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力反馈

力反馈

力反馈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1912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4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30497篇;相关期刊207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杂志、农业机械学报、液压与气动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康复医学工程与康复工程学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嵌入式技术和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等;力反馈的相关文献由3754位作者贡献,包括宋爱国、张玉茹、李会军等。

力反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4 占比:1.18%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0497 占比:98.77%

总计:30876篇

力反馈—发文趋势图

力反馈

-研究学者

  • 宋爱国
  • 张玉茹
  • 李会军
  • 王党校
  • 范立云
  • 苏茂
  • 李凯
  • 王清辉
  • 王爱民
  • 赵丁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攀峰; 王星; 郭璠; 杨彦东
    • 摘要: 并联机构刚性高且动态性能好,用于开发力反馈设备时,在力觉刚性以及位姿分辨率方面优势明显.学界与业界多基于Delta机构开发高性能并联力反馈设备,本文采用3-SPR并联机构设计和开发出一种新型力反馈设备.采用丝传动方式并基于差动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直线动单元作为3-SPR并联力反馈机构驱动副,有效提升了力反馈设备的位姿分辨率与力觉刚性.并联机构的位置正解效率直接影响操控力反馈设备的实时性,本文以动平台中心和球铰链中心距为中间变量,构造出量纲统一的迭代矩阵,实现了该机构位置正解模型的高效求解.相较于传统位置正解的数值方法,求解效率提升近一个数量级,大幅提升了该力反馈机构的位姿反馈实时性.在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基于虚功原理建立了力反馈机构的力映射模型,提出一种含机构重力补偿的反馈力计算方法.基于上述方法开发算法并设计出控制系统,实现了力反馈机构的位姿实时监控及反馈力控制.通过重力补偿实验,验证了上述方法及其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 李光茂; 杨森; 占鹏; 陈勉之; 乔胜亚
    • 摘要: 为了提高配网带电作业的安全性和作业效率,设计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系统,包括主从遥操作液压机械臂、控制系统、带电作业工具系统、绝缘防护系统和绝缘斗臂车等,描述其特有的结构、技术参数和工作原理。采用主从位置闭环随动控制,主从手同构,主手具备力反馈,提高操作的灵活性和工作效率。在10 kV配网带电线路进行试验,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 徐海明; 吴海帆; 刘勇; 谭信国; 田谨晓; 王汝鑫; 李恩赐
    • 摘要: 在充分分析人体上肢关节的结构和运动特性后,开发了一种具有力反馈技术的三自由度上肢神经康复机器人,还设计了一款为患者提供视觉反馈的移动平台配合机器人使用。本文对机器人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具体分析。为了验证机器人的原理,制定了控制策略和搭建了半物理实验平台,并进行了不同模式的康复训练。实验结果证明了桌面上肢神经康复机器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 谢本凯; 张笑笑; 蔡水涌; 周强
    • 摘要: 虚拟焊接训练作为焊工培训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具有环保、低损耗等优势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文中首先对现有虚拟焊接训练系统及其系统架构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其次分析了虚拟焊接训练系统的关键技术,并从立体显示技术、焊接熔池形态建模方法、多目标跟踪技术、力反馈技术、虚拟焊接训练评价等5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当前虚拟焊接训练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 李晓寅; 赵艳梅; 梁晋; 杨晓云; 陈淑莲; 李正超; 王君臣; 段峰; 陈旭义; 杨波; 梁冰
    • 摘要: 目的:研发一款人机协同脑室穿刺引流机器人,实现战场脑室穿刺减压快速处置。方法:该脑室穿刺引流机器人依据力反馈原理和半自动控制穿刺技术实现真正力控下的自主穿刺和穿刺过程的精确控制,主要由KUKA iiwa/med机械臂、穿刺末端执行器、控制系统和视觉伺服系统组成。采用3D打印头骨模型和动物实验对脑室穿刺引流机器人样机的穿刺性能进行验证。结果:头骨模型实验表明,采用脑室穿刺引流机器人样机进行颅内脑室穿刺引流的目标点定位精度为0.12 mm、穿刺精度为0.71 mm、穿刺成功率为100%。动物实验表明,采用脑室穿刺引流机器人样机进行比格犬脑室穿刺引流的穿刺误差为(1.22±0.62)mm,手术用时≤15 min。结论:采用该脑室穿刺引流机器人进行脑室穿刺引流术穿刺精度高、手术效果好、操作时间短且易操作,能满足战场颅脑损伤快速救治的需要。
    • 姜涛; 毕建民
    • 摘要: 为了实现打磨过程的恒力控制,研究法向位移与打磨力之间的动态关系,提出一种基于模糊RBF的导纳控制算法,通过调节阻尼系数B和刚度系数K来对机器人末端进行控制,从而保证机器人打磨力恒定。将传统导纳控制算法与基于模糊RBF的变导纳控制算法在虚拟平台上进行仿真实验对比,并搭建机器人平面打磨控制平台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模糊RBF的导纳控制能够较好地抑制超调量,稳态误差小,能够有效的对恒力进行跟踪,保证了工件表面质量。
    • 黄楚峰
    • 摘要: 设计说明:相比传统的VR头戴设备,该设计体量更加轻便,同时将VR与AR相结合,在镜架处添加骨传导进行声音传递,可以满足部分听力受损人群的使用需求。操作方式上通过力反馈手套与VR设备进行连接,戴上后,玩家可以在VR世界触摸、感受及操控虚拟物体。若抓握虚拟物品,手指气垫会变硬,产生阻力感。
    • 周俊杰; 张凌钰; 于洋; 张建; 马惠臣
    • 摘要: 软体机械臂具有天然的柔顺性,作为末端执行器可以实现传统刚性机械臂难以实现的功能,例如可以轻松实现柔性抓取和柔性运动等,而且其对人体友好,在人机交互上具有高度的安全性。文中提出了一种软体机械臂的遥操作以及末端力反馈系统,并基于运动学模型和力反馈方法对其进行控制研究,建立了弯曲模型、伸长模型和力反馈模型,提出了控制方法和控制流程。操作人员通过操作手柄,实现了对位于另一物理空间的软体机械臂的遥操作控制,不仅能控制软体机械臂向任意方向弯曲,还可以控制其在曲率不变的情况下伸长。其中软体机械臂由3个周向均匀布置的波纹管构成,末端力反馈效果通过手柄内部的气动元件实现。该手柄是一种新型主手结构,包括手柄A和手柄B,分别控制软体机械臂的弯曲和伸长,且手柄B具有一定的力觉临场感。文中对提出的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证明了软体机械臂在弯曲、伸长、力反馈阶段的功能,并配备皮肤模型验证软体机械臂作为末端执行器在超声波检测场景下的功能,实验数据表明,软体机械臂末端压力达7N,力反馈控制循环时间在1s左右。文中所建立的系统一方面发挥了软体机械臂的柔顺性,另一方面还增加了其远程控制的功能,并且带有力觉临场感,在未来可广泛应用在远程医疗、按摩等领域。
    • 李基圣; 张禹; 罗丹; 李佳
    • 摘要: 由于在虚拟手术中具有复杂生物力学特性的肝脏等软组织在进行形变仿真时,具有计算量大和实时性的要求,同时要满足变形逼真、手感真实等因素.本文采用基于位置的动力学实现了软组织与手术器械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形模拟,提出一种混合层次包围盒树的碰撞检测方法,并利用力反馈设备搭建虚拟手术仿真系统.通过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实时、高效、稳定地模拟软组织的变形仿真效果.
    • 郑明钰; 李家和; 张晗; 骆岩林; 申佳丽; 朱小明
    • 摘要: 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沉浸式学习环境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前景日趋广阔,如物理实验仿真教学.然而,现有虚拟学习环境大多只能提供视觉与听觉的交互,不支持力触觉交互,存在弊端.项目组将力反馈技术应用于虚拟学习环境,描述一个支持力反馈的沉浸式物理学习环境的总体框架和开发流程.使用Touch力反馈设备,借助Unity3D软件和OpenHaptics力觉函数库,设计实现典型案例:重力和摩擦力实验.通过实验得出:支持力反馈的沉浸式物理学习环境,具有更好的沉浸感和自然交互性,可加深学生对抽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