过测定幼虫生长速率、成活率和变态率,对饵料品种、配比及投喂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饵料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和变态具有显著影响(P0.05),小球藻饵料组的幼虫变态率(17.24%±0.89%)显著高于球等鞭金藻饵料组和其他饵料组(P0.05),搭配投喂小球藻+球等边金藻+酵母粉混合饵料组的幼虫变态率(21.72%±0.85%)显著高于小球藻+球等鞭金藻混合饵料组和其他混合饵料组(P<0.05),这表明小球藻+球等边金藻+酵母粉的混合饵料组幼虫整体培育效果最佳;进一步的饵料配比及投喂方式研究显示,将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3种饵料按照2:1:1比例混合,在担轮幼虫前期只投喂小球藻+球等鞭金藻,至担轮幼虫中后期增加投喂酵母粉试验组,获得的幼虫变态率最高(24.73%±0.78%),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且幼虫发育齐整度良好;饵料日投喂量结果显示,初孵担轮幼虫适宜的日投喂量为2×104 cells/mL,随着幼虫发育饵料投喂量逐渐增加,当出现蠕虫状幼虫时日投喂量应增加至10×104~12×104 cells/mL.研究表明,单环刺螠幼虫培育的最佳饵料投喂方案为,将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3种饵料按照2:1:1比例混合,在担轮幼虫前期只投喂小球藻+球等鞭金藻,至担轮幼虫中后期增加投喂酵母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