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性分析
协调性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8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89302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当代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协调性分析的相关文献由225位作者贡献,包括万欢、习鹏、凌云鹏等。
协调性分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9302篇
占比:99.96%
总计:189385篇
协调性分析
-研究学者
- 万欢
- 习鹏
- 凌云鹏
- 刘鹏
- 单保涛
- 吴鲁平
- 张优君
- 张健
- 张欣悦
- 林宪平
- 洪坚平
- 王瑾
- 王颖
- 程飞
- 罗恒阳
- 胡平
- 胡珀
- 胡琴
- 荆志鹏
- 董昕
- 贺春光
- 赵阳
- 邢颖
- 韩文源
- 马国真
- 鲁利枝
- Bin Li
- Deng Hang
- Li Yang
- Li Zhiguo
- Liu Qingqing
- Niu Min
- Niu Yuxin
- Sriva.V
- TIAN Xiaoqin
- Tiening Cui
- WANG Miao
- Wang Jin
- Yang Nina
- ZHANG Zhuojing
- Zeng Chunyuan
- 丁群
- 乐立
- 于丽娟
- 于忠华
- 仇旭
- 仇昕昕
- 何佳
- 何凯龙
- 何秉桦
-
-
柴莹莹;
孟晓杰;
韩永伟;
叶露锋;
雷硕
-
-
摘要:
研究长江经济带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可为下一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指导。选取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方面的6个关键指标,分析了各示范市县生态文明发展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示范市县6个指标基本能实现稳定向好,到2019年指标值优于本省(市)平均指标值的示范市县数量分别占81.25%、87.50%、87.50%、68.75%、90.91%、56.25%。构建了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协同模型,将长江经济带16个示范市县分为4种类型,分析了各类示范市县2017年和2019年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而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或注重经济社会提升而生态环境改善较慢的问题。结果表明,大多数示范市县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同发展状况有所提升。到2019年,31.25%的示范市县和谐发展程度较高,17.65%的示范市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较靠后,51.10%的示范市县在发展中侧重一方面,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较低。
-
-
邱春琦;
朱怡萱;
李玉凤;
周诗薇;
刘红玉
-
-
摘要:
近几年,随着城市迅速扩张,其协调性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选择2015和2019年江苏省72个县级单元夜间灯光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四元协调度模型分析城镇人口、GDP、夜间灯光和建设用地的空间集聚情况,揭示近年来江苏省城市扩张协调性。结果表明,(1)城镇人口、二三产业产值、建设用地和夜间灯光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集聚状态出现在江苏南部区域。(2)在72个县级区域中,10%的区域土地城镇化增长速率小于人口城镇化,其他90%的区域土地城镇化增长速率大于人口城镇化。整体来看,全域土地城镇化速率快于人口城镇化。另外,约30%的区域土地城镇化增长速率高于经济,约70%的区域土地城镇化增长速率低于经济。整体而言,大部分区域用地效率良好,属于有序扩张。(3)从经济-人口-夜间灯光-建筑用地的协调度来看,2015和2019年95%的县级区域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对比2个年份可知,江苏省40%的区域协调度处于增长趋势,其他60%的区域协调度处于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优化城市扩张,促进区域健康、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
-
胡军;
许承娟
-
-
摘要:
一、基本情况(一)园区概况合巢产业新城位于巢湖市境内,是由安徽巢湖经开区和巢湖市协同合作、共同打造的产业新城,规划范围东至柘皋河,南至柘皋镇、庙岗乡行政边界,西至半岛大道,北至合巢芜高速以北,以规划城北大道为界,总规划面积约为128km^(2),主要位于巢湖市的柘皋镇及庙岗乡境内。
-
-
祝培甜;
张丽君;
李树枝
-
-
摘要:
土地资源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承载体,其利用状况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根据城市人口和GDP增长情况,将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分为六类.结果表明,六类城市中住宅和工矿仓储用地占比高,商服用地增长较快;建设用地供应结构不匹配,显著衰退类(Ⅴ类)城市住宅用地供应占比过高;平稳增长类(Ⅱ类)、缓慢增长类(Ⅲ类)、转型增长类(Ⅵ类)三类城市城镇用地增长与人口变化趋势不协调,潜在衰退类(Ⅳ类)和显著衰退类(Ⅴ类)两类城市城镇用地增长与人口和经济增长不协调.建议根据城市类别,采取差别化的城镇土地利用策略.
-
-
-
-
沈志淇;
徐嘉华
-
-
摘要:
为了准确把握黑龙江垦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时空变化特征,以黑龙江垦区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基于PS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加权求和模型计算耕地集约利用度,并构建PSR系统协调度模型评价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对黑龙江垦区耕地集约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 表明:研究期间黑龙江垦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但2012-2014年呈波动下降趋势;黑龙江垦区各管理局的耕地集约利用度差异显著,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度整体处于高协调状态,但系统协调度和子系统带动作用未同时达到高水平,垦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有上升的空间.
-
-
孙国宝;
丁群;
廖志雄;
何凯龙
-
-
摘要:
对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以及装卸软管相关标准进行协调分析.结果发现目前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以及相关标准对软管的试验要求并未完全覆盖软管检验检测应注意的问题,未明确针对不同类型的装卸软管如何实施相关试验.另外,现时装卸软管检验检测工艺与相关技术规范及方法标准尚存在不协调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装卸软管的检验检测体系.
-
-
-
邢颖;
乐立;
张文磊;
胡琪娟
-
-
摘要:
[目的]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分析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探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更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法]以贵州省第一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都匀市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两个系统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了测算.[结果]2009—2016年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协调度等级由轻度失调上升到初级协调状态;协调发展类型由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型变为土地利用滞后型.[结论]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总体协调发展度水平仍旧较低,且土地利用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都匀市今后发展,建议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利用规划,加大对建设用地挖潜的力度,同时注重耕地保护.
-
-
Li Zhiguo;
李智国;
Deng Hang;
邓航
- 《2010全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保障耕地资源利用与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发展,调控区域人口、社会经济与耕地利用之间的矛盾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云南省为例,对1996~2008年耕地资源面积与城市化水平进行计量和协调性分析,建立耕地资源与城市化的回归方程,并借鉴协调度模型,计算耕地资源面积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度.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变化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净减少量之间表现出3~4年周期性的倒"U"型规律,协调度呈勉强调和型,耕地资源勉强保持在承载力阈值内.预测结果显示,至2020年,协调度仍属勉强调和型,并呈直线下降趋势.
-
-
-
-
于忠华;
李文青;
刘海滨;
路云霞;
秦海旭
-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利用1995-2013年南京市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数据,综合运用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和脱钩分析工具,选择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典型指标,定量分析了1995年来南京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南京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性总体呈升高趋势.ISE指数处于中等水平,演变轨迹基本呈M型,两个相对波峰分别出现在1998年和2005年;REPI指数年均下降9.8%,用水绩效提高幅度最快,固定资产投资提高幅度最慢;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状态总体处于增长弱脱钩和强正脱钩,但是部分环境污染因子的脱钩状态出现短暂恶化情形.提出了提高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性的政策建议.
-
-
Bin Li;
黎彬;
Tiening Cui;
崔铁宁
- 《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BCC模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首都经济圈经济、能源、环境等3E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彼此间的发展协调度进行研究.并结合首都经济圈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首都经济圈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首都经济圈内城市的3E系统协调度进行测定,定量地分析其3E系统的协调性发展,从而发现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过程中给3E系统所带来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基于3E系统的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定位和对策.
-
-
仇昕昕;
仇旭;
张婷;
刘扬扬
- 《第九届环境与发展论坛》
| 2013年
-
摘要: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对规划环评提出了新的要求,又提供了新的契机.针对目前流域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提高吉林省流域建设规划环评的水平,以便使吉林省流域建设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提出了吉林省流域建设规划环评建议,必须抓住《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出台的契机,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加强现状调查,加强规划环评编制人员的管理,关注规划协调性分析。
-
-
-
廉毅;
唐晓玲
- 《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暨东北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论坛》
| 2008年
-
摘要:
依据陆地卫星遥感信息关于吉林省西部沙漠化在发展的反演和解译结果,面向21世纪人类与环境要协调发展的重大科学和社会发展热点,强调对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整治的紧迫性,分析其整治和经济开发的协调性问题,初步提出了系统整治的策略、原则和某些对策,主要治理策略为“遥感监测为先、战略分割为主、先易后难切块、短期由中向西、长期从源抓起、水资源重新分配、国家和省级立项并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